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王宏方
編者按: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致力于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包括強化普法和科普宣傳、在中小學開展食品安全與營養(yǎng)教育、開辦食品安全欄目、持續(xù)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從而提升公眾的食品安全素養(yǎng)。日本自《食育基本法》頒布以來,從立法政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個層面對中小學生的食育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切實提高了日本國民的健康素質。本刊特此組稿,介紹日本“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管理機制與具體舉措,以及小學食育的形成發(fā)展和實踐情況,以期為我國建立食育管理體制、推進食育實踐活動、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提供借鑒與參考。
摘 ? 要:201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啟動“聯合食育推進計劃”,意在以營養(yǎng)教師為中心、以學校為核心,通過家
庭、食物生產者、相關部門及團體的共同參與,促使理想的飲食生活在家校乃至社會中均得以持續(xù)實踐,進而構建可供全國普及的食育實踐模型。文章以入圍“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17所示范學校為研究對象,對該計劃的政策背景、實施體制及具體舉措進行考察和評析,以期為我國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食育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 日本
“食育”一詞最早由日本明治時期食養(yǎng)醫(yī)學之祖石冢左玄和小說家村井弦齋提出。石冢左玄提出“飲食養(yǎng)道”的主張,認為“體育、智育、才育,都是食育”[1]。村井弦齋認為“相比于德育、智育和體育,食育才是首要的,體育與德育的根源都在食育之中”[2]。二人均強調食育的重要性,但并未做出清晰界定。直到2005年,日本國會通過的《食育基本法》才對食育做出明確釋義,即“食育是通過培養(yǎng)飲食判斷力實現持續(xù)一生的健康飲食生活,并以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和形成豐富人格為宗旨而實行的教育”[3]。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食育造就理想國民、實現健康的社會生活,最終創(chuàng)造豐富多元又具有活力的日本社會。
2017年由文部科學省啟動的“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在一年的時間內,促使學校與家庭、相關部門、地區(qū)生產者等社會主體協作開展食育實踐,以期構建可供全國普及的食育實踐模型[4]。本文以入圍“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17所示范學校為研究對象,對該計劃的政策背景、實施體制及舉措成效進行考察和評析,總結日本食育實踐的若干特點,學習借鑒其中的有益成分,為解決我國相關問題提供新思路。
一、“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政策背景
《食育基本法》作為日本食育事業(yè)的總綱領和法律保障,是世界上唯一將食育上升至國家義務的法律[5],對日本食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關鍵意義。首先,《食育基本法》規(guī)定由內閣府設置食育推進會并負責《食育推進基本計劃》的制定,意在根據社會問題和時代特點為全國的食育推進活動提供基本方向和指導。該計劃從2006年開始,每五年為一期,至今已進行到《第三次食育推進基本計劃(2016-2020年)》。其次,《食育白書》也是應《食育基本法》要求而生的報告文件,內容包括國民飲食意識現狀、食育政策的目標與實施詳情等,由農林水產省每年發(fā)布。此外,每年6月、每月19日分別被定為“食育月”和“食育日”,在每年的食育月,日本都會舉行食育推進全國大會。受此影響,研究人員對食育也頗為關注。2006年,由東京農業(yè)大學教授發(fā)起的日本食育學會是全球唯一聚焦于食育的學術組織,它以“關注食品生產及安全營養(yǎng)、疾病預防、飲食文化等問題”為宗旨,編輯發(fā)行的《日本食育學會志》對食育進行學理研究和實證分析。[6]
