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的識記主要為字形識記、字音識記、字義識記;漢字的書寫主要為筆畫訓練和結構訓練。這兩者五方面均以漢字為主體,而漢字學是研究漢字的科學,在識字寫字的教學中能提供方向和方法的參考。本文旨在通過簡述漢字學知識,對其運用于教學之法做出探索。
關鍵詞:漢字學;識字教學;漢字結構
一、 引言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漢字的流傳演變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也就是象形、形聲、假借、轉注等漢字的基本規(guī)律。識字是小學低年段教學的重點,基于低年段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優(yōu)于抽象邏輯思維的學情特點,教師正確把握漢字的基本規(guī)律,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能使識字寫字的教學課堂活潑有趣,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字字、字音、字形的關系,從而提高識記效果。
漢字學是一門研究漢字結構,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漢字的運用等規(guī)律的科學。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若能靈活運用漢字學知識,選擇恰當的識字方法,便能激發(fā)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培養(yǎng)生對漢字形體美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漢字的識記與運用能力,也為閱讀寫話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識字寫字作為低年段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教師的示范講解極為重要,因為教師是溝通學生識字與寫字的橋梁。教師本身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豐富自身的漢字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精準化”,規(guī)避教學過程中知識混淆、模棱兩可的情況,將正確的、簡易的漢字學知識作為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的基礎,滲透于教學,同時輔以恰當靈活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正確識字,在生活中正確理解、運用漢字。
二、 運用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先秦時期造字多為“象形”,秦后趨于“會意”“形聲”。豐富的造字方法,使?jié)h字的量呈爆炸式增長,字義也逐漸豐富起來,在本義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的引申義,以適應于交流、表達的需要。隨著歷史的變遷,字形雖從個性走向規(guī)整。但漢字的字形和字義依然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既然漢字字形是有理據的,那么在漢字教學中就應當充分利用這些理據。讓學生理解某個形體的來源及其結構功能,對于辨析字的形義、掌握字際關系、字詞關系和詞義系統(tǒng),甚至對古代歷史和文化,都是有好處的。因此字理識字在低年級識字寫字教學中極為重要。
師范學?!墩Z基》教材中有關文字學的知識較為有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文字學基礎對應的也就薄弱,在教學中并不能夠嫻熟而靈活地依據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和原理進行識字教學。一些簡單的獨體字、合體字,學生只答對筆畫和結構,教師便認為完成了字理教學,如“大”字,僅要求學生能說出一橫一撇一捺,共三畫;而“男”字只要能明白是上下結構,便點到即止。在學生初識筆畫和結構階段,這樣的筆畫和結構教學是必要的,但也十分粗淺。千字一律地、毫不講“理”(構字原理)地機械教學和機械識記,容易導致生字回生率高、書寫錯字多的后果。如果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能依據構字原理,把上述兩個字分別析解為:“人”跨腿伸臂,表示“大”,因此要寫得像人一樣對稱穩(wěn)當;古代在“田”間出“力”勞作的便是“男”子。那么,像“大”“男”等字出現在學生面前就不會是抽象的筆畫符號,而是一幅幅圖畫,較之抽象的符號識記,這樣講“理”的識字,在“質”上是根本不同的。
在字理識字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加強會意字的歸類講解。因為會意字歸納能促使學生“學一個,帶一串”,更好更快地把握好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
學習“尖”字,教師取出一支鉛筆,讓學生觀察什么是“尖”,學生很容易說出“筆尖兒是尖的”,再聯(lián)系這個字的組成部分,上小下大,這樣就形成了“尖”的認識。又如,“歪”這個字,學生很快就能夠看出“不正就是歪”,接下來教師出示一系列漢字“甭”“孬”等,學生盡管不認識這些字,但卻能夠說出這些字的意思。在這時候教師告知每個字的讀音,學生興趣會極為高漲。
漢字是象形的方塊字,識字要以圖像感知為先導,并有分析、綜合以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的參與,而最主要的記憶過程是右腦形象記憶。因此,評價一種識記方法的優(yōu)劣,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盡量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提供更多易于聯(lián)想的線索,更快更牢地識記漢字。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只有正確運用字理知識,提供聯(lián)想的線索,給予想象的空間,并尊重科學識字的字理方法才真正有助于低年級學生的高效率識字。
三、 從研析漢字結構入手,增強認字的識記效果
較復雜的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合而成,這樣就構成了許多不同結構的漢字。“漢字結構”主要指漢字中部件與部件之間的方位關系,它直接影響著漢字“形”的呈現。
李澤厚先生稱“書法是一種特殊的筋肉運動”。
筆畫作為漢字結構的最小單位,教師在指導識字寫字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筆畫的認知和書寫訓練。教師在進行筆畫示范書寫時,要注意筆畫的四要素:角度、彎度、長度和位置。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在這四要素中對字的練寫。
