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得、失、改進三方面闡述教學總結,教學反思的意義在于教學的改進與提高,找到不足,并加以改正,以此來提高,或者尋求教學課堂形式的其他可能。
關鍵詞:悲;憂憤;《登高》
杜甫的《登高》是被譽為“七律之冠”,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感。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首聯(lián)的“急風”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的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一堂課上完,有得有失,聽課老師們給了我肯定和鼓勵,更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一堂精品課需要反復打磨,教師課后的反思是打磨的關鍵。
一、 本堂課的亮點
1. 學生很好地完成了預習作業(yè)的課前背誦和默寫,這有助于學生對本詩的整體感知和理解詩歌內容。學生能夠很快答出詩歌“悲”的感情基調,也能迅速說出其中的幾重悲,如“悲秋”“年老”“孤獨”等,這樣的認知讓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者如何表現(xiàn)這些情感上。
2. 課堂氣瘋活躍,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學習《登高》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尤其是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學生對杜甫說句話,很多學生表達了自己對杜甫憂國憂民情懷的感動與欽佩。
二、 存在的不足
首先,預習作業(yè)的布置不夠細致。我布置的預習作業(yè)是背誦,并且在課前默寫完,本想會背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卻不想這樣的預習作業(yè)布置得太過簡單,缺乏對高中學生課前自主思考的訓練。而且學習《登高》這首詩,預習僅僅停留在會背的基礎上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適當?shù)乃伎碱}。如:簡述前兩聯(lián)所描繪的意境?!兜歉摺分星皟陕?lián)景物描寫,學習時要求學生通過把握詩中的意象,去體會和品位詩中的意境,進而感受作者的情感,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讓學生在課前對景物描寫的畫面進行還原,教師再通過學生的作業(yè)展開新課,這樣也能夠更好的落實學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教學理念,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緣景明情是學習詩歌的方法之一,根據(jù)詩歌中意象的特點、組合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體會獨特的意境。在課堂分析意象時,應對其中特殊意象的特點要重點強調,不能都一帶而過。如“急風”這個意象,讓學生想象,秋天刮著“急風”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再想象作者在年邁多病、獨自登高的處境下感受到的“急風”是怎樣的,此時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這樣細致的賞析,可能會幫助學生更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預習作業(yè)的深淺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堂課的深淺,很明顯,我的這堂課在課堂生成和教材深挖方面有待提高。
其次,課堂每一個內容之間的銜接和過渡決定了一堂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教師的過渡語很關鍵,而我的這堂課的過渡語顯的生硬、呆板,例如“請看下一個問題”,所以,課堂上教師的過渡語還需打磨。《登高》是杜甫沉郁頓的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又具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寫作特色。由景到情的過渡很重要,突兀的過渡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跳躍的感覺,顯得內容之間不連貫,而且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最后,小組學習本身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思想的碰撞是可以生成很多新東西,但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分類整理討論結果,并將重要信息做筆記,為了提高討論的效率,應給出時間限制,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本堂課在小組合作探究“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包含幾層含義時,學生分析出的有“悲秋”“孤獨”“思鄉(xiāng)”“年老”“多病”這幾層含義,基本都能準確的答出,教師補充了“作客”漂泊,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的含義。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很熱烈,但課堂生成不夠,或者說課堂生成的深度還不夠,還有部分學生的筆記沒有落實到位。教師應到各個小組了解學生談論的程度,并及時予以指導。這樣學生的課堂生成可能會更好。
三、 對于不足的改進措施
課堂的不足要反思,更要改進。
1. 要在布置預習作業(yè)上下點心思,預習作業(yè)既要能解決課文中的基礎知識,更要給學生思考和提升的空間,教學生學會學習。杜甫的詩我們不是第一次接觸,不妨讓學生先“知人論世”,做筆記了解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和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相信學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更會欽佩杜甫的愛國之情,有了這樣的先知,學生的思維也能打開,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使用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也更能被作者感染,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2. 用心設計教學中的過渡語。課堂中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過渡語是連接點,是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過渡語也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是本詩頸聯(lián)到尾聯(lián)的過渡,頸聯(lián)作者悲自己人生之秋,卻沒有就此停止,尾聯(lián)還悲國運之秋。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唯有借酒排遣——潦倒新停濁酒杯。
3.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有要利用好課堂上的學習小組,盡量把小組內的成員全部調動起來,都能思考并表達,教師一定要對學習小組有具體的指導,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小組的結論不一定都一樣,所以根據(jù)小組的結論分別指導。就像分析“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包含幾層含義這個問題,有些組只能答出兩三點,這是就需要教師的具體引導。
教學是一個過程,課堂上走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教學反思是教學能力改進的抓手,知道問題在哪里才有改進的方向。而反思就是找出問題,只有改進,才能進步,才能成長、成熟。一堂課上一遍是不夠的,用一種方式上也是不夠。教學反思的撰寫讓我好像又重新上了一遍這堂課。積累好的,改進不足的,多反思,多總結,追求課堂上的無數(shù)種可能性。
作者簡介:
蘇秀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勒泰地區(qū),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