日本通過具體實踐強調食育過程中的多方協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在政府部門合作方面,當前已形成以內閣府為中心,由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為主的協作體制[7]。各部門的食育職責各有側重:內閣府負責制定與宣傳《食育指南》、表彰食育推進志愿者、組織食育推進全國大會、收集并推廣優(yōu)秀食育案例;文部科學省主要負責學校食育事業(yè),包括完善營養(yǎng)教師制度、修訂食育教材、改革學校供餐制度、傳承地域特色飲食文化等;厚生勞動省主要負責普及母嬰保健指導、推廣生活習慣?、兕A防運動、培養(yǎng)營養(yǎng)專業(yè)人才、提高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素質等;農林水產省負責確保食品安全、宣傳農業(yè)及食品知識、激發(fā)農村活力、開展并配合食育實踐活動以及編撰《食育白書》[8]。第二,在多方力量整合方面,《食育基本法》已明確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農業(yè)生產者、地方團體、食品制造商等的職責;三次《食育推進基本計劃》都將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合作列為食育推進的重要途徑,如《第一次食育推進基本計劃》提出對家庭、學校、保育所、社會福利、醫(yī)療、社會團體、農林漁業(yè)生產者與消費者等主體的詳細要求[9]。以上內容顯示,為推進食育的發(fā)展,日本積極引導不同主體合作,逐漸形成一種高度綜合化、立體化的食育推進網狀結構。
在“聯合食育推進計劃”之前,文部科學省已連續(xù)三年發(fā)起“超級食育學校計劃”實踐,盡管它將與外部協作列為途徑之一,但側重點在于通過校園范圍內的食育建設提高兒童學習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增強兒童對飲食文化的理解等。而“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直接將學校與其他主體的合作作為計劃主題,旨在通過全社會的力量使兒童的良好飲食行為在學校以外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且持續(xù)的實踐。如果說《食育基本法》和《食育推進基本計劃》是提綱挈領的整體把控,那么“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則是在明確責任主體的前提下直接指導各校的食育活動,是在遵循二者根本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更為詳實的行動指南。
二、“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管理機制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面向全國公開招募,由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作為被委托機關提交21份提案書(共計25所學校),最終文部科學省從中選出15份提案書(共計17所學校)作為試點(見表1)。[10]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管理機制包括實施主體和協作團隊。
(一)“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實施主體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有三個實施主體:道縣推進委員會、示范學校推進委員會、附屬工作小組或營養(yǎng)教師聯絡協議會[11]。三方職責各不相同,道縣推進委員會為示范學校提供指導和建議;示范學校推進委員會負責食育舉措的具體制定、執(zhí)行和調整;附屬工作小組或營養(yǎng)教師聯絡協議會負責宣傳、普及、交流工作?,F實中,這些委員會或工作組的設立具有很大靈活性,僅有三春町立三春中學、甲州市立奧野田小學同時具備這三類實施主體,其他學校則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其中一類或兩類。
這些組織的成員構成呈現明顯的多樣化、多領域特征,不僅有校長、教務主任、營養(yǎng)教師等示范學校教育工作者,還包括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市町村教育委員會及相關部門職員,此外醫(yī)療工作者、青年成就機構(Junior Achievement)②工作人員,當地其他學?;驁F體也積極參與其中。與其職責相對應,不同實施主體在人員配置上略有差異。以山梨縣甲州市立奧野田小學為例[12],其道縣推進委員會由14人構成,包括知識顧問1人(山梨學院大學健康營養(yǎng)學部教授),縣級行政人員10人(公立學校食育推進研究會會長兼營養(yǎng)士部會會長,縣福祉保健部健康增進課長,教育委員會事務局的義務教育課長、運動健康課長、峽東教育事務所指導主事、運動健康課職員等),市級行政人員3人(甲州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主事、示范學校校長及營養(yǎng)教師各1人);示范學校推進委員會由24人構成,包括示范學校及相關工作人員9人(校長、教導主任、教務主任、研究主任、營養(yǎng)教師、供餐主任、保健教師),山梨縣青年成就機構工作人員2人,知識顧問2人(山梨大學大學院綜合研究部醫(yī)學院教授及助教),縣級行政人員1人(山梨縣教育委員會運動健康課指導主事),市級行政人員10人(甲州市教育總務課課長及指導主事、甲州市供餐中心所長、甲州市健康增進課職員、甲州市食育推進會議項目指導員等);營養(yǎng)教師聯絡協議會由17人構成,包括知識顧問1人(山梨學院大學健康營養(yǎng)學部教授),營養(yǎng)教師14人(示范學校營養(yǎng)教師、地區(qū)營養(yǎng)教師代表等),縣級行政人員2人(教育廳運動健康課事務局職員)。
