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齋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xiāng)人。初名子城、子成、子誠,字居武、伯涵,號滌生、滌笙,室曰求闕齋、養(yǎng)德養(yǎng)身綿綿穆穆之室。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為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湘軍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率者。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起,先后歷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會試同考官,詹事府右庶子、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署工部左侍郎,署刑部右侍郎,順天武鄉(xiāng)試正考官,署吏部左侍郎,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署湖北巡撫,兵部侍郎銜,兵部右侍郎,辦理浙江軍務,兵部尚書銜,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協(xié)辦大學士,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兩江總督,內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云騎尉,武英殿大學士等。卒贈太傅,謚號“文正”,入祀“賢良祠”。工書。近人馬宗霍《霋岳樓筆談》評其書曰:“每欲合剛健婀娜以成體,然秉性凝重,筆意隨之,故終以剛健勝?!鼻宸T曰:“曾文正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所嘗習,其書瘦勁挺拔,歐、黃為多,而風格端正?!逼洚吷叱讨炖韺W,于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卓絕一代。著述甚豐,有《曾文正公全集》等一百余種。
作品描述:
22×12cm×2 約0.2平尺(每幅)
藏印:
丁輔之所藏名人手札(鈐于裝裱上)
釋文:
炎生賢弟足下,廿八日巳刻,接廿六日來函,具悉一切。水師駐扎吳城,縱無陸兵,似尚可以扼守,緣吳城四面皆水,陸賊過渡而來,我舢板可以截擊,賊少則不敢來,多則難渡于孤洲之上。故水師駐吳城頗安穩(wěn)也。虎營等明日可抵省,今日住落花,距省四十里。未便令其折回,俟到省整理半月,仍當進駐南康,水陸依護,渚磯、吳城皆非扎陸營之所也。此半月內,務望足下與各營認真防守。坐船之策者,不宜扎在一處,諸惟心照,鄧、金、劉、丁、何營官均此,何營官在吳城最熟,民情愛之,或另換一營晉省亦可,三月廿九日申刻,曾國藩頓首。
出版:
1.《中國書法鑒賞·清及民國卷》P121,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出版
2.《清代翰林墨跡賞評》P113,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3.《康德樓珍藏法書考釋》P51,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人物軼事:
蓋棺定論后,曾國藩被冠以政治家、軍事家的頭銜。一介書生出身的他,沖鋒上陣自然是不行的。并不是所有文人都能像辛棄疾那樣上馬殺賊,下馬寫詩。
再者,投身軍旅的曾國藩已年屆不惑,真要上陣,也沒那個體力。曾國藩留下軍事家的名聲,還是因為他在軍事戰(zhàn)略,以及清末軍隊改良中的貢獻。
今年廣州崇正的秋拍上,有一封曾國藩的軍事命令函,從中能窺見些許曾國藩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知曉一些湘軍水師故事。倒不失為一份珍貴的史料。
在曾國藩組建湘軍前,中國的軍備早已崩壞,八旗子弟早就不堪大用,綠營等也是藏污納垢之地,毫無戰(zhàn)斗力可言。當天平天國的農民軍從廣西大山里洶涌向東而來時,短短兩年間,便已讓東南糜爛,清廷焦頭爛額。
清政府屢次頒發(fā)獎勵團練的命令,試圖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fā)展,未免沒有點死馬當活馬醫(yī)的意思。也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曾國藩的湘軍才得以成立。
湘軍初創(chuàng)時,與太平軍交手敗多勝少,也才有了后來曾國藩在奏折上所說的“屢敗屢戰(zhàn)”。在戰(zhàn)火中逐漸成長后,方才互有勝敗,及至后來逐漸取勝并剿滅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之敗,敗于外,更敗于內。內部殘酷的權利斗爭,各種短視的戰(zhàn)略行為,以及不合時宜,類似于“邪教”的組織形式,都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但這并不能說太平軍的戰(zhàn)斗力不行。太平軍兩度攻破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在石達開遠走后還能多次重創(chuàng)清軍,都說明其戰(zhàn)斗力的強大。
清軍與太平軍的戰(zhàn)斗,主要集中在東南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水網密布,除了陸上部隊外,水師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雖然湘軍對太平軍決定性的戰(zhàn)役皆由陸軍完成,但沒有水師的幫助,無論如何是不能克敵制勝的。
這封信札后來由丁輔之所收藏,將其裝裱成一幅卷軸。其上還可見丁輔之的收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