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趙金夢
國家形象即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名片”,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各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對其他國家在該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中國和韓國不僅地理位置上鄰近,在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外交等多方面也互有影響,韓國主流媒體如何向其國民展示中國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以韓國三大報紙②之一的《中央日報》為研究對象,使用網絡工具,檢索了《中央日報》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上半年有關“中國”的所有報道,借此研究韓國主流媒體《中央日報》報道中的中國形象,并依據研究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大眾媒體報道與中國形象建構的關系
大眾媒體一直是世界各國人民獲得國際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全球成為一個“地球村”的現(xiàn)在,迅速、便捷的大眾傳媒傳遞出的訊息更是對各國人民關于其他國家形象的認知產生著重要影響。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名片”。管文虎等學者在《國家形象論》中提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③國家形象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可以分為政治功能、外交功能和商業(yè)功能。④國外大眾媒體尤其是該國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是向其國民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最直觀媒介。由于不同國家的不同媒體在報道類別的選擇上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觀傾向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該國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來分析其呈現(xiàn)出的中國國家形象并依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中央日報》涉華報道分析
1.《中央日報》涉華報道概況
從《中央日報》對中國報道數量的整體特點來看,2019年上半年《中央日報》有關中國的報道內容共有690篇,其中2、3、4月份整體報道數量比較平均,主要為國際、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報道。1月份由于臨近春節(jié)、金正恩訪華及部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報道增加,整體報道量較高。5月和6月報道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中美貿易談判”“習近平訪朝”以及“華為公司發(fā)展5G”等國際、政治外交和經濟事件上,由于這些事件都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因此相關報道數量也大幅增加。
2.《中央日報》涉華報道主要類別分析
從《中央日報》涉華報道的主要類別來分析,可以看出韓國主流媒體對國際、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關注較高。尤其是國際方面的中國相關報道有232篇,占比高達33.6%,主要是因為這期間發(fā)生了中美貿易談判、習近平訪問朝鮮、金正恩訪問中國、金正恩與特朗普在越南會晤等重要事件,媒體對此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并持續(xù)報道。這體現(xiàn)了韓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高度關注。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一舉一動都令世界矚目。
其次是社會方面和經濟方面的相關報道,分別為社會方面193篇,占比28%;經濟方面145篇,占比21%。社會方面報道的焦點主要為自然災害、人為事故和社會問題等,經濟方面的主要報道集中在中美貿易談判背景下中國做出的經濟政策調整、韓國經濟的發(fā)展策略以及部分中國企業(yè)的發(fā)展與衰落等事件上。由此可見韓國主流媒體通過報道中國國內時事向其國民呈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時,主要選取社會方面和經濟方面的事件來進行報道。
文化方面、政治方面和其他有關報道所占比例分別為7.5%、6.7%和3.2%,報道相對較少。文化方面主要是對一些中國歷史、名勝及教育相關內容進行了以圖片為主要方式的講解,政治方面主要對中國政府發(fā)布的政策進行了報道,其他方面主要為演藝人員個人生活和一些軼事的介紹。
3.《中央日報》涉華報道主要傾向分析
從《中央日報》涉華報道的主要傾向分析可以看出韓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國家形象呈現(xiàn)的一個整體框架。其中中立性報道共有289篇,所占比例最高,為42%。中立性報道主要類別為國際方面的消息和通訊、政治方面的消息、經濟方面的政策報道以及部分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報道。2019年上半年中美朝韓四國之間的國際交流較為頻繁,尤其“朝鮮半島無核化”以及“中美貿易談判”更是兩個大熱點,各國媒體都對此保持著高度關注,報道主要呈中立性傾向,多為談判前后、過程及結果的消息。
《中央日報》涉華負面報道有230篇,占比33%,主要為社會方面的報道,例如“江蘇省工業(yè)園區(qū)爆炸”“不良安全帽爭議”等都出現(xiàn)在了《中央日報》的版面;負面新聞中也有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多篇報道,其中1月份和2月份對霧霾問題的報道數量較多。以上負面新聞呈現(xiàn)出集中報道的特點,韓國民眾對此類報道的反響也較為熱烈。從韓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內容選擇和韓國民眾的關注度可以看出,韓國社會對中國的負面新聞關注較多。
《中央日報》涉華正面報道的比例最低,為25%,共有171篇正面報道。主要報道類別為國際方面,如中國為解決國際問題所提出的方案及貢獻的力量等內容。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日報》反映出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形象更傾向于正面。經濟方面主要報道了中國部分企業(yè)的迅速成長和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部分公司推動的科技進步,并以此為榜樣希望從中尋找到韓國企業(yè)的經濟發(fā)展之道。社會方面的正面報道主要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響良好的社會事件。
三、《中央日報》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與影響因素
1.《中央日報》呈現(xiàn)的中國國家形象
通過以上對《中央日報》涉華相關報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國際、政治和經濟方面,《中央日報》對中國勾畫出了一個對外在國際上積極參與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直面中美貿易談判的大國形象,對內穩(wěn)控經濟發(fā)展、扶持企業(yè)成長、鼓勵自主創(chuàng)業(yè)、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的強國形象。
