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解讀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透視其所蘊含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并通過與行為主義教育觀的橫向?qū)Ρ龋瑴\析前者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意義。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壞學生”在好老師的教導下有所改變的故事,其主題是多數(shù)教育影片所共有的,然而教育的真諦往往就蘊藏在“改變”之中。是愛、理解和包容讓教師成為合格的引路人,也讓學生摸索到成長之海的明亮燈塔。
關(guān)鍵詞:人本主義教育觀;行為主義教育觀;引路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情節(jié)其實和《春風化雨》《死亡詩社》等教育影片都有異曲同工之處。一群頑劣成性、缺乏管教的學生,一位專制刻板、頑固粗暴的校領(lǐng)導,加上一位充滿熱情和耐心的教師——他懷揣著理解和包容,試圖“春風化雨”。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教育題材電影的固定結(jié)構(gòu)。然而在這部高分電影中,最傳統(tǒng)的套路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當這群“壞學生”終于齊齊展開歌喉,他們天籟般的聲音里仿佛蘊藏著熱切的淚和真摯的愛,影片通過學生們這種轉(zhuǎn)變突出了兩種教育觀念的對立——行為主義教育觀和人本主義教育觀。
行為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者必須使學生及時知道其反應(yīng)是否正確,并通過反饋來強化正確反應(yīng),改正錯誤反應(yīng)。顯而易見,影片中咆哮如雷的校長便是行為主義的最佳代表。他所強調(diào)的以“懲罰制度”為核心的大棒政策,正是反饋和更正反應(yīng)的手段。為了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反應(yīng),這種強化是非常及時而有力度的。校長在懲罰犯錯的學生時,其態(tài)度可說是雷厲風行、不遺余力。刺激—反應(yīng)的聯(lián)結(jié)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影片中,其結(jié)果便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guī)規(guī)矩矩,在背后則變本加厲、恣意妄為。因此,這種教育思想的弊端也在影片中暴露無遺。那就是將人視為動物,將孩子們視為難以溝通的特殊人,僅僅進行簡單的、刻板的行為訓練,而無視孩子們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因素。話說回來,即使是以行為主義者的標準來衡量,校長的教育方式也有頗多可指摘之處。其最大問題便是對錯誤太過敏感,過分強調(diào)負面懲罰卻缺乏了正面鼓舞。一個好的行為主義者應(yīng)該是既重視改正不正確反應(yīng),也重視強化正確反應(yīng)的。校長卻忽視了孩子們的正確反應(yīng),更遑論加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們無時無刻不被告誡著不許這樣做、不許那樣做,卻沒有人告訴他們應(yīng)該怎么做。所以,即使是一位典型的行為主義教育者,也會對這位總是火冒三丈的校長大搖其頭的。
另一方面,影片所突出的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每一個人都具有發(fā)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因此,真正的學習能夠使學習者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獨特品質(zhì),學習即“成為”。影片中的人本主義者,自然就是堅持“春風化雨”的馬修老師了。面對校長,他永遠試圖去幫助和保護這群問題孩子。他容忍他們的搗蛋、包庇他們犯下的錯誤。他的行為讓孩子們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對他們?nèi)绱藢捜?、善良。他讓勒蓋萊克去照顧被自己弄傷的大叔讓他明白戴罪立功、將功補過的道理。他善意地對莫朗奇的媽媽撒謊好讓她安心,同時保護莫朗奇。他偷來校長的私房柴火為孩子們燒熱水洗澡。他拒絕了“行動——反應(yīng)”這項制度,拒絕去批評和懲罰任何一個孩子。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愛去感染孩子們。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出發(fā),既然人性來自自然,那么孩子們的所作所為,無論是聰明乖巧的,還是調(diào)皮搗蛋的,都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一說。對于馬修來說,孩子們犯的錯誤都是人的本性的體現(xiàn),又何必大驚小怪呢?因此,同樣的一群孩子,在校長的眼里總是頑劣不堪、不服管教的,在馬修眼里,卻是再自然可愛不過的童真。馬修并沒有認為這群孩子一文不值,相反,他盡力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愛好。面對校長的高壓,他并不是奮起反抗,而是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盡力周旋,給學生們留出一點自由的空間。最終他將孩子們組成了合唱團。他自己譜曲作詞并耐心指導孩子們練習。他努力試圖用音樂和歌詞去凈化孩子們的靈魂,引導他們健康積極的思想,激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自我價值的認可。用包容和耐心去呵護孩子們敏感的心靈,去保護他們干凈自然的靈魂。
另外,人本主義教育觀主張教育應(yīng)該把學生培養(yǎng)成富有靈活性、適應(yīng)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這種人是自主發(fā)展的人,能夠?qū)崿F(xiàn)自我價值的人?!白晕覂r值”這個關(guān)鍵詞則緊扣影片的主線人物——有著天使面孔和優(yōu)美歌喉的莫朗奇。莫朗奇本來是一個沉默又敏感的叛逆少年,如果沒有馬修的循循善誘和細心引導,這個音樂天才很可能便會就此埋沒??梢哉f,完全是馬修的慧眼識珠,為莫朗奇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xiàn)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不僅是莫朗奇,馬修用音樂和自身行動引導著每一個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他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并不是只有層出不窮的缺點的問題少年,而是有著不同的潛力,有著自己的價值的好孩子——連小不點派皮諾,也是樂團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最后,付出了一腔熱血和無限耐心的馬修不得不一個人提包離開學校。然而落寞的畫面中,突然飛來一只輕盈的潔白小鳥——原來是一只紙飛機。接二連三地,更多無聲的紙飛機飛到了馬修面前,如漫天幼鴿在為他送行一般。天空之中隱約地傳來了天使吻過一般的歌聲,馬修抬起頭,高墻之上,窗口伸出一排稚嫩的小手,齊齊地揮舞著,勝過了一切言語。這一幕既是影片情節(jié)和情緒的高潮,也是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極具感染力的總結(jié)。
對于馬修來說,真正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不應(yīng)成為刻板的“錯誤糾正者”,而應(yīng)該是一位引路人,不遺余力地在學生們未來的暗暗長路上點起一盞盞引路明燈。只有用愛和包容不斷地鼓勵和引導,才能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各自的潛能,完善自我,塑造美好的思想和靈魂。
影片用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的手法講述了令人心靈震顫的關(guān)于愛的教育的故事,同時也傳達著以人為本、用愛和包容感化學生的教育主張,具有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思想內(nèi)核。影片的主題即使是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趨于完善的今天,也具有較高的借鑒和思考價值,值得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和反思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杜春梅,范樹成.當代西方德育人本化的發(fā)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07.
[3]朱景坤.《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蘊解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4(3).
作者簡介:
孫悅,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