(二)“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協作團隊
作為一項多方參與的項目,“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協作主體包括當地市町村相關部門、高等院校、地區(qū)生產者和相關團體、民間企業(yè)和民間團體、當地幼兒園和其他學校等。這些合作機構依據自身屬性完成對應的協作事項。仍以山梨縣甲州市立奧野田小學為例[13],其協作團隊的成員及職責分配主要包括:山梨學院大學、山梨大學大學院為推進委員會提供智力支持、對相關數據進行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評價;甲州市食育推進會協助食育研究及學習會的開展;甲州市政策秘書課負責食育知識及活動的宣傳;甲州市供餐中心負責制作科學營養(yǎng)的食育菜單、組織食育參觀和研修;甲州市內其他中小學校負責提供研究所需的對比數據等。
三、“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具體舉措
參與“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17所示范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及其主題目標,采取多種舉措與家庭、地區(qū)協作,包括促進親子共同參與、注重家校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促進地區(qū)從業(yè)人員與兒童的交流、超越學年或學段限制,尋求跨世代的交流。
(一)促進親子共同參與
示范學校發(fā)現,在家校協作中提高監(jiān)護人的飲食意識尤為重要。為增進監(jiān)護人對學校供餐的了解、喚起對家庭飲食健康的關注,示范學校以家長為對象組織供餐試食會、聘請講師舉行食育講演會。福島縣三春町立三春中學就曾召開供餐試食會,以學校供餐作為學生的標準用餐量(portion size),采用“3·1·2便當盒法”(即主食、主菜、副菜比例為3∶1∶2)確定兒童飯量[14]。供餐試食會的試吃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營養(yǎng)教師就“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生活”進行演講。
此外,各示范學校都鼓勵親子共同參加活動。下呂市立下呂小學的家長教師協會(Parents Teacher Association)③曾在暑假組織家庭烹飪活動[15]。該活動由營養(yǎng)教師擔任主持,不僅帶領親子以味增湯為主題制作料理,還通過比較兩種出汁方式(即席出汁和煮干出汁)的鹽分測定,引起家庭對少鹽飲食的重視。親子共同訪問食材產地也是頗具成效和樂趣的活動之一,類似活動既能啟發(fā)監(jiān)護人食育意識的萌芽、成為在家庭實現健康飲食的契機,又能夠增進親子的情感交流,充分開發(fā)食育的多方位意義。
(二)注重家校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不是學校到家庭的單向信息傳遞,而是雙向的互動交流過程。示范學校將監(jiān)護人對食育活動及成效的反饋作為重要參考,如宇美町立宇美小學定期向家庭分發(fā)校園餐菜單,制作每天供學生帶回家的飲食信息卡,教師在卡片上填寫兒童在食用校園餐過程中有無挑食等飲食狀況,兒童需填寫“本月飲食目標”和“能否不剩飯”等內容,監(jiān)護人需填寫“家庭注意到的兒童飲食情況”[16]。通過家校雙方的共同關注,將兒童的飲食情況置于全方位監(jiān)測之下,有利于教師實時調整針對不同兒童的個性化食育策略。
在統(tǒng)籌校園資源與家庭共享方面,多個示范學校做出了積極嘗試。田子町立田子小學的校醫(yī)向學生分發(fā)了10臺咀嚼計以測量學生的咀嚼力[17]。結果發(fā)現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其咀嚼力有所下降,這一問題引起家校雙方的重視。受岐阜縣下呂市3歲兒童群體尿檢結果中鹽分濃度偏高的影響,下呂市立下呂小學開始重視幫助味覺正在發(fā)育的學齡期兒童形成清淡少鹽的飲食習慣[18]。為此在五六年級的家政課上,學校提供鹽分測定器讓學生帶回家檢測家庭飲食含鹽量,提高家庭的健康飲食意識。
(三)促進地區(qū)從業(yè)人員與兒童的交流
示范學校在當地生產者、食品加工從業(yè)者或餐廳的協助下,針對供餐食材中使用的當地特色農作物舉行講演、收割、加工、烹飪體驗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食物生產的艱辛,有效減少了學生的剩飯情況,改善了學生的用餐禮儀。德島縣三好市立辻小學組織學生、監(jiān)護人進行食育旅行,通過鄉(xiāng)土料理的烹飪體驗學習利用當地食材制作特色美食。該校還組織一二年級學生去往農場,由農業(yè)工作者講授蔬菜的培育方法并指導學生參加種植蔬菜、收獲西紅柿和人參等活動[19]。這些活動讓學生將日常食用的美味菜肴與傾注心血和感情才能收獲的植物聯系起來,在大自然的浸潤中感受萬物的珍貴與優(yōu)美的風景,使學生不僅學會尊重勞動、感恩食物,而且能夠體驗本土的魅力、激發(fā)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四)超越學年或學段限制,尋求跨世代的交流
