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洋
杜甫,字子美,開元二十四年,進士考試落第后,杜甫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詩人漫游至此齊趙,仰望泰山,感受到泰山博大的生命姿態(tài),寫下了這首充滿蓬勃朝氣的詩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語篇都有標題,標題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標題,就是題目。唐代詩人賈島說:“題者,詩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則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窺萬象?!?/p>
(一)望:向遠處看。望岳指詩人站在遠處看泰山。
從題目可以看出杜甫寫作時的觀察視角,杜甫是遠距離觀察泰山。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作了詳盡的解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望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近望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極望
杜甫的觀察視角是移動的,由遠而近。首聯(lián)只是寫出了泰山的大,青青的泰山覆蓋了廣闊的齊魯大地。次聯(lián),杜甫觀察的距離由近了一些,看到了泰山南北兩側景色的不同。山的南部像早晨一樣明亮,山的北部像傍晚一樣昏暗。三聯(lián),杜甫觀察的距離又近了一些,看到山中層層疊疊的云氣和正在歸巢的飛鳥。第四聯(lián),是寫杜甫想象中的景色,站在泰山之巔極目四望的情景。
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觀察的距離越遠,景物看得越模糊,觀察的距離越近,景物觀察的越具體越詳細。從杜甫描寫的泰山的景色的詳略不同,可以推斷出觀察距離的變化。無論觀察的視角如何變換,杜甫都沒有登上泰山,只是從遠處看泰山。
(二)望:有名望的人或物。望岳指泰山是名山。
“岱宗夫如何”此句用“岱宗”指稱泰山?!霸馈敝干街叨鹫?。泰山的別名“岱”,古代認為五岳之首泰山是眾山的宗主,故尊稱泰山為“岱宗”。詩中用岱宗指稱泰山,表明泰山是一座名山,這坐名山是杜甫寫作的對象。
(三)望:望慕、仰慕。望岳指詩人望慕、仰慕泰山。
早年,杜甫在洛陽觀瞻過一次玄宗封禪泰山出發(fā)儀仗之事。儀仗的豪華威嚴,封禪泰山的隆重與開元盛世的到來,在杜甫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奉儒守素的家庭傳統(tǒng)使杜甫渴望有朝一日能踏上仕途、為國效力,從而對象征著國力強大的泰山封禪活動產生了濃厚的政治情愫,從而泰山,成了杜甫實現(xiàn)立登要路的人生理想,樹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精神寄托。
如果不同的認知域擁有共同的側面,那么這些認知域就圍繞著這個共同的側面形成一個家族群落聚合?!巴弊值牟煌Z義解讀都是圍繞著共同的“望”字來進行,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語義有著相同的側面,這些不同的語義圍繞著“望”字形成了一個家族群落。如圖1所示。
圖1
題目的擬設要文題相符,也就是說題目的語義內容應該和詩歌的內容相一致。通過對“望”字不同語義的分析,結合詩歌的內容,發(fā)現(xiàn)題目不僅提供了詩人的觀察視角,還指明了景物的屬性和作者的心情,極大地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豐富了詩歌文本的內涵。
起首,對于一篇文章來說至關重要。清人方東樹說:“詩文以起首為最難,妙處全在此。精神全在此?!逼鹗转q如戲劇的序幕,目的在于抓住讀者,吸引讀者讀完全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夫:1.語氣詞,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對某事物進行判斷。2.用于句中,起一種緩沖語氣的作用。
《唐詩鑒賞辭典》指出: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個創(chuàng)新,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際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一是“夫”字本來就有句中的用法,起到緩沖語氣的作用,在“岱宗夫如何”這句詩中使用不是創(chuàng)新;二是把“夫”字稱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夫字為什么少它不得,夫字的使用是如何傳神寫照的。
