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蓉
【摘 要】目的:分析2017-2018年度我院兒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和常見致病菌的耐藥情況。方法:收集我院2017-2018年度因下呼吸道感染收治入院的3088例患兒的合格痰標本,對標本進行分離和菌種鑒定,并選擇肺炎鏈球菌進行藥敏試驗。結(jié)果:共分離出病原菌1061株,陽性率為34.4%,其中革蘭陰性桿菌483株(45.5%),革蘭陽性球菌578株(54.5%)。前幾位的致病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516株(48.6%)、卡他莫拉菌261株(24.6%)、流感嗜血桿菌193株(18.2%)、金黃色葡萄球菌59(5.6%)、肺炎克雷伯菌11株(1.0%)。516株肺炎鏈球菌對莫西沙星、頭孢唑啉、利奈唑胺和萬古霉素耐藥率為0%;對慶大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環(huán)素耐藥率很高,分別為100%、99.0%、96.9%和86.1%。對常用的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耐藥率分別為8.7%、8.3%和5.7%。結(jié)論:我院兒科下呼吸道感染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等。肺炎鏈球菌是我院兒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優(yōu)勢菌,對阿莫西林、頭孢唑啉、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等常用抗生素耐藥率菌較低,可經(jīng)驗性應用,但仍應及時監(jiān)測肺炎鏈球菌的藥敏結(jié)果,臨床應根據(jù)藥敏結(jié)果合理用藥,以減緩耐藥株的產(chǎn)生。?
【關(guān)鍵詞】下呼吸道感染;兒童;病原菌;肺炎鏈球菌;藥敏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與小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以及小兒呼吸道的解剖特點等有關(guān)。常常引起咳嗽、咳痰、發(fā)熱等呼吸道癥狀和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長期反復呼吸道感染會使患兒機體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tài),感染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和身心健康。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一般以細菌多見,其他也包括病毒、真菌等。[1]肺炎鏈球菌是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菌,占20%~30%。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使得下呼吸道感染得到了很大控制,但卻導致了耐藥菌株的增加,其耐藥性越來越嚴重[2]。因此,對本地區(qū)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藥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對我院2017 -2018年度來自兒科的30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藥性進行分析,這對了解本地區(qū)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臨床經(jīng)驗性用藥和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總結(jié)研究方法,菌株來源為我院2017 -2018年度診斷為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兒呼吸道標本共3088例,其中男1345例,女1743例,年齡0~14歲。檢出致病菌1061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分離的重復菌株。
1.2 標本采集與接種
患兒晨起清水漱口3次,以去除口腔內(nèi)大量正常菌群,咳前深吸氣,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吐至已滅菌、有蓋的一次性容器。對于嬰幼兒或年齡較小不會自主咳痰的患兒,可由醫(yī)護人員按操作規(guī)范采集鼻咽吸取物代替痰液。標本送檢時間應<2h。由經(jīng)驗豐富的微生物室工作人員對送檢標本進行篩檢,涂片結(jié)果為平均每高倍視野白細胞>25個且鱗狀上皮<10 個為合格標本,同時進行下一步的接種培養(yǎng)。將標本接種于血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和嗜血巧克力平板,置35℃、濃度為5%的CO2的孵箱中培養(yǎng)18~28h。
1.3 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
細菌鑒定采用法國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英國 OXOID 公司生產(chǎn)V 因子、X 因子、(V+X)因子紙片、奧普托欣紙片和膽汁溶菌試劑。肺炎鏈球菌藥物敏感性試驗采用 VITEK 2 Compact GP68卡(用青霉素Etest試條復核青霉素結(jié)果)、ATB Expression,其中ATB Expression藥敏板條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青霉素Etest試條購于鄭州安圖生物公司。
1.4 鑒定及藥敏質(zhì)控及依據(jù)
所有操作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1版)和《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第1版)的標準進行,藥物敏感性依據(jù)CLSI M100[3]標準判定。鑒定質(zhì)控菌株為嗜麥芽窄食單胞菌ATCC 17666、霍氏腸桿菌ATCC 700323、腐生葡萄球菌ATCC BAA-750、鉛黃腸球菌ATCC 700327;藥敏質(zhì)控菌株為肺炎鏈球菌 ATCC 49619。
2 結(jié)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本研究共分離出病原菌12種,共計1061株,陽性率為34.4%。其中革蘭陰性桿菌483株,占45.5%;革蘭陽性球 菌578株,占54.5%;以肺炎鏈球菌多見,共516株,占48.6%;以下依次為卡他莫拉菌261株(24.6%)、流感嗜血桿菌193株 (18.2%)、金黃色葡萄球菌59株(5.6%)、肺炎克雷伯菌11株(1.0%)等, 見表1。
2.2 藥物敏感試驗
本研究選擇對肺炎鏈球菌進行藥敏分析。516株肺炎鏈球菌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厄他培南、莫西沙星和頭孢唑林耐藥率為0%;對慶大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環(huán)素耐藥率很高,分別為100%、99.0%、 96.9%和86.1%。對常用的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耐藥率分別為10、9%、8.7%、8.3%和5.7%,見表2。
3 討論
小兒呼吸道器官發(fā)育欠完善,免疫力較差,且由于小兒呼吸道解剖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故容易發(fā)生下呼吸道感染。因此,了解本地區(qū)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藥情況,對幫助臨床經(jīng)驗性用藥和合理用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顯得尤其重要。本文結(jié)果顯示,病原菌的總檢出率為34.4%,低于陳默蕊等[4]報道的結(jié)果。這可能與醫(yī)院等級、地區(qū)、標本采集方法及送檢是否及時、檢測技術(shù)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關(guān)。我院兒科下呼吸道標本前三位病原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均為苛養(yǎng)菌,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常見致病菌,與丁昱方等[5]、顧文喆[6]的報道大致相同,與于美芹[2]報道的前三位病原菌分別是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所差異,提示小兒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確實存在地域差別,與標本采集、實驗室檢測手段以及醫(yī)院等級等也有所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