對于少子化時代缺少兄弟姐妹的當代兒童,與不同學年或學段的兒童甚至與成人就飲食主題進行互動交流與學習,既能使兒童深切體會飲食的樂趣,又能幫助他們感受人際交往的溫暖。田子町立田子小學曾舉辦友情校園餐和自助校園餐活動,讓一年級和五年級、二年級和四年級、三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一起用餐[20]。在自助校園餐活動中,孩子們一邊品嘗自己栽培的蔬菜和本土美食,一邊由高年級學生教給低年級學生如何均衡用餐?;▎D德榮高中食育實踐科的學生多次受邀到幼兒園或中小學指導兒童進行烹飪實習,同時他們也邀請兒童到花咲德榮高中學習面包和披薩制作、改編歌詞幫助兒童理解食育。示范學校還通過引導兒童向老年人了解傳統(tǒng)特色美食、邀請居民品嘗用孩子們自己種的菜做的小吃等,使兒童與不同年代的當地人交流溝通,有助于幫助兒童從不同視角理解食物的意義。類似的食育交流活動能帶給兒童更多超出食物本身的意義。
四、“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成效
為檢驗實施成果,示范學校根據文部科學省制定的問卷分別面向兒童和監(jiān)護人展開調查(見表2)[21]。兒童調查在計劃的前期和后期各一次,調查項目包括定性和定量兩部分:定性調查衡量飲食意識,包括“吃早餐意識”“與他人共食意識”“考慮飲食營養(yǎng)均衡意識”“細嚼慢咽意識”“餐桌禮儀意識”“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及儀式餐意識”“飲食衛(wèi)生行為意識”七個問題;定量調查注重飲食習慣,包括“是否每天吃早餐”“與家人共食早餐的頻率”“與家人共食晚餐的頻率”“考慮飲食營養(yǎng)的頻率”四個問題。監(jiān)護人問卷僅在計劃后期調查一次,內容集中于兒童飲食意識和習慣的變化、對食育及該計劃的看法。
調查發(fā)現,“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取得多項成果,包括兒童飲食意識的提高、兒童良好飲食習慣保持在較高水平、監(jiān)護人對兒童飲食意識與習慣的改善給予高度評價以及由各校個性化目標帶來的多樣化成效。
第一,兒童飲食意識的提高。從整體看,對飲食意識的七個問題全部回答“重要”的兒童從開始的79.2%增加到后期的80.9%,呈現穩(wěn)中有增的發(fā)展趨勢。具體來看,認為“吃早餐意識”重要的兒童從97.5%增加到97.8%,認為“細嚼慢咽意識”重要的兒童從93.9%增加到94.4%,認為“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及儀式餐意識”重要的兒童從88.0%增加到89.2%[22]。盡管結果中各項指標的上升趨勢并不明顯,但考慮到日本多年來的食育推進努力已使國民兒童的飲食意識達到較高水平,可知該計劃對兒童飲食意識的鞏固和提升仍有一定作用。
第二,兒童飲食習慣的變化并不顯著,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能夠保證“一周4天及以上”吃早餐的兒童占94.0%,用餐時能夠“一周4天以上”、一天2次及以上考慮營養(yǎng)問題的孩子占85.0%,整體都保持在較高水平。從共食情況看,雖然能夠“每周4天以上”與家人共進晚餐的兒童比例占80.0%,但相對應的早餐比例不到60.0%[23]。這說明即使兒童意識到共食的重要性,但由于雙職工家庭增多、父母工作繁忙以及家庭結構等諸多因素,早餐共食機會較少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第三,監(jiān)護人對兒童飲食意識與習慣的改善給予高度評價。85.3%的監(jiān)護人認為該計劃的實行提高了孩子的飲食意識,76.3%的監(jiān)護人認為兒童的飲食習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監(jiān)護人問卷中涉及兒童飲食意識和習慣部分的設問與兒童問卷類似,發(fā)現二者的回答都是“考慮飲食營養(yǎng)均衡”一項最受好評,分別占63.5%和54.0%[24]。此外,“吃早餐”“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及禮儀”方面也得到改善。
第四,示范學校不僅參照文部科學省設定的共同指標進行實踐,還依據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評價體系進行效果分析,從而發(fā)現多樣化的食育成效。例如,鼓勵兒童在家庭進行料理實踐的示范學校發(fā)現,在家?guī)椭改缸鲲埖膬和壤兴黾?組織農業(yè)體驗交流的示范學校發(fā)現,學校供餐的剩飯率逐漸降低;在對青春期必要營養(yǎng)元素攝取量和飯量進行指導的中學里,女學生的瘦身節(jié)食傾向有所緩解等。
五、評價與啟示
(一)多主體協作,充分體現聯合特征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雖以示范學校為中心,但活動時間和空間并不局限于校園,而是積極向家庭、地區(qū)、社會拓展。活動主體更是超越學校、教師、學生及家庭的限制,涉及示范學校所在地的其他學校、地區(qū)居民和生產者等。各參與主體均有明確的職責及合作關系,多重交叉的工作活動領域使各主體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其他主體業(yè)以達成的成果,避免多次重復勞動,在充分節(jié)省各項經費的基礎上取得最大收益。最終,通過多方聯動實現全民參與的良性循環(huán)的食育推進網,共同鞏固塑造豐富人格、造就活力的社會生活、助推國家經濟等多方面成果。
