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長
談批評觀,在我看來也是文學(xué)觀前,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起毫無希望的戀愛事件。有一個飽經(jīng)世故的男人,遇見了一個是不諳世事、臉上寫滿寂寞的女人。這個男人風(fēng)流成性。這女人的丈夫有錢,可她過得不開心,渴望新的生活。兩個人邂逅了,相愛了,不斷地幽會……未來怎么辦?她哭了,他也束手無策。故事里說:“我們不知道這段關(guān)系會持續(xù)到何時,但至少現(xiàn)在它不會結(jié)束?!庇腥藭柸缓竽??沒有然后,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 這個“真實的”庸俗故事,來自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牽小狗的女人》。
美國作家喬伊斯·卡洛爾·奧茨,就不主張過于追求小說的意義,對契訶夫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奧茨在《短篇小說的性質(zhì)》作了這樣的解讀:由于他們各自的家庭、各自的社會責任等因素,他們不能結(jié)婚。故事的“意義”就這些。契訶夫使我們感覺到了他們進退維谷,他們極度的痛苦使我們經(jīng)久難忘。這就夠了,故事不需要再有別的意義。
對于故意的意義,奧茨認為這就夠了。關(guān)于故事為什么會這樣,何至于此,她有著平實卻獨特的洞見:他們不是因為私通而受懲罰!——也不是因為不敢私奔,不夠羅曼蒂克而受懲罰。他們是平常的人,陷進了不平常的境遇。
奧茨沒有否認他們應(yīng)該受到懲罰。相愛就是懲罰,思念就是懲罰,痛苦就是懲罰,愛而不能相見就是懲罰,未來往哪兒去的煎熬就是懲罰。這就是奧茨的文學(xué)觀:平常人,陷進了不平常的境遇,感情只是其中一種,還有更多同樣煩惱的人生境遇。奧茨認為契訶夫忠實了這種真實。
相比奧茨的一種解答,納博科夫的解答就顯得過于工整了。他以《論契訶夫》為題,收在《文學(xué)講稿》中,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逐段講解了這篇《牽小狗的女人》。納博科夫說:有人說契訶夫總愛寫一些可愛而一事無成的人物,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倒是這樣的說法更確切些:他筆下的男女正是因為一事無成才顯得可愛。
納博科夫認為,這篇小說沒有提出什么問題,沒有通常的高潮,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結(jié)尾。然而這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有一點納博科夫說得深刻:小說沒有明確的終結(jié),而是按照生活的自然運動、以典型的契訶夫方式漸漸消隱……他倆都明白結(jié)局還遠得很,對他們來說,那最復(fù)雜、最困難的事情還剛剛開始。
沒有有意義的結(jié)尾,有人會喜歡納博科夫的解讀,關(guān)于日常生活的延續(xù),無論發(fā)生什么,生活始終向前。然而,我個人還是覺得奧茨的“平?!币辉~更加意味深長。所謂平常,就是最大的枷鎖,非不愿,不能也。“平常人,陷進不平常的境遇”,則跨越了時間、空間和民族,趨于某種永恒的人類情感和人性。
奧茨建議:我們寫作,是要忠實于某些事實,忠實于某些情感,是為了“解釋”那些表面上古里古怪的行為。奧茨繼續(xù)自問: 一個聰明的年輕人為什么會變得暴戾恣睢,會去殺人;一個無憂無慮的女人為什么會跟人私奔,結(jié)果毀了自己的一生,一個頭腦清醒的人為什么會去自殺? 奧茨的寫作,就出于一個很簡單的愿望:我想知道人類各種情感后面的“為什么”。契訶夫沒有寫大事件,也沒有寫人心中的惡念。奧茨認為只有還沒入門的作者才會挖空心思,想什么“大”事件。業(yè)余作者往往想寫大事情,表現(xiàn)嚴肅的主題。但世上沒有“大”事情,只有大手筆。就文學(xué)而言,世上沒有“大”事件,只有大手筆。問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xué)觀,其實就是問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生活。
忠于某些事實,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不驅(qū)一時之趣味,不滿足于流行(因為有流行就會有過時),去體驗更為普遍的不會過時的人類情感,也許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文學(xué)觀,好像也可以算是批評觀乃至人生觀。作為批評家,識別并能理解這種忠于,就是我的批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