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美術,在學生、家長甚至是一些老師的眼里,它屬于“副科”中的“副科”,既沒有中考的緊迫感,又不像小學時家長比較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由美術教師自己想辦法。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工作,我覺得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思想情感的滲透要比單純的進行技能訓練更加重要。與學生平等相處,經常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很受學生們的歡迎,教學效果自然很好。就初中美術教學法來說,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關鍵詞:初中美術;滲透法教學;教學方法
一、 實際運用——強調參與性
如我校有許多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比較熟悉,因而感受也就特別深刻。他們有的看到群鴨在水中覓食、嬉戲,即被吸引而駐足投食逗樂;有的對林中那些剛從冬眠中醒過來、緩緩蠕動身軀的昆蟲相當感興趣;有的對小道旁、草叢中那些含露欲放的不知名星星點點的小野花情有獨鐘,競相采摘。大自然的春天實在太美了,以至于同學們不知不覺地融入春天打造的生機勃勃、變化萬千的景象中去,與大自然一起構成一幅幅亮麗生動的春日勝景。實踐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見聞也不少,鄉(xiāng)村特有的生活和畫畫結合起來,就能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二、 激發(fā)興趣——注重直觀性
在新課程的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廣開思路,發(fā)揮校內有限設施的多種功能。如在七年級13冊教材第9課《迎新年》中,讓學生繪制各種面具,然后戴著自己的面具進行角色表演;讓學生學習剪窗花裝飾自己的家,使家中更具新年氣氛。這一系列活動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豐富了美術教學內容,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進行教材的二度創(chuàng)造,逐步樹立新的課程資源理念,認識到美術教材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而且是可以選擇變更、補充和拓展的。在美術教材的使用和處理上,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緊抓課標而不是緊抓教材。如統(tǒng)編教材面對大中城市的內容較多,教材中要求的教具、學具、材料也大多是城市的物品。為此,教師要不斷利用校園內隨處可見、俯首皆是的美術材料,如石、泥、木、草等,把這些經濟實用的原生態(tài)材料作為教具和學具迎進課堂,引起學生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內在體驗,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得生動活潑。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美術教學規(guī)律,聯(lián)系本校美術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開展經常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豐富多彩的課外美術活動,能讓課外美術“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知、情、意、行,把校園變成學生美術學習的樂土。如積極開展美術興趣小組、美術專題講座、學生美術作品展、教師美術作品展、美術鑒賞會、美術競賽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課外美術活動,拓展美術教學空間,活躍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學到美術課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得到美術課堂上難以得到的體驗和經歷。他們在或多或少的成功的喜悅中,發(fā)現了自我價值,挖掘了直接的潛力,提高了美術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素質。
三、 滲透經歷體驗,促進切身生活與美術創(chuàng)作相結合
如在學習七年級14冊第二課《標志設計》時,有的學生家長開商店,就可以讓學生設計店標;又如在學習八年級15冊第一課《老師,你好》賀卡設計時,母親節(jié)到了,讓學生設計卡片送給媽媽,是親情的傳遞;在教色彩冷暖時,根據季節(jié)的變化設計房間墻壁和窗簾的色彩;在教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時,讓學生從家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生活用品。這樣既彌補了通常美術欣賞課的缺陷,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對著自己喜歡的物品,愛看愛說,大大縮短了美術和家庭生活的距離。
四、 滲透純真情感,促進心靈交流與工藝美術相結合
如在落實“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任務時,要力求避免類似于“桌椅設計”變“沙發(fā)設計”的尷尬,“在石板凳上作業(yè)”的樂趣,無不隱藏著鄉(xiāng)村學生純真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應當善于發(fā)現每一個可能涌流無限生機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學生的真情實感。因此更容易使桌椅的設計更具現實性,作業(yè)得到升華,在設計表達中更具“純凈”的造型優(yōu)勢,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
五、 利用社情習俗滲透,培養(yǎng)學生愛鄉(xiāng)情感
利用課余與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學生為當地政府部門、衛(wèi)生機構等題寫公益宣傳畫;學生集體外出時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自娛自樂,體驗藝術美。另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yè)生產,培養(yǎng)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yè)、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每個鄉(xiāng)鎮(zhèn)的農業(yè)發(fā)展狀況不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服務體驗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我校學生用農村特有材料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很多,學校藝術節(jié)等活動為他們提供了練習和表現的舞臺。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當地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六、 滲透在資源狀況的了解中
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來和我們息息相關。教師先強調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進行環(huán)保教育,再結合課外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收集有關材料,了解我國資源狀況,挖掘地方優(yōu)秀資源。帶領學生走訪當地的民間藝術家,觀摩他們的優(yōu)秀作品,請他們講授當地民間藝術的基本技法,要求學生以真實情感去理解和觀察本地生活及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并因陋就簡地剪貼、雕刻或繪畫出富有當地特色的作品。每逢課外活動時間,帶上愛好畫畫的學生進行野外寫生或撿拾創(chuàng)作材料。用當地特有的材料和景物,誘導學生把心里的畫在白紙上恣意流泄、把河邊不起眼的爛樹根變?yōu)閷氊?,讓鵝卵石變成笑臉……
作者簡介:
蔡麗,貴州省仁懷市,貴州省仁懷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