除采取多種舉措與外部聯合外,示范學校也重視自身的內部聯合。一方面表現為校內跨學年的兒童交流,如上文提到的田子町立田子小學舉辦的友情校園餐和自助校園餐活動;另一方面17所示范學校中有12所學校都在課程教學中進行食育啟發(fā)和指導,這意味營養(yǎng)教師與各任課教師、班主任、保健教師等不同分工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成為共識,營養(yǎng)教師參與各個年級食育指導計劃的制定、向其他教職工提供所需情報信息和專業(yè)性建議,共同開展食育活動。
(二)整體指引與權力下放相結合
盡管文部科學省對示范學校提出一定要求,但主要是規(guī)定發(fā)展方向、提供整體框架與思路。在堅持根本理念一致的情況下,給予各都道府縣在具體實施層面的選擇權與自由權,以靈活適應各地的實際情況。
在提案書中,各校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差異化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例如,石川縣加賀市立山代小學的“從食物開始構建健康——通過體驗豐富的飲食活動,培養(yǎng)健全的生活能力與愛心”、島根縣浜田市立三隅小學的“了解當地寶藏,推進感恩食育——品嘗魚的魅力”等,以此指導豐富多樣的食育實踐。在指標制定方面,文部科學省規(guī)定統(tǒng)一指標為“飲食意識”與“飲食習慣”,同時鼓勵各示范學校提出各自的指標。下呂市立下呂小學提出的“促進家庭低鹽飲食”、田子町立田子小學提出的“培養(yǎng)快樂地享受用餐的兒童”等都是對這一倡議的回應。這一做法有利于解決各地區(qū)直面的現實問題,激發(fā)示范學校的活動熱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亦能傳承多元的傳統(tǒng)特色飲食文化。
(三)科學選擇示范學校
在示范學校的確定上,文部科學省并非向具有資源優(yōu)勢或相關成就顯著的學校傾斜,而是注意選擇具有差異性特征或典型性問題的學校,借以尋找應對復雜食育形勢的多種解決路徑,進而為日后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普及提供多樣化案例參考。例如,德島縣三好市立辻小學的兒童主要面臨在家蔬菜攝取量不足、對鄉(xiāng)土特產及料理的認知度和喜愛度較低的問題;福島縣三春町立三春中學校主要面臨兒童因核電站事故導致戶外活動受限進而體力下降以及青春期女性學生的節(jié)食瘦身傾向等問題。
(四)強調營養(yǎng)教師的核心地位
“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強調充分發(fā)揮營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政策和資源優(yōu)勢,使其為推進食育事業(yè)作貢獻。在學校方面,營養(yǎng)教師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食育指導,在校內舉行宣傳講座,協助其他教師開展食育活動,增進全體教職員對食育的重視與了解。在家庭方面,營養(yǎng)教師開展并執(zhí)行監(jiān)護人參與的食育活動,通過家校溝通提高監(jiān)護人的食育意識,傳達食育信息。在地區(qū)方面,除與相關專業(yè)人士及團體交流外,營養(yǎng)教師還負責開發(fā)有助于發(fā)揮地域特色的食育舉措,如利用地方特產、發(fā)掘新講師等,同時強化學校與地區(qū)的聯系,加強社會力量對學校食育活動的配合、支持和理解。
(五)注重監(jiān)測、評價與反思
文部科學省不僅關注“聯合食育推進計劃”的執(zhí)行,還注重推進中的監(jiān)測和計劃結束后的反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實施進程中,文部科學省要求相關部門和智囊團實時監(jiān)控、按需調整,保證食育舉措具有充分彈性以最大程度地契合實際情況。第二,相對科學完備的評價體系。文部科學省堅持統(tǒng)一指標與個性指標并重、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從而使調查結果盡可能全面立體地反映出各示范學校的行動與實效。第三,注重事后反思與宣傳?!奥摵鲜秤七M計劃”結束后,文部科學省要求各示范學校遞交成果報告書,報告書應結合圖片和圖表詳盡記述其目標闡釋、組織架構、實際舉措、調查結果、宣傳途徑、今后課題等內容。隨后,文部科學省對17所示范學校的成果報告書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審閱、匯總、編輯,分別制成供研究者和決策者參考的總結性報告和面向大眾的形式活潑的宣傳手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食育在日本愈加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從培養(yǎng)健康飲食意識與習慣到啟迪感恩食物、勤儉節(jié)約等道德觀念,從傳承本土文化到激發(fā)愛鄉(xiāng)情懷,從塑造親子關系到認知生命價值……如此以食物為載體發(fā)揮食育諸多重要功能的舉措,從“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可見一斑。截稿前,2018年度(即第二期)“聯合食育推進計劃”已進入收尾階段,而其相關文件尚未全面公布,新一期計劃將會有哪些創(chuàng)新亮點、遇到哪些問題、以何種程度作用于日本兒童乃至國民,值得我們繼續(xù)關注。
