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娜/北京一零一中教師,北京海淀區(qū)英語學科骨干教師
有個漁人,因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于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煩悶:“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yōu)槭裁催@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給他們傳授捕魚技術,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結果他們絲毫不感興趣,或者告訴他們了也記不住?,F(xiàn)在,他們的捕魚技術還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作為教師,有時候我們很理解老漁王的心情,當我們全力以赴地想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時候,學生好像并沒有特別看重。那么,在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中,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知識?建構什么樣的課堂,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提升到“改變思維、啟迪智慧、點化生命”的高度呢?
我校的生態(tài)智慧課堂提倡“教育是人的生命活動的過程,課堂是適宜生命成長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智慧課堂追求的目標是建構生命成長和智慧生成的場域。英語學科的生態(tài)智慧課堂對應于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強調在生活場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智慧場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情感場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生命場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終身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基礎,拓寬他們的生命場域。整個過程交互作用,動態(tài)生成。
本課例選取的是人教版
Step 1:以新學期學校開展的社團納新為導入,通過主題場景(社團招聘和學生應聘)學習詞匯和目標句型。因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場景。(輸入)
Step 2:以聽力和對話相結合的訓練形式,通過聽前、聽中和聽后活動,完成兩個對話的聽力訓練,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正確使用目標語言來詢問某人的能力及加入社團的傾向。(輸入)
Step 3: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將詢問某人的能力及加入社團的傾向放在真實的場景中,因為教育即生活,課堂即社會。通過角色扮演以及仿編對話的形式進行實際應用,在反復的語言實踐中習得語言。(練習鞏固)
學生在習得了本課的基本知識后,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識和已知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形成他們的文化意識呢?這就需要老師設計能夠點燃創(chuàng)造力的開放性問題,因為問題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有人說:“一個好的問題,能夠點燃一個學生的欲望;一個好的問題,能夠串起一堂課;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讓一節(jié)課升華。”另一方面,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也是滲透學科思想,傳授方法技巧,梳理知識脈絡,喚醒沉睡記憶的過程。本節(jié)課拋出的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你想參加的社團該怎么辦?”
有的學生會說:“那就不參加了唄?!庇械耐瑢W會說:“那就湊合一個?!眲?chuàng)造力和領導力比較強的同學會說:“那就讓我們創(chuàng)建一個我們喜歡的吧?!鄙鷳B(tài)智慧課堂的一個特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是吸引,其次是參與。如何吸引?把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聚集起來,如:熱愛運動的,喜歡音樂的,愛好科技的,愛好攝影的……同學們在這樣的群體里才能找到歸屬,才能遇到真正能懂他的人,才會樂于參與,積極奉獻。
接下來,要求同學們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建自己的社團,并制作海報招募成員。用中文溝通交流創(chuàng)建社團比較容易,但是運用所學知識,用英語創(chuàng)造性地做事情,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在遇到復雜的任務時,就要啟發(fā)學生關注任務的程序,化繁為簡。任務前:小組成員頭腦風暴,討論商量海報中需要包括哪些要素?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中:商量確定海報各要素的內容?如取個漂亮而吸引人的社團名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辦社團的目的,可以鼓勵學生有更多的社會擔當;制作海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審美層次的發(fā)展。
任務完成后,學生的匯報既是學生領導力也是學生公眾表達能力的展現(xiàn)。這是一個讓學生經歷典型的學科實踐的過程,讓他們經歷真實的探究、創(chuàng)造、協(xié)作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增強了他們的程序意識,形成了相應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這種體驗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這種生態(tài)組群式的學習方式在認識自己、服務他人、團隊合作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教育價值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這個活動也是啟發(fā)學生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完美或者缺陷。比如,當在學校沒有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時,自己動腦,動手來創(chuàng)辦一個,不抱怨黑暗,而是秉燭前行,帶來光明。
在學生匯報后,要給學生一個及時的反饋和評價,我們來看一個學習反饋效應實驗。
實驗目的:考察結果反饋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實驗設計:研究者將一個班級基礎相當的學生隨機分成三組,每組學生需要學的內容相同,但接受不同的反饋。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共持續(xù)了16周。
第一組,前8周的成績最好;而后8周由于得不到學習結果的反饋,成績呈下降趨勢。第二組,成績始終處于中等水平,但由于能持續(xù)獲得學習結果的反饋,成績也穩(wěn)步提高。第三組前8周的成績最差,由于無法了解學習結果,處于盲目狀態(tài);由于得到了學習結果的反饋,后8周的成績迅速提高。
實驗啟示:該實驗說明是否得到及時反饋,對孩子的學習結果有重要影響,及時有效的反饋有助于我們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應該及時進行評價。
本次評價分為學生評價和老師評價。根據小組達成任務情況,小組成員的語音語調、流暢性、邏輯性,學生的合作等方面,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標準和引領,讓學生知道下次需要努力的方向。
對于教師而言,如果說教學目標就是我們一節(jié)課所要達到的山頂的話,教學評價就是檢查我們走到了哪里,既肯定我們前期的努力,激發(fā)斗志,又衡量檢測我們所選擇的路徑是否正確。例如,本節(jié)課教師根據活動前向學生提出的要求,來檢查每個階段學生們形成的效果,來衡量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否達成。也是評價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及團體合作學習能力達成的效果,有利于我們下次課的調整和提高。
在這個評價過程中,我們關注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教中有學,學中有評,彼此依存,動態(tài)轉化。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學習者的一種生態(tài)化混合式學習,利于師生生命的成長。
實驗處理的情況
智慧課堂倡導知識與生活融合才能產生智慧,倡導教育應回歸生活本真。在準備論文的過程中,拿到了今年的中考英語作文,題目是:“學校在安全教育月號召同學們制作關于安全教育的主題海報,你們班交換生給你發(fā)郵件詢問相關事情,請用英語回復一封郵件,告訴他海報上交的時間,并分享你設計海報的一些想法?!边@和我們基于生態(tài)智慧課堂的教學設計不謀而合。作為教師,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而教,建構具有生活價值的課程,讓學習真實發(fā)生,讓生命健康成長,讓智慧得到啟迪。因為教育不是把籃子灌滿,而是把燈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