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彩紅
胃癌由胃黏膜上皮惡性增殖細胞的癌變引起,現(xiàn)已成為我國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第三的疾病。目前國內對于胃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切除手術尤其是全胃切除及手術過程中注射的大劑量麻醉劑對患者胃腸功能及免疫力有極大的抑制作用,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治療或營養(yǎng)液支持對此癥狀療效不佳,無法順調逆氣,促進胃腸蠕動,亦有醫(yī)師[1]采用九味承氣口服液聯(lián)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藥物對術后患者進行治療,療效尚可,溫針灸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術,可通經活絡,益氣活胃[2],因此本研究采用九味承氣口服液聯(lián)合溫針灸對胃全切除術后中老年胃癌患者進行治療。現(xiàn)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經X線鋇餐發(fā)現(xiàn)占位性病變,并表現(xiàn)出胃部疼痛、體質量減輕、嘔吐、乏力、進食后飽脹等癥狀,確診為胃癌的中老年患者80例,接受胃癌全切除手術治療后進行本研究。隨機將80例術后胃癌患者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56.89±2.35)歲;早期10例,進展期30例;平均手術時間(3.1±1.5)h。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57.2±2.32)歲;早期12例,進展期28例;平均手術時間(3.2±1.3)h。2組性別、年齡、病情、手術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接受胃癌全切除手術、病程屬早期或進展期、病情資料完整、家屬知情同意、配合治療的中老年患者;排除術前胃癌功能嚴重障礙、免疫力嚴重低下、針刺部位發(fā)生感染、資料不全、不愿配合治療者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補充維生素、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藥物等,同時內服九味承氣口服液,3次/d,20 ml/次,持續(xù)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施加溫針灸:包括內關、足三里、太沖、氣海、三陰交等穴位,舌紅少苔、手足心熱者加施太溪穴,發(fā)熱者加施曲池穴,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單手指快速進針,得氣后留針,將艾條剪至2.5 cm左右小段,置于針柄,點燃艾條,30 min后起針,1次/d,連續(xù)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
1.4 觀察指標1)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胃腸功能恢復良好,白細胞水平顯著降低;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胃腸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白細胞水平一定程度下降;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胃腸功能沒有恢復或恢復不明顯,白細胞水平沒有下降??傆行?有效率+顯效率。2)記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以評定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3)分別于術前、術后10 d抽取患者靜脈血2 ml,3 000 r/min 轉速離心15 min,取上清,用血液分析儀分別檢測白細胞(WBC)、淋巴細胞(LYM)及中性粒細胞(NEU)含量,免疫檢測患者C-反應蛋白(CRP),免疫比濁法檢測降鈣素原(PCT)水平。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1)為校正后卡方值
2.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指標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術前、術后10 d外周白細胞水平比較觀察組術后10 d WBC、LYM、NEU均顯著高于術前,且高于對照組,對照組術后10 d WBC、NEU顯著高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術后10 d外周白細胞水平比較 (例,
注:與術前比,1)P<0.05
2.4 2組患者術后10 d CRP和PCT水平比較2組患者術后10 d CRP和PCT水平均比術前低,觀察組患者術后10 d CRP、PC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10 d CRP和PCT水平比較 (例,
注:與術前比,1)P<0.05
中醫(yī)將胃癌歸屬于“胃脘痛、積聚、反胃”等范疇,因飲食不節(jié)、七情六淫、氣血不足、勞逸失調所傷,致使胃失和降、血行不暢進而化生瘀毒、阻于胃脘,久之積累成疾。手術可損傷脾胃,中焦受阻,使脾胃健運失調,因而腸運不順,功能受損,亦導致炎癥加重,并發(fā)癥增多,溫針灸是傳統(tǒng)醫(yī)術,對脾胃不順有較好的療效。
溫針灸是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艾灸、針刺于一體的療法,活血行氣、溫通經脈,于古代胃脘痛、腹瀉、腹痛的臨床治療中有重要作用,療效甚佳。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刺之可活血祛瘀、健脾和胃、溫通經脈;氣海穴屬任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有云:“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刺之可順氣瀉下、補虛益氣,主治水谷不化、腹瀉、便秘、繞臍疼痛等腸道疾癥,亦可補益脾臟,治療婦科、小兒發(fā)育不良等癥;三陰交為肝、腎、脾的交會穴,因此可補三經氣血,對內分泌紊亂、冠心病等有良效;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常用穴位,與足三里搭配施針可治胃疾;太沖屬肝經,可治嘔逆、脅痛、腹脹等胃肝癥,綜合施針,對胃疾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正是溫針灸對胃癌術后中老年患者起到了治療作用。對于胃癌全切除中老年術后患者,患者術后首次排便和排氣時間是評斷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重要指標。張建立[5]經研究發(fā)現(xiàn),足三里能舒經絡、順腸胃,有效促進胃腸蠕動,進而加快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這與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便和排氣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是相符的。
莫婷等[6]認為艾灸可使穴位處毛細血管擴張,結合針刺可增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對胃疾的治療效果,加快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連續(xù)治療可激活術后患者體內多種酶活性,升高WBC、NEU、LYM的數(shù)量;陳倩倩[7]研究發(fā)現(xiàn)溫針灸可有效恢復患者胃癌術后胃腸功能,并可雙向調節(jié)外周血WBC、NEU和LYM水平,進而改善免疫功能。從本研究結果中看出,術后10 d,對照組LYM低于術前,而觀察組LYM則高于術前,觀察組NEU、WBC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可以增強胃癌術后中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亦可雙向調節(jié)患者體內外周WBC水平。患者炎癥反應減輕,可有效控制感染癥狀的發(fā)生和擴增,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0 d觀察組體內PCT、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能有效改善術后患者感染癥狀。
綜上,九味承氣口服液聯(lián)合溫針灸可有效緩解胃癌術后中老年患者癥狀,對患者胃腸功能、外周白細胞及感染相關因子等指標有明顯的改善,適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