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揚 張秋陽
摘 要: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作為歷代推崇的“至圣先師”,其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教”與“學”的內容,對后世教育、學習有深遠影響。文章主要依據(jù)《論語》記載的孔子言行,采用系統(tǒng)分析法,從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分析孔子的“學習觀”,并研究其中超時代的治學精神對于目前大學生學業(yè)問題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孔子;學習觀;大學生;學業(yè)情況
孔子作為被后世推崇備至的“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作為影響我國幾千年歷史的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其關于教育和治學的思想對后世影響至深??鬃颖救藢τ趯W習非常重視,“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述而》);錢穆也曾說,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之教主在學。因此,研究孔子“學習觀”,探討學習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啟示當前的大學學習具有現(xiàn)實價值。
一、孔子“學習觀”闡述
(一)學習目的
孔子在討論學習的時候,很少談論學習的目的。但根據(jù)《論語》的記載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為學的目的,或者說為學的原因。綜合來看,孔子的學習目的主要包含世俗道德層面和超世俗層面兩個方面。
(二)“求仁”——世俗道德層面
孔子所處時代乃是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孔子希望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和社會秩序(部分有改良)。因此孔子的治學和教學在其內容上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即“仁”,學習的目的就是“求仁”?!扒笕省北憩F(xiàn)在個人層面是追求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通過自身言行追求“仁”,也就是“學為君子儒”(《雍也》);表現(xiàn)在社會層面則是通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構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秩序,實現(xiàn)“仁政”(《顏淵》)。
(三)“求道”——超道德層面
“道”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求道”,即對“真理”、“真知”、“規(guī)律”的追求和踐行,這是學習目的最純粹、最直接的表現(xiàn)?!笆恐居诘馈保ā独锶省罚?,直接表現(xiàn)出對于“道”的追求和踐行;“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更是突出展現(xiàn)了孔子對于“道”的重視已超越生死,亦可從中體會出“求道”對于學習的指向性價值。
二、學習態(tài)度
(一)謙虛
謙虛是孔子認為比較重要的學習態(tài)度和品質,只有謙虛才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知識水平,才有更進一步明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自己的可能,是接收新知識、提升自己的前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ā妒龆罚┑日撌龆汲浞煮w現(xiàn)出謙虛的求學態(tài)度。
(二)好學
好學是學習進步的保障,如果不好于學、不樂于學,不能從學習中感受到自我進步和豁然開朗的快樂,很容易使人陷入倦怠的窘境??鬃淤潛P好學的態(tài)度,推崇顏回,因其“好學”??鬃幼陨砭秃芎脤W,從“子入太廟,每問事”(《八佾》)可以看出;“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的自我評價,更體現(xiàn)出孔子志于學、好于學、樂于學的態(tài)度。
(三)務實
這里的務實,其實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求知層面的自知自省,二是體驗知識層面的踐行??鬃訌娬{個體在求知時的自我認知,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強調自知;認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耙娰t思齊”,強調自省。在體驗知識層面,孔子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強調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踐行和體悟,而對于脫離踐行而夸夸奇談的知識,例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陽貨》),深惡痛絕。
(四)有恒
學習是從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知到行的一個持續(xù)過程,需克服懈怠、懶惰、盲目等困難,要求持續(xù)前進的勇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鬃釉小盀樯街f”,突出有恒的重要性,認為“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認為學習就像“為山”一樣,半途而廢就會功虧一簣,只有勇猛精進、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三、學習方法
(一)“學”
作為學習方法的“學”,在這里特指基礎素材(古代典籍)和感性知識的積累。在《論語》中可以看出,這是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完成基本知識的接收和沉淀,是知識內化和進步的基礎?!白釉唬何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可以看出“學”的重要性?!皩W”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除了學習古代典籍著作外(“好古”),還可以通過“多聞”、“多見”、“多問”等方式,從實際生活中獲得第一階段的知識。
(二)“思”
“思”作為學習的第二階段,在邏輯上是“學”之后,即發(fā)生于個體獲得基礎知識材料之后,并對其進行分析、思考和吸收的過程。正如孔子在闡述“學”與“思”的經典論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者殆”(《為政》)中所言,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才能避免迷惑。
(三)“問”
此處的“問”主要是指在“思”的基礎上,針對在思辨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問,自身思考不能解決的情況下的“問”,跟上文中“學”的表現(xiàn)方式“多問”(為獲取第一階段基礎知識材料,并未經過“思”的階段)是有區(qū)別的?!皢枴辈⒎潜粍拥慕邮苤R,而是在自身思考后,尋求問題解決和思維通達的主動求教,更多的體現(xiàn)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保ā妒龆罚┑囊馕丁?/p>
(四)“行”
“行”實在“學、思、問”之后思維層面暢通后的驗證行為,一方面是檢驗知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有促進作用。因此,孔子非常重視“行”,認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強調“行”對于學習重要作用,認為君子應當“敏于行”,避免“巧言令色”。
四、孔子“學習觀”對于大學生學業(yè)情況的啟示
(一)立志——明確學習目的
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目的上存在模糊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學習知識的首要目的既非“求道”也非“求仁”,更多的是為了裝飾自己、便于今后工作等現(xiàn)實目的。學習目的功利性和模糊性必然來帶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習快樂感不足,那么學習的持續(xù)性、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更不用說對于真理的探索了。因此,孔子“志于學”,無論是對真理的探索(求道)還是服務社會(求仁)對于當前的大學生都是有啟示意義的,便于大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弄清自己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學習,樹立崇高而科學的學習目的,才是個體求學不斷上進的基礎,是社會集體知識發(fā)展的需求。
(二)態(tài)度——正確看待學習
如何看待學習不僅是個體學習目的的直接提現(xiàn),還是個體對學習主觀能動性的直接體現(xiàn)。當前大學生因為受學習目的模糊化和功利化的影響,主觀能動性不足,缺乏“志于學、好于學、樂于學”的精神,導致學習空洞化、形式化,只求“不掛科”就萬事大吉,這顯然并非正確學習態(tài)度,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也不會有真正的本領。因此,孔子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其提倡的“謙虛、好學、務實、有恒”等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品質實在值得當前的教育深思,值得廣大大學生深思。
(三)方法——科學開展學習
學習方法對于學習效果和個體思維培育有重要作用,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不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效果低下甚至有害。當前的大學教育在“學”上下的功夫很大,理論教育從小學一直進行大學,但在啟發(fā)學生“思”,引導學生“問”、促使學生“行”上還做得不夠。學習本身是一個學、思、問、行俱全的綜合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不斷重復上升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孔子的學習方法可以啟發(fā)大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在知和行中不斷內化和深化知識。
參考文獻
[1] 宋淑萍.中國人的圣書——論語[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2] 楊洪.《論語》中的“學”“習”觀[J].中華文化論壇,2016(06).
[3] 杜鋼.古典儒家的學習觀:一個“為己之學”的視角[J].教育評論,2016(11).
[4] 谷向偉.孔子的實踐學習觀及當代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18(08).
[5] 陳功江.孔子的學習觀及當代啟示[J].學習與實踐,2017(06).
[6] 陳德安.孔子論學習過程及其方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02).
作者簡介:趙揚,研究實習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