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鋒
2019年廣西高考文科綜合全國Ⅲ卷思想政治試題,注重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奮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充分發(fā)揮高考在素質教育中的正面導向和學科育人功能,引導考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能夠支撐終身發(fā)展的思想政治基礎,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下面,筆者就2019年高考我區(qū)考生的思想政治學科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并就2020年的備考工作提出一些建議。
一、我區(qū)考生在2019年高考思想政治試題答卷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考生作答選擇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選擇題得分情況分析
我區(qū)考生選擇題的答題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在經濟生活版塊的選擇題出錯率較高,除了第15題以外,第12、13、14題的得分比例均未超過60%,第13題考查對外貿易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失分人數過多;政治生活版塊的得分相對穩(wěn)定;文化生活版塊的得分比例稍高;生活與哲學版塊的選擇題得分比例總體較高,只是第23題拉開了差距,主要原因是考生對情境材料與理論的有機統(tǒng)一分析、理解不到位。
今年高考全國Ⅲ卷文綜思想政治試題選擇題充分突出了“基礎性”考查要求,要求考生擁有較好的基礎知識和學科判斷的基本技能,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對考生的分析、評價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對日常的教學具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2.考生作答選擇題出錯情況分析
第12題,考查國有企業(yè)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知識。不少考生選擇了D選項,主要是對造成企業(yè)經營風險的因素認識不清。轉讓股權后,該企業(yè)的資本結構發(fā)生變化,但不會降低該企業(yè)的經營風險,企業(yè)經營的風險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第13題,考查對外貿易相關知識,尤其是考查對進出口關系的準確理解。該題材料表明的是甲國對乙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連年增長,乙國購買甲國的服務連年增加。選擇B項組合的考生理解成了相反的意思,說明考生對題干意思的理解存在偏差。此種類型的推導題在近兩年的試題中出現較多,能夠有效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第14題,考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相關知識。粵港澳大灣區(qū)位于“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區(qū)”的特點,因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qū)有利于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選錯的考生主要是對材料中的世界級城市群的認識不到位,從而不能準確理解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這一知識點。
第23題,考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以及創(chuàng)新的相關知識。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這就推動了“草根發(fā)明家”的創(chuàng)新??忌鲥e的主要原因是對基本理論與情境材料相結合后的分析和理解不到位,說明這方面的能力較弱。
(二)考生作答非選擇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非選擇題作答總體得分情況
今年高考全國Ⅲ卷文綜思想政治試題中的非選擇題,主要突出了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考查評價要求,區(qū)分度較為合理,有利于選拔優(yōu)秀考生(見表2)。
從考生作答的情況來看,非選擇題的提升空間很大,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2.考生作答非選擇題出錯情況分析
第38題,以我國外商投資法制定以及某公司在中國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工廠為背景,設置材料和問題,考查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以及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但考生實際作答的情況不盡如人意。
第一小問,以黨中央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切入點,介紹了我國外商投資法制定的過程,要求考生結合材料一,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外商投資法的制定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方略的。絕大部分考生在解答第一問時,都能從不同主體角度進行作答。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對不同主體與立法之間的關系解釋不全,分析論述不貼切、不扣題,如圍繞“政府”這一主體回答的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卻沒有扣題,強調體現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精神。材料分析與理論觀點存在“兩張皮”現象,考生作答時以呈現記背理論觀點為主,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較弱。
第二小問,以國外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選擇到我國投資辦廠為例,要求考生結合材料二,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該公司為何在中國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工廠??忌谧鞔鸬诙枙r,主要存在三個方面不足:一是審題不清,只懂得死記硬背,套用教材的基礎知識,將教材中有關企業(yè)經營成敗的觀點羅列出來,與設問分析的指向要求不符,重在回答怎么做的問題,而不分析選擇的原因;二是忽視情境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未能在信息提取后,對材料進行劃分,形成答題論述的層次,從而出現了答題內容多而雜、多而亂的情況,或是片面地按材料原文進行摘抄,造成失分;三是考生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邏輯混亂,東拉西扯,語意表達不完整。
第39題,以焦裕祿精神和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為背景,分別從生活與哲學版塊中的群眾路線及文化生活版塊中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說明在脫貧致富實踐中,蘭考縣委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做法,以及弘揚焦裕祿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忌谧鞔饡r主要表現出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較弱。
第一小問,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并運用唯物史觀知識,說明在脫貧致富實踐中蘭考縣委是如何貫徹群眾路線的。很多考生在回答這一小問時,明顯表現出審題能力較弱。一是對知識范圍判斷出錯。不少考生答到了實踐與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知識,而非設問所要求的理論觀點;還有考生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觀點把握不夠細,群眾路線地位的表述缺失,知識范圍判斷不準,表明許多考生的理論功底不扎實。二是不少考生對設問的理解指向不明,答成了“原因類”題目,而不是設問要求的“如何做”題目,從而造成分析論證的方向偏差。
第二小問,要求考生運用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弘揚焦裕祿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意義??忌诨卮疬@一小問時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考生審題能力較弱,審準設問的能力有待加強。本題知識限定明確——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題目類型是意義類,問題指向分析弘揚焦裕祿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很多考生未能準確理解民族精神和焦裕祿精神的實質,而是背了什么知識就答什么,甚至很多考生答文化對人的作用。二是分析論證問題能力較弱,沒有很好地結合材料進行歸納總結和引用材料進行分析論證,未能實現設問邏輯、材料邏輯和答案邏輯三者統(tǒng)一,未能緊緊扣住材料的邏輯結構來尋找和挖掘答案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