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能手,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扎實基本功,只不過我們的基本功組成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已經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如我們不僅僅要寫好板書,說好普通話,我們還要靈活的駕馭教學資源,靈活的應用多媒體技術。這些是新時代的教育者高效化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能力。在對學生影響最關鍵的初中學段,在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更需要積極地做出改變,不斷地促使自己實現(xiàn)發(fā)展,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融入“新時代”,這其中同樣包括新技術的應用。本文中筆者就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語文教學;應用
作為初中語文教育者,筆者認為,我們不僅僅要“教”還要學。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促使我們的知識域能夠不斷地拓展,通過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促使自己能夠培養(yǎng)出社會需求的人才,通過學習溝通技巧、教育方法、各種新技術,促使自己的每一次教育教學活動都能發(fā)揮出實效。那么,在我們實現(xiàn)這種轉變的過程中,有沒有輔助性元素與資源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筆者看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對我們的改變產生質的影響。當然,要想促使多媒體技術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還需要我們具備駕馭能力。本文中筆者就對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一、 幫助學生“走出”課堂
初中學生的叛逆性很多人都進行了解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也進行了解讀。在筆者看來,初中學生的叛逆性來源于“好奇心”無法滿足。有好奇心就會產生質疑,有好奇心就會想去探究。但是現(xiàn)實條件學生的這種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學生被困在教材設定的知識域中,學生的探究時間、空間被局限在課堂中、學校中。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課堂,親眼看一看,親自試一試。作為初中語文教育者,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對此加以設定。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以微視頻的形式,先給學生播放我國著名的《蘇州園林》的航拍照片,用以體現(xiàn)園林“著眼在畫意”的建筑特點;又選出能反映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每個特點的照片(照片中針對各個特點插入少量文字說明),讓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觀看園林建筑的圖片,對極富“圖畫美”的江南自然園林建筑表現(xiàn)出極高的興趣。接著,把對故宮前朝的主體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內廷的主體建筑(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照片(插入少量建筑用途方面的文字說明)播放給學生。學生剛剛看完自然園林的印象還沒有退去,皇家御用建筑的照片又從工整的對稱角度,給了他們宏大、精美、莊嚴、肅穆的另一種感覺。
二、 幫助學生“生成”情感
筆者認為,“情意滿滿”是語文教學的特色。尤其是在低學段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情感的融入是實現(xiàn)深化學習,展現(xiàn)語文學科魅力的主要方法。作為初中語文教育者筆者建議,我們在應用多媒體教師構建課堂教學活動時,也要注意展現(xiàn)其中的情感,也要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fā),也要注意學生情感的引導。將多媒體技術的工具效能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在塞上高原生龍活虎地敲擊腰鼓的視頻,視頻中把“驟雨一樣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的腳步,火花一樣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強健的風姿”等內容,以影像的形式進行編輯和組合播放給學生,引領學生從視聽角度,如臨其境地感受那烈騰騰的場面、氣勢、動作、身姿、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在小組間用表情朗讀對抗賽的形式,來展示各自心中領會到的視聽印象;接著,讓學生結合課件對“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進行表情朗讀、情感分析。
三、 幫助學生獲取“空間”
這里筆者所說的獲取“空間”也包含著多個維度。在筆者看來,初中學生參與的語文教學實踐,需要融入生活元素,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學生調動情感,需要學生親身探究。這些都需要空間與時間。在有了多媒體技術做支持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時間設置,它可以促使學生有生成自我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在進行課件設計的時候,把文本中的鋪排部分——“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細察藐小之物的紋理”制成簡PPT圖片,把“觀蚊成鶴、神游山林、觀蟲斗懲治癩蛤蟆”設計成3個小的場景動畫故事,并在每張圖片、每個場景中又插入關鍵詞和畫外音提示,抓住“作青云白鶴觀”“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等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作者的那份童真童趣,分享作者“怡然自得”的心理感受。然后讓學生去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用聲音來表達自己對作者內心感受的體會;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作者的神情、姿態(tài)進行再現(xiàn),務求把“意會”到的“自得”之趣表現(xiàn)出來,并進行適時的相互點評、再加工、再展示。
綜上所述,在有了新的理念之后,我們還需要付出行動,而采取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資源做支持,有更多的方法做支持,有更多的途徑做支持。筆者建議,我們要注意應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與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促使我們與學生都獲取更為廣闊的時間、空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轉變?yōu)榘l(fā)展型的教育者,而學生才能轉變成為未來型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顧云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問題與話語——一種課程與教學文化現(xiàn)象分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
[2]曹立.語文新教材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資源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
作者簡介:
鄒家飛,重慶市,重慶市萬州分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