在文化和社會方面,《中央日報》的負面報道較多,呈現(xiàn)了一個社會治安仍需加強、自然災害較多、品牌糾紛和山寨問題出現(xiàn)頻繁、言論把控嚴格的中國國家形象。但與正面報道相結合可以看出,《中央日報》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一個正在不斷完善、不斷改進、傾聽民聲、安撫民心的中國國家形象。
2.影響《中央日報》呈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
首先,影響《中央日報》呈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外部環(huán)境。
一個重要外部因素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社會中嚴格遵守競爭規(guī)則,堅持平等互惠原則,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為解決國際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展示自身大國風范的行為為各國所敬重,對韓國主流媒體《中央日報》在呈現(xiàn)中國形象時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
另一個重要外部因素是朝鮮戰(zhàn)爭時期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美國出兵援助韓國,這對現(xiàn)代韓國人“疏中親美”的態(tài)度產成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中國在近代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往天朝上國的形象消失后很多國家都對中國的既往形象帶有一定的思維定勢,認為中國仍舊是落后的社會,在當今社會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不做正向報道,導致其部分國民仍對中國抱有嚴重偏見。
第二,影響《中央日報》呈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另一部分來源于媒體內部。
媒體對外部世界的報道,一般不是“鏡子”式的反映,而是有目的的取舍,媒體會依據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報道方式,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選取自身認為重要的部分進行加工整理,編制新聞程序,然后再將信息傳遞給受眾。⑤韓國主流媒體多帶有“疏中親美”的態(tài)度,這種主觀傾向會主動迎合“西方式審美”,因而在挑選報道內容時會傾向于強國集團利益從而對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造成不利影響。記者自身的體驗經歷、認知以及對于中美的態(tài)度也會影響到選稿內容,從而對整體傾向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對策建議
當今時代,形象因素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已明顯上升,未來時代則更將是一個形象制勝的時代。⑥因此,如何塑造和提升自身的國家形象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針對以上分析結果,筆者認為,在國際社會中構建起良好的中國形象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提升我國媒體的對外傳播水平,提升國家話語權。
與先進國家的媒體相比,我國媒體尤其是海外傳播媒體無論是在傳播功能還是傳播技巧上都仍有很多不足。因此要加快發(fā)展中國新媒體,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于提升媒體報道的準確性、時效性、廣泛性。充分注重對外傳播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特點,站在國際受眾的立場上思考報道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是否真正有利于對外呈現(xiàn)出中國的大國風范,⑦從而提升國家話語權,扭轉西方媒體的偏頗報道局面,讓中國人在國際舞臺講真實的中國故事。
第二,進一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文明發(fā)展。
提高國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文明發(fā)展是展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一環(huán)。在全球化背景下,國民個人素質已不再只是個人小事,而是關乎國家關乎民族的大事。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是構建起良好的中國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人應當為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著力構建精神文明社會,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禮儀之邦的風范,改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偏見。
第三,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持續(xù)擴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發(fā)揚中國五千年光輝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歷史精華與科技創(chuàng)新相結合,發(fā)揮具有獨特韻味的中國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國友人主動接觸中國,主動了解中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塑造和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
第四,積極承擔大國責任,提升國際影響力。
堅持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是構建良好中國形象的有力手段。由中國發(fā)起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世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很大程度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中國形象。要繼續(xù)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注釋」
①金元浦:《文化復興:重建文化中國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2016年第4期。
②韓國三大報紙有《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
③管文虎:《國家形象論》,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頁。
④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2002年第5期。
⑤韓源、王磊:《影響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淺析》,《形勢與政策》2007年第4期。
⑥管文虎:《國家的國際形象淺析》,《當代世界》2006年第6期。
⑦韓源、王磊:《影響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淺析》,《形勢與政策》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