教師在教漢字“二”時,就可以引入示范:一個是兩筆筆畫上凸,一個是兩筆筆畫下凹。一經比對,發(fā)現這都不好看,就要指導學生賞析“二”的漢字結構:
“二”的雙橫的寫法極有講究,雙橫上翹則像一個不倒翁一樣站不穩(wěn),雙橫下垂則像一個沮喪小孩癟著嘴,上橫下垂而下橫上翹則字好像一個圓圓大餅。只有“上橫微上翹,下橫微下垂,上橫短,下橫長,下橫角度右上揚”,這樣從角度、彎度、長度和位置四個方面都兼顧到位,才能使字呈現昂揚穩(wěn)定的形態(tài)。
除此之外,從字的結構本身出發(fā),它也包含著一定的書寫規(guī)律,如左右結構的字,大抵要寫得左收右放,字的偏旁部首要寫小等等,這些基本規(guī)律可以結合字例分析清楚,或使用分割線批注的方法使學生能更快地掌握字形結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水平。
四、 從字體的演變中,理解漢字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
字源識字法是識字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漢字的本源出發(fā)理解漢字的意義,而且能有效地解決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充分挖掘出我國漢字文化的深刻內涵。
如圖所示,“鳥”字的演變過程。
以上字體分別為甲骨文、小篆、楷書(繁體)、楷書(簡體)。上溯字的起源會發(fā)現它更具形象特征,透過“鳥”字的形體,可以猜出它的含義:一種長著翅膀、有羽毛、嘴巴尖尖、會飛的動物叫做“鳥”。“鳥”的漢字演變從形到神的符號形成,追溯到源頭才能見其字形真義,幫助學生形象記憶。“鳥”的“、”是代表它的眼睛,識記時要與“烏”區(qū)別開來。從漢字演變中我們可以直觀地讓學生了解漢字書寫形成的過程和符號緣起意義,同時可以讓漢字的易混淆的結構或者筆畫得到清晰的辨別和記憶。漢字符號所賦予的意義,可以從字體演變中得到詮釋和理解,學生不用費盡心思去猜度和記憶每個漢字的意思,在字體演變中就會形成理解的感知,字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漢字的運用也會得到解決。學一個字可以得一竄,運用一片,而且對漢字的形義關系會建立起直觀而清晰的聯(lián)系。
有了漢字的演變圖,還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識字興趣也會提高,識字教學不再只是為了識字,可以成為漢字文化的學習和教育,成為大語文教學的延伸和擴展,對學生形成一種中華文化美的情感建構,在識字的學習當中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情感維度目標。因此識字教學中靈活采用字源識字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尤為重要。
五、 滲透字形規(guī)范意識,提高識字審美教學情趣
對剛剛打開漢字王國大門的低年級孩子來說,字形的規(guī)范是保證他們能穩(wěn)步發(fā)展的關鍵。教育部統(tǒng)編版的語文教材將識字教學安排在拼音教學之前,是為了讓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拼音之前先對中國的漢字有個初步的感知。古言“見字如見人”,漂亮雋秀的漢字也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自信力的象征。而字態(tài)呈現的美與丑,要從字形上來規(guī)范解析、嚴格要求。
教師在寫字教學中,要讓學生先觀察字帖,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特點,最好是讓學生齊聲讀一讀生字的筆畫書寫要領,讓學生有意識地注意字體的形態(tài),形成“規(guī)范美”的意識,從而提高對漢字的審美認知,做到寫字規(guī)范。例如,在講解一年上冊《比尾巴》中的生字“比”,教師先要提問:請仔細觀察,生字在田字格左右兩邊分布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明確“比”在生字格中要寫得左小右大后,教師接著提問:哪位聰明的小朋友能說說“豎彎鉤”寫在什么位置?由此,再明確“豎彎鉤”寫在豎中線上。這樣的教法不僅可以讓孩子清晰感知字形,亦可作為孩子檢測自我寫字好壞的評價標準。
再例如,教師在講解“問”一字時,難點是“問”中間的這一點的位置和寫法,此時教師便可放出兩張分別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對比圖,然后告訴學生:漢字就像一個人一樣,只有身體的比例正確了,才是好看的?!包c”好像人的頭,外面的框好像人的身體,如果“點”寫得太大,“問”字就會像大頭兒子一樣,如果“點”寫得太小,“問”就會像小頭爸爸一樣。教師運用圖片作字形規(guī)范的講解,既抓住了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又形象直觀地呈現出規(guī)范的字形。由此,教師還可在學生興趣濃厚的同時將該方法遷移,進行舉一反三的形近字辨析與復習,例如一年級上《小小的船》中的生字“閃”。一個“閃”字,從字形結構,書寫順序,到筆畫占位,從規(guī)范做起,形成字形定格,字的美感就會油然而生,審美的意識和情趣也會在學生的大腦里形成。教師不斷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字形規(guī)范意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科學識字寫字的評價體系。
漢字學習是所有中國人文化習得之根本和基礎,是奠定所有文化知識學習的拐杖,可以說漢字識字教學關乎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知識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漢字的博大精深,決定著和成就漢字教學的戰(zhàn)略意義,漢字教學挑戰(zhàn)性和重要性并重。如此,漢字學科學識字教學方法恰恰是以字的根源著手,提供生動有趣、簡單明了的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漢字教學枯燥乏味的特點,補充以往所有漢字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將漢字教學引入了一片新的大陸,開辟出一條漢字教學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李澤厚.美的歷程[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3]劉京京.小學低年段識字寫字教學現狀分析[J].2016(6):111.
作者簡介:
許雪珍,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九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