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概念的出現改變了人類認知周圍事物的方式,新的媒介將視覺藝術從三維世界帶入了更為多元的四維空間。新的媒介讓藝術以一種完全區(qū)別于從前的方式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與觀眾對話,讓藝術作品背后一些本不易被察覺的行為情節(jié)被不斷發(fā)掘,啟發(fā)我們更加積極地探索藝術與新媒體以及新的表達方式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視覺藝術;多元感知
1 新媒體藝術的概念辨析
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是當代藝術中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tài),但因其具有內涵的不確定性和外延的廣泛性等特征,其概念也難以得到清晰的界定。通常意義上,人們習慣將那些以新媒體技術作為媒介的藝術作品稱為新媒體藝術。美國數字文化理論家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在《新媒體語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一書中對新媒體技術給出了他的定義:所有現存媒體通過電腦轉換成數字化的數據、照片、動態(tài)形象、聲音、形狀空間和文本,且都可以計算,構成一套電腦數據,這就是新媒體。[1]被譽為“國際新媒體藝術之父”的英國藝術家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認為: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藝術創(chuàng)作。[2]
正如上文對新媒體這一概念所做出的定義,當今我們所常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通常也都是利用現代數字技術作為主要媒介和手段來表達主題的。但筆者認為,在當今的藝術領域中,對“新媒體”一詞的使用還存在著含混不清,甚至是濫用的狀況。從廣義上對新媒體藝術的含義進行解讀,當今多數情況下,我們口中的新媒體藝術不過是數碼藝術(Digital Art)的錯誤說法而已,那些一味側重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技術表現主題的藝術作品完全可以被歸類于數碼藝術(Digital Art)。那么新媒體藝術和數碼藝術的界線又應當如何界定呢?筆者認為,新媒體藝術的“新”并非在于數字媒體的技術之新,而在于藝術的媒介之新,在于觀念之新。
自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來,以技術之新拓展藝術之新成了藝術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但這并非藝術發(fā)展的核心路徑。正如本雅明也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特別強調了藝術作品的“原真性”這一概念。[3]新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藝術媒介甚至人們觀念的變化,“可復制性”成了一部分藝術作品的特征。但一件藝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時所產生的“即時即地性”決定了它的“原真性”,這包括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藝術家的心境等諸多因素,這些是不可被復制的。因此,媒介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和表達自我思想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藝術家通過各種媒介的運用以期和觀眾建立順暢交流和分享的路徑。當代的藝術家,尤其是青年藝術家也十分樂于嘗試使用跨媒體的方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而新媒體則提供了一個可以讓各種藝術媒介和形式實現融合共生的平臺,這正是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存在的意義。
從這一角度來看,新媒體藝術作品往往擁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擁有時間的維度,這一點將在后文有所探討,在此不作贅述。因此,筆者認為,任何使用非傳統(tǒng)媒介,以持續(xù)時間為維度,并隨著時間向觀眾展開的藝術形式,都可以被稱為新媒體藝術。這之中包括數字藝術(Digital Art)、動畫藝術(Animation Art)、虛擬藝術(Virtual Art)、交互藝術(Interactive Art)甚至行為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和利用了應用生物科技的生物藝術(Bio Art),這些都應該可以被納入廣義的新媒體藝術范疇??梢姡旅襟w藝術的概念也并非一勞永逸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擴充和發(fā)生變化的。
2 新媒體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我們很難去區(qū)分和論證究竟是科技推動了藝術發(fā)展,還是藝術啟發(fā)了科技進步。但單從藝術的角度而言,新媒體確實為各種藝術媒介提供了一個新的整合方式,將從前一些相互之間本沒有關系的事物通過科學技術整合在一起,并產生化學反應,讓技術從科研領域溢出進入藝術,最終融入公眾的日常,在當代藝術復雜的現狀中另辟一條形式上的蹊徑。
除了以上所說的新媒體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問題,所有的新媒體藝術還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注重作品與觀眾的溝通,同時強調藝術發(fā)生的過程,而非只關注結果。新媒體提供了一個契機,將藝術與公眾的距離不斷縮短,讓藝術成為公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對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傳統(tǒng)藝術多數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備扎實的造型能力,雖然良好的審美和藝術素養(yǎng)有時更為關鍵,但對專業(yè)度依然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任何人通過其擅長使用的媒介和手段來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于觀眾而言,欣賞傳統(tǒng)藝術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甚至是對社會學和哲學問題的思考。觀者與作品之間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交互關系,這也使觀眾難以明確藝術家的意圖。而在新媒體藝術中,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變得尤為重要。若單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去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一種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多元的媒介表現更容易和觀眾形成一種主動的互動關系。這個互動可以是通過一個機械裝置或行為表演與每個觀眾進行直接的接觸;也可以是利用某種新技術或新媒介營造一個視覺幻象,以此迷惑觀者的神經,進而啟發(fā)觀者對作品背后內涵的思考。因此,新媒體藝術在視覺表達上往往更加豐富,給觀眾帶來更深刻的體驗。
