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芳
兒童股骨頭壞死是兒科常見的一種軟骨病,又被稱作股骨頭骨骺軟骨炎或扁平髖。多發(fā)于2周以上兒童,引發(fā)疾病的因素有骨骼血供不足、外力損傷、炎癥損傷骨及骨髓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xiàn)為膝、髖關節(jié)痛、跛行、關節(jié)活動受限、肌肉萎縮,活動后癥狀明顯,休息后癥狀會得到緩解。由于患兒血漿中抗胰蛋白酶比健康的同齡兒童明顯升高,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后會影響通透性,從而出現(xiàn)栓塞,造成供血、供氧不足,也跟自身免疫功能和內(nèi)分泌有關。不及時治療會加重病情,造成股骨頭塌陷,甚至終身殘疾。臨床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多采用髓內(nèi)減壓植骨術,該治療方法有效率高,且可降低髓腔內(nèi)壓力,促進骨內(nèi)血液循環(huán),抑制骨質(zhì)壞死的發(fā)展[1]。術后治療方式通常采用西藥治療,雖然可以緩解癥狀,但是藥效持續(xù)時間較短,長時間服用藥物會產(chǎn)生抗藥性,且治療費用高,導致疼痛反復發(fā)作,治療效果不理想。補髓活血健骨湯屬于臨床上常用的中醫(yī)湯藥,具有活血化瘀、益氣壯陽功效,可促進股骨頭壞死術后血液的循環(huán)性,促進患者康復[2]。因此,本研究探討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3月—2019年1月治療的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96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12歲,平均(6.25±3.53)歲;病程1~5年,平均(3.7±1.5)年。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3~11歲,平均(6.54±2.31)歲;病程0.5~6年,平均(3.6±1.5)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診斷標準,均經(jīng)生化指標、影像檢查確診;2)符合西藥及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能遵醫(yī)按時、按量用藥;3)均以膝、髖關節(jié)痛、跛行癥狀為主。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其他因素的骨折或病歷資料不全者;2)髖部有手術史者;3)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肝臟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髓內(nèi)減壓植骨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給予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鋪無菌巾,在X線影像引導下在股骨頭轉(zhuǎn)子處切開大約4 cm的切口,將周圍組織進行分離,將壞死的股骨頭暴露出來,將壞死的股骨頭清除,用鉆頭在壞死的軟骨處往下鉆3 mm,將軟骨組織的病變組織清除徹底,選擇自身髖骨的一部分取下,推送至壞死的缺損處,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沖洗,確認無殘留的血液后進行縫合,結束手術及患者抗感染治療及舒筋活血藥物、抗凝、溶栓等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手術基礎上聯(lián)合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熟地黃20 g,川芎15 g,牛膝15 g,紅花15 g,蘇木15 g,三七15 g,丹參15 g,白芍15 g,當歸15 g,枸杞子30 g,雞血藤25 g,骨碎補25 g,山藥25 g,茯苓20 g。常規(guī)熬制,每天1劑,每次250 ml,早晚各服用1次,治療1個月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
1.3.2 觀察指標1)對所有患者進行1年的追訪,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經(jīng)X線攝片結果顯示新骨頭以代替壞死的骨頭,無疼痛,關節(jié)可以活動;有效:X線攝片結果顯示壞死的骨頭比治療前明顯減少,有輕微疼痛,關節(jié)可少量活動;無效:X線攝片結果顯示股骨頭出現(xiàn)塌陷,疼痛癥狀加重,活動受限。2)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對2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疼痛、功能指數(shù)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
1.3.3 療效判斷標準效果判斷標準分為痊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Harris評分>95分;顯效:患者癥狀幾乎消失,80分 2.1 2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42%(P<0.05)。見表1。 2.2 2組患兒疼痛VAS評分、ODI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疼痛VAS評分、OD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疼痛VAS評分、ODI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疼痛VAS評分、ODI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例, 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好發(fā)于2~12周人群中,由于骨骼血供不足、外力損傷、炎癥損傷骨及骨髓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由于患者的骨骼受到損傷,因此臨床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疼痛、髖關節(jié)疼痛、跛行、患髖關節(jié)活動不利,肌肉萎縮,嚴重者出現(xiàn)骨骼塌陷,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臨床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多采用髓內(nèi)減壓植骨術,可降低髓腔內(nèi)壓力,促進骨內(nèi)血液循環(huán)。術后通常采用西藥治療,長期服用西藥會增加治療費用,降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且治療效果不明顯。補髓活血健骨湯屬于臨床上常用的中醫(yī)湯藥,具有活血化瘀、益氣壯陽功效。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屬于“骨蝕”“骨痹”范疇,治療該病的根本是治療肝腎虧虛,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腎虛是引起該病的重要原因[4]。由于腎精不足,導致骨骼失養(yǎng)而強力不耐,易受損;肝主藏血、筋,肝虧血液會瘀滯,脈絡不通,骨骼供血不足。所以中醫(yī)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活血化瘀、強筋通絡、益肝養(yǎng)腎生髓為治療原則[5]。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42%(P<0.05)。由此說明,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可提高治療效果,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補髓活血健骨湯是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常用中藥[6]。藥方由黃芪、熟地黃、三七、牛膝、蘇木、紅花、丹參、白芍、川芎、當歸、枸杞子、雞血藤、骨碎補、山藥、茯苓組成,其中黃芪具有益氣生血,健脾升陽的功效;熟地黃、牛膝、骨碎補具有續(xù)傷止痛,補腎強骨,補肝的功效;三七、川芎、紅花、蘇木具有止痛通絡,活血化瘀,增生骨髓的功效;丹參具有化瘀行血,促進愈合的功效;當歸、雞血藤具有活血養(yǎng)血,通血脈的功效;白芍具有舒筋活絡,養(yǎng)肝活血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滋陰,固腎補虛的功效;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強固筋骨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諸藥合用,可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改善骨骼缺氧缺血的狀態(tài),可強化骨骼細胞的酶活性,增強骨密度,促進傷骨愈合[7]。本研究中,2組治療前疼痛VAS評分、OD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疼痛VAS評分、ODI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可減輕患者的疼痛,增加關節(jié)活動性,提高患者的日常自主生活能力,且藥物以中醫(yī)湯藥為主,藥物安全性較高,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耐受性、依從性[8]。 綜上所述,補髓活血健骨湯治療小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療效顯著,能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關節(jié)功能活動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