注釋:
①生活習慣病即由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亞健康狀態(tài)及相關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炎癥、過敏等。
②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教育機構之一,成立于1919年,在100多個國家設有成員機構,每年約46萬志愿者參與其中,影響學生人數超過一千萬。
③家長教師協會(Parents Teacher Association,PTA),是由家庭、學校、社會一同協作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以守護兒童健康成長的組織。
參考文獻:
[1]石塚左玄.化學的食養(yǎng)長壽論[M].東京:博文館,1896:276.
[2]村井弦斎.食道楽秋の巻[M].東京:報知社,1903:242-245.
[3]農林水産省.食育基本法[EB/OL].http://120.52.51.18/www.maff.go.jp/j/syokuiku/pdf/kihonho_28.pdf,2015-09-11.
[4]文部科學省.概要[EB/OL].http://120.52.51.14/www.mext.go.jp/ 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61_003.pdf,2018-12-20.
[5]中村丁次,前川喜平.なぜ今、食育か[J].ふたば,2006(70):29.
[6]日本食育學會.會長挨拶[EB/OL].http://www.shokuiku-gakkai.jp/ yakuin.html,2017-07-25.
[7]川野因.日本の「食育學」発信を目指して[J].日本調理科學會誌,2011(44):246-250.
[8]総務省.食育の推進に関する政策評価書―第2政策の概要[EB/OL].http://101.96.10.63/www.soumu.go.jp/main_content/000382440.pdf,2018-02-15.
[9]內閣府.食育推進基本計畫[EB/OL].http://warp.da.ndl.go.jp/info:ndljp/pid/9929094/www8.cao.go.jp/syokuiku/suisin/kihonkeikaku.html,2018-12-23.
[10]文部科學省.調査の概要[EB/OL].http://120.52.51.14/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61_ 004.pdf,2018-12-23.
[11]文部科學省.第2章モデル校の取組事例の整理[EB/OL].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 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61_005.pdf,2018-12-23.
[12][13]文部科學省.平成29年度「つながる食育推進事業(yè)」成果報告書(甲州市立奧野田小學校)[EB/OL].http://120.52.51.19/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06_009.pdf,2018-12-23.
[14][21]文部科學省.アンケート調査による事業(yè)効果等の分析[EB/OL].http://120.52.51.17/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61_009.pdf,2018-12-23.
[15][18]文部科學省.平成29 年度「つながる食育推進事業(yè)」成果報告書(岐阜県下呂市立下呂小學校)[EB/OL].http://59.80.44.98/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06_010.pdf,2018-12-23.
[16][17][19][20]文部科學省.特徴的なモデル校の取組事例に係るヒアリング調査[EB/OL].http://120.52.51.14/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61_007.pdf,2018-12-23.
[22][23][24]文部科學省.モデル事業(yè)の効果検証[EB/OL].http://59.80.44.98/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8/05/16/1404406_010.pdf,2018-12-23.
編輯 朱婷婷 ?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