新媒體將藝術擴展至一個更加多元的空間。在對傳統(tǒng)的視覺藝術形式進分類時,我們通常將其簡單地歸為二維藝術和三維藝術的類別,而新媒體則將藝術擴展到了四維空間,即加入了時間的參與,并且為觀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感知。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作品是由美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在2010年創(chuàng)作的一個名為《時鐘》(The clock)的作品。這件作品以藝術電影的形式出現在201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馬克雷從無數部電影中取樣,把其中涉及鐘表的鏡頭剪輯到一起,制作了一個長度為24小時的影片。影片中的每個鏡頭所顯示的時間都和現實世界是一致的。電影的時長也是24小時,所以觀眾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從頭到尾將整個作品看完的。觀眾可以在任意一個時間進入或離開放映廳,無論觀眾投入多長時間在這件作品中,畫面中的時間都和現實世界中的時間同步,也就是說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時鐘,模糊了展廳內外的時間和界限。通常情況下,觀眾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時會很容易忽略真實事件中的時間流逝,在一部電影中,畫面圖像給出的信息會影響觀眾對時間的感知,在這里,10秒鐘的時間可以被延長到10分鐘,數十年的光陰也可能被壓縮到2個小時。從這個角度來看,觀看電影其實是一種對現實時間的懸置方式。而在這個作品中,熒幕中的時間與觀眾正在經歷的現實的時間是相互重疊的,真實的時間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畫面內容也是在描述這個速度。
在一部電影里,我們習慣性地根據畫面圖像給出的信息來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比如,在好萊塢電影里,一個炸彈就要在10秒之后爆炸,而這個拆彈部隊在電影里演了10分鐘才把炸彈拆除;或者說是一個年代跨越很久的電影,例如《阿甘正傳》兩個小時里可以塞下這個人物幾十年的人生。而在這個作品里,熒幕中的時間與觀眾正在經歷的現實的時間是重疊的,真實的時間流逝是什么速度,你看到的畫面內容也是在描述這個速度。
與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相比,新媒體藝術更強調時間的流逝。觀眾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必將投入一段時間在其中,這段時間中的光線、聲音、空間、活動等都將對觀者產生影響,而這些要素也正是新媒體藝術作品需要把握和展現的,這是一種四維的、全身心的體驗。因此,很多新媒體藝術包括數碼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表演藝術等都在利用時間和感官這兩個重要元素。在這之中,作品和觀眾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是一個重要的表現。雖然互動性并非區(qū)分新媒體藝術與其他社會實踐藝術(Social Practice Art)的關鍵要素,但是互動性卻正是新媒體藝術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利用人類的身體和感知能力來實現互動,正是新媒體藝術傳達主題的一種重要形式。
3 結語
在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脈絡中總是少不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單從藝術的角度而言,我們無法辨別究竟是科技的進步推動了藝術的發(fā)展,還是藝術的思維啟發(fā)了科技的創(chuàng)新。無論怎樣,新媒體藝術確實在向著藝術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問題進行探索。與諸如公共藝術等其他先鋒的藝術形式相同,相對于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更注重作品與觀眾的溝通,強調藝術發(fā)生的過程,而不單是結果。讓觀眾參與作品之中變得尤為重要,新媒介的應用有時可以被看作藝術家探索新的行為模式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若單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去看,新媒體藝術所帶來的這種沉浸式的藝術體驗,除了在視覺表達上更加豐富多元外,還給觀眾帶來了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 石冠哲.當代語境下何以為“新”[J].收藏·拍賣,2018(Z1):56-59.
[2] 陸蓉之.“破”后現代藝術[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176.
[3] 瓦爾特·本雅明(德).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4] 魯本·A·阿爾克萊(西),雷祖康,趙晨.多元感知與多元描繪[J].新建筑,2010(2):10-15.
[5] 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6] 李云,王巧.關于數字藝術的思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3):158-160.
[7] 張朝暉,徐翎.新媒介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孫昕萍(1989—),女,碩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