“岱宗/夫如何。”五言詩的主要停頓出現(xiàn)在第二個音節(jié)之后,因此,“岱宗”這個雙音節(jié)詞語,憑借著節(jié)奏特征,獲得了某種程度的獨立,獲得了獨立的意象。岱宗,也就是雄偉的泰山,是杜甫首先面對的對象,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怎么樣呢?如何表述自己仰慕的對象,是杜甫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胺颉弊志彌_語氣的作用充分表現(xiàn)了杜甫的思考過程,因此,把“夫”字稱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饼R魯指周代的兩個諸侯國,今在山東境內;青指泰山青蒼的顏色;未了的意思是未盡。此句是對岱宗夫如何的回答,泰山啊到底怎么樣呢?泰山綿延不斷,其青蒼的顏色覆蓋了齊魯大地,猶然未盡。杜甫沒有直接說出泰山的高大,而是通過夸張的方式,描寫齊魯大地都被泰山的青蒼之色所覆蓋。泰山聳立在齊國和魯國交界的地方,兩個國家的面積都沒有裝下泰山青蒼的顏色,可見泰山之大,又體現(xiàn)了泰山位置的特點。
設問辭格是一種胸中早有定見,話中故意設問的修辭文本。它的建構是表達者在某種激情狀態(tài)下,意欲凸顯自己的某種情意并希望接受者注意的產物?!锻馈芬栽O問辭格起首,面對高大雄偉的泰山如何進行表達,是杜甫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讀者需要的答案。杜甫以夸張辭格給予回答,新穎獨特,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鋸堔o格的運用,突出了詩人感受的真實性,為全詩定下了境界格局宏大的基調。
層次就是語篇思想內容的表現(xiàn)次序,是客觀事物或事理的內在順序通過人們的思維過程而反映在語篇組織中的邏輯性。層次安排體現(xiàn)了作者行文的思路,也反映了語篇內容相互間的邏輯聯(lián)系。
杜甫以設問辭格起首,泰山啊到底怎么樣呢?詩歌的其他部分都是對設問辭格的回應。
“齊魯青未了?!碧┥骄d延不斷,其青蒼的顏色覆蓋了齊魯大地,猶然未盡。此句運用夸張辭格突出泰山的大。
“造化鐘神秀?!辩姷囊馑家皇羌?、匯集,二是鐘愛。作集中、匯集來講,泰山的神奇與秀麗,是造化(大自然)所賦予的,這種美是后天的。作為鐘愛講,因為泰山神奇與秀麗,所以造化鐘愛與泰山,這種美是泰山本身所具有的。無論這種美是后天還是先天的,都把造化比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此句應用擬人辭格來表現(xiàn)泰山的美。
“陰陽割昏曉?!备钪赣玫陡?。陰陽指山的南北。山北為陰;山南為陽。泰山的南北兩部分明暗判如晨夕,明暗的效果猶如用刀割的一樣整齊。此句運用夸張辭格來表現(xiàn)泰山的高,泰山高聳入云與太陽同高,山的南部能完全遮擋太陽的光輝,不讓陽光照射到山的北部,這樣才會形成如刀割一樣整齊一致的明暗效果。
有人根據(jù)實地觀察經驗,指出陰陽割昏曉是至斜陽西下的情景。斜陽西下,則東面山巒的西側不見陽光暗若黃昏,西面山巒光照強烈,燦如初旭。此句如果按照如是解,泰山高聳如云的氣勢蕩然無存。此處杜甫運用了間接夸張的手法。間接夸張是表達者所欲表達的思想或感情,接受者一般情況下不能從辭面上直接看出,而是必須尋思一番,然后方知表達者的真意所在。此句寫泰山南北明暗判如晨夕的修辭目的,其實是為了表達泰山的高聳如云,與日同高。
“蕩胸生層云?!鄙街姓趄v的云氣重重疊疊,猶如云海,使杜甫心胸為之激蕩。杜甫心胸激蕩猶如云海,波濤洶涌;山中的云海,波濤洶涌猶如杜甫的激蕩的心胸,形成互喻的修辭格式。通過互喻辭格表現(xiàn)出杜甫被泰山深深的吸引,已經打破了物我的界限,已經完全和泰山融為一體。
“決眥入歸鳥?!遍L時間目不轉睛地遙望泰山,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飛鳥投林歸巢,說明時已薄暮。決眥是一種夸張的說法,說明杜甫觀察的全神貫注;歸鳥代表著時間已薄暮,說明杜甫觀察的時間長,并且還不愿意讓眼睛歇一歇,從而表達出杜甫對泰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睍斨敢欢ㄒ碇磥戆l(fā)生的事情。杜甫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眾山匍匐腳下的情景。詩人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結尾,已經超越個人的視野從擔當天下的高度,突顯出自己強大自信和高遠開闊的心境。
杜甫以設問辭格起首,一是對泰山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突出泰山的大、美和高;二是書寫杜甫的感受,突出心胸的激蕩和忘情的凝望;三是由現(xiàn)實的描寫轉入未來行動的描寫,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巔。詩歌既有景的描寫,又有情的描寫;既有現(xiàn)實的描寫,又有未來的描繪,層次感極強。
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特征是沉郁頓挫,感情基調是悲慨。《望岳》這首詩歌是現(xiàn)存杜甫詩歌最早的一首,寫于盛唐時期,絲毫沒有悲慨之氣,層層設格,描繪了泰山大、美和高,抒發(fā)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