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徐芳子
【摘要】音樂教學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幾首曲子,而是承載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任務。因此,教師要把音樂教學與各學科教學相融合,既能促進學生理解音樂,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綜合素養(yǎng);學科融合;互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縱橫幾千年,橫貫東西幾千里,這就是高中音樂欣賞的內容,而且包括各個中外歷史時期的各類音樂作品。音樂是一門藝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與其他的學科相互融合,互相滲透。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音樂作品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如綠葉與花之間的關系。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能有效整合其他學科,讓高中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談一談在音樂欣賞中如何促進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
一、整合音樂與地理、歷史學科
音樂的發(fā)展其實與歷史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歷史的出現(xiàn),音樂的表現(xiàn)風格也是迥然不同的。例如,隨著歐洲的發(fā)展,音樂可分為古希臘古羅馬、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樂派等。不同時期的音樂,其風格也是不相同的,這與當時的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把歷史貫穿了音樂的始終,講解音樂前,先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樣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歷史知識,又能較好地掌握音樂知識。
例如,在高中教材中有“美國音樂”這部分的內容,看到這個題目,我讓學生先分析美國的歷史,美國當時正處在一個年輕的階段,資本處于原始積累的時期,而且非洲的奴隸被賣到美洲,這樣也把黑人的音樂帶到了美洲。美國在1776年獨立后,黑人音樂就成了美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美國又是有一個移民的國家,不同地方的人都聚集在那里,這樣一來,美國的音樂就形成風格各異的特點。美國的音樂在黑人音樂和歐洲音樂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發(fā)展,到20世紀具備了獨特的風格,并取得了與西方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
筆者在講解“中國民歌”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帶著學生借助多媒體,欣賞了各地不同民族的習慣,結合當?shù)氐囊恍┨攸c或者地理環(huán)境,產生這些背景音樂的原因。筆者就給學生講解:南方地區(qū)氣候溫和,而且土地肥沃,各個地方的環(huán)境也美,人們的生活安逸,所以音樂格外的委婉秀麗;西方地區(qū)山峰較多,到處是石山,而且藍天下一望無際的黃色土地,氣候也比較寒冷,所以當?shù)氐拿窀杈捅容^深沉高亢。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歌就是《鳳陽花鼓》,這首歌就體現(xiàn)著地方的特色興起、發(fā)展和演變的歷程,從音樂的結構、旋律進行和詞曲關系等方面分析流傳于20世紀30年代,音調嘹亮。
二、整合音樂與文學
在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文學,音樂和文學似一對姐妹。在音樂教學中,不可能完全運用音樂的語言表達,而是要滲入一些文學知識,這樣能夠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
例如,讓學生欣賞名曲《春江花月夜》時,因為高中的語文詩詞背誦中,早已把張若虛的同名詩歌背誦過,所以,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儲備的知識進行簡單介紹,同時,筆者再給予相應的補充,筆者借助班級的多媒體找到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播放讓學生欣賞。學生在欣賞以后,筆者播放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歌的PPT,邊講解樂曲所描繪的意境,邊讓學生帶著這個意境來聆聽音樂,同時再欣賞我播放的PPT。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調動多感官的參與,對《春江花月夜》所呈現(xiàn)的意境領會已經更加深刻了。聞一多先生曾經對這首詩歌有著高度的評價:“詩中的詩,高峰上的高峰?!边@樣的分析,不僅能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更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上完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根據《春江花月夜》這首歌的意境創(chuàng)編一首詩或者散文。從學生交的作業(yè)來看,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了散文,而且文筆不錯,有音樂的韻律美,也有詩歌的節(jié)奏美。
筆者在上《十面埋伏》該課時,當下的學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他們只是通過一些信息的手段了解戰(zhàn)爭的場面。《十面埋伏》的戰(zhàn)爭場景很激烈,而學生在讀歌詞中卻難以想象出這些場面的景象,因此,我就借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边@首詩歌把項羽失敗的心情和兒女情長在詩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高中的學生理解最后的兩段內容:“項王敗陣”與“烏江自刎”中所表現(xiàn)的蒼涼與明快的交替。筆者又把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多讀幾遍就能理解這個樂段中“明朗歡快”的情緒是對項羽的贊美,以及對項羽的高度評價。這節(jié)課,筆者借助多媒體引用了兩首詩歌,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樂曲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高中的學生學習任務本就很繁重,每一堂課的設計,筆者盡量讓每一個學生走進課堂,參與課堂,在課堂上都能展現(xiàn)學生時代的特色。筆者在教學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這首歌曲時,筆者就把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借用多媒體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邊聆聽《思鄉(xiāng)曲》,邊讀《鄉(xiāng)愁》這首詩歌。學生感覺讀這首詩歌,有著這個曲調的搭配,樂曲的意境一下子被激活了,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既能復習了《鄉(xiāng)愁》這首詩歌,又能有一種美的享受,讓學生的身心在音樂課上慢慢地放松。
每一首歌似乎承載學生愉悅的心情,如果學生在音樂課上體會不到這種美的感覺,音樂課就不能讓高中生真正的馳騁。例如,我在講“中國民歌”這部分內容時,講到陜北民歌“信天游”,高中生似乎對陜北環(huán)境不了解。筆者給同學們演唱了一段樂曲,然后聯(lián)系語文教材中《回延安》,給予學生講解,學生就能很快了解陜北民歌的內容和形式。
三、整合音樂與美術
音樂常常被稱為“凝固的畫面”,把美術稱為“流動的音樂”。筆者經常在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運用美術表達或者加入一些美術作品,這樣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在欣賞《伏爾加船夫曲》時,筆者借用多媒體呈現(xiàn)《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讓學生一邊聽歌,一邊欣賞著畫面,學生在聽和賞的過程中,就能更加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四、整合音樂與政治
其實,音樂離不開政治。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激勵著中國人民起來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充滿著斗志,充滿著激情;《延安頌》這首曲子鼓舞著多人參加革命,投身到偉大的斗爭中??梢姡魳肥菫檎畏盏?,也被烙上了深深的政治痕跡。如著名的曲子《黃河》,樂曲以抗日戰(zhàn)爭歷史為背景,以黃河象征著中華民族,歌頌偉大祖國的英雄氣概和人民英勇的戰(zhàn)斗精神。
五、結語
高中音樂課不是簡單地教教歌曲,而是承載著高中生的藝術修養(yǎng)。在音樂教學中讓高中生能夠確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音樂教師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知識,更要有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音樂課才能充滿生機,更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岑郁.國內戶外音樂節(jié)運營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4.
[2]徐天熊.黃山市屯溪區(qū)民間音樂教育傳承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京藝術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