鮑遠梅
摘 要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整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聞體裁,單元共有四個活動任務。在集體備課和個人上課的過程中,筆者在解讀文本方面感受頗深,具體包括:解讀文本時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后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向文本。
關鍵詞 正確解讀;架設橋梁;更新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7-0154-01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相當優(yōu)美、經(jīng)典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必須要走向文本,以文本為基礎展開教學。那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向文本呢?接下來就對此進行探討。
一、教師解讀文本的不足之處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聞體裁,課程共設置四個任務。新聞體裁的文本閱讀與普通記敘文文本閱讀有相同之處,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在閱讀和教授文本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很多不足之處。
(一)做學問不夠嚴謹,扭曲文本
這一單元都是新聞體裁,任務一是新聞閱讀。在閱讀時給了如下策略:1從新聞要素的角度把握課文的內容。人們常把“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稱為新聞的“六要素”,很多新聞都具備這些要素。2在比較中了解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本單元所選的新聞作品體裁不同,寫法各異??梢越Y合旁批與補白,從篇幅、時效性、表達方式等角度,在比較中歸納消息、新聞特寫、通訊各自的特點。3邊讀課文邊揣摩作者的態(tài)度與傾向。新聞注重準確性與客觀性,作者的感情與思考往往隱含于字里行間。閱讀時要注意區(qū)分客觀事實與主觀評價,了解作者的立場與觀點。
在新聞六要素的具體教學中,以第一課和第二課為例,教會學生能準確找出六要素。第一課的第二則消息《人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消息的語言具體、客觀,閱讀文本時需要一一核對文本信息,才能準確地概括出新聞的六要素,而筆者在講授時犯了經(jīng)驗主義錯誤,用快速閱讀的方式閱讀文本,把“中路軍橫渡長江”的時間誤認為是“三路大軍橫渡長江”的時間,教授新課沒有一一核對文本信息,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的六要素講解,沒能準確地找準這則消息的“時間”這一要素。
(二)課堂上以講代讀,忽略文本
這一單元是新聞單元,筆者在教授第一課時時害怕知識點講解不透徹,在課堂教學中照搬教參和各種培訓講解,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剝奪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權;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把問題拋給學生,錯誤地認為“熱熱鬧鬧”的討論就是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學生的討論是虛假討論,只是一種“取悅”教師的形式,筆者當起了“甩手掌柜”,沒有把“認識新聞”落實到位。
(三)課堂上重文本內容分析,輕語言揣摩和實踐操作
《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思路是四個任務,任務一是新聞閱讀,即閱讀消息、新聞特寫、通訊等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了解新聞內容,把握各自特點,學習讀新聞的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注社會生活和新聞本身的發(fā)展。任務二是新聞采訪,即熟悉新聞采訪的一般方法和步驟。任務三和任務四均是實踐,即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筆者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主要對文本做靜態(tài)的理解、賞析,忽視學習內容的“活動性”,在教授的過程中根據(jù)每一課的內容與具體新聞體裁,重點強調內容部分的學習,而輕語言揣摩、實踐教學,未能“以新聞的方式學習新聞”。
二、今后將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向文本
(一)不斷學習專業(yè)課知識,正確解讀文本
古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現(xiàn)有“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之所以出現(xiàn)對新聞體裁認識不到位,正是因為自己專業(yè)課知識不扎實。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會以此為戒,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課水平,解讀文本時,減少錯誤。只有自己正確解讀文本,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架設橋梁
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而這個交流與對話的過程,教師的引導方法至關重要,切勿以講代讀。《活動·探究》單元的文本閱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正確地閱讀。即學生要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字詞發(fā)音及含義做出正確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新聞的內容。二是學生要正確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后向學生介紹新聞語言的文學性,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賞析新聞語言的文學性特征。三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即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并不是文本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能夠從中學會方法,通過對新聞內容的閱讀了解新聞六要素、新聞的特征、消息的結構,進而學會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四是比較閱讀,即把課本中的新聞與報紙中的新聞進行比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看看新聞編寫與教材中的編寫有哪些不同。
總之,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重視語文文本閱讀,更新觀念,正確解讀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架設橋梁,才是走向文本的正確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