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連
(贛州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皰疹性咽峽炎為兒科常見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fā)于夏秋季。本病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引起,其中以A組病毒最為常見,由于其傳染性強,可經(jīng)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活中密切接觸等傳染,且由于病毒種類多,可重復發(fā)病,因此需引起臨床足夠重視[1]。疾病具有自限性,大部分患兒可自愈,然而少數(shù)患兒可進展為手足口,引起心肌炎、病毒性腦炎等,威脅患兒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治療尤為重要。康復新液及開喉劍噴霧劑為皰疹性咽峽炎常用治療藥物,為進一步探討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對皰疹性咽峽炎的應用效果,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兩年收治的患兒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72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其中康復新液聯(lián)合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的50例患兒作為觀察組,不用或單用康復新液或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的22例患兒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6.5歲,平均年齡3.22 d;患兒均伴有咽痛表現(xiàn),其中伴發(fā)高熱、低熱38例,聲嘶9例,納差5例;癥狀發(fā)生至就診時間1~5 d,平均年齡2.01 d;皰疹個數(shù)2~9個,平均(4.09±1.38)個。對照組:男11例,女11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6.5歲,平均年齡3.25歲;患兒均伴有咽痛表現(xiàn),其中伴發(fā)高熱、低熱16例,聲嘶5例,納差3例;癥狀發(fā)生至就診時間1~5 d,平均(1.98±0.51)d;皰疹個數(shù)2~9個,平均(4.10±1.36)個。2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納入標準(1)年齡<7歲,伴有咽痛、高熱、厭食及流涎等表現(xiàn);(2)皰疹局限于咽峽部,且表現(xiàn)符合《兒科學》[2]中相關(guān)診斷、鑒別標準;(3)胸片X片正常;(4)家屬均可配合醫(yī)務人員。
1.3 排除標準 排除1周內(nèi)有抗病毒藥物使用史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患兒入院后,病房內(nèi)保持通風、消毒,患兒多休息、飲水,進食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并接受對癥治療。高熱患兒給予物理降溫或布洛芬藥物降溫,細菌感染者給予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或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治療,給予高熱驚厥患兒鎮(zhèn)靜、止驚治療。對照組患兒接受康復新液(生產(chǎn)公司:四川好醫(yī)生攀西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51021834)治療,餐后1~2 h后用藥,3~5 mL/次藥物涂抹在嬰兒口腔,年齡稍大、可配合漱口者可自行漱口,用藥后30 min內(nèi)禁食禁水,保證藥物濃度,3~4次/d。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接受開喉劍噴霧劑(生產(chǎn)公司:貴州三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142)治療,噴于患處,每次適量,4次/d。
1.5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兒退熱、流涎消失、皰疹及潰瘍愈合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并對其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進行記錄。
1.6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3 d后,患兒食欲恢復、體溫正常,皰疹明顯消退;有效:治療5 d后,患兒食欲恢復,體溫正常,皰疹明顯消退,進食未見明顯哭鬧;無效:治療5 d后,高熱、低熱反復,皰疹消退不顯著,進食仍伴隨明顯哭鬧[3]??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t檢驗分析對比;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以х2檢驗分析對比。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2.73%),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主要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退熱、流涎消失、皰疹及潰瘍愈合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主要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主要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d)
2.3 2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2例患兒出現(xiàn)嘔吐惡心,癥狀輕微未做特殊處理,對照組治療期間未見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х2=0.905,P=0.341)。
兒童由于呼吸道屏障功能、纖毛活動相對較弱,分泌抵抗病毒、細菌的免疫物質(zhì)不足,黏膜柔嫩,在身體受涼、氣溫突變或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受到柯薩奇病毒等侵犯,可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純嚎诖窖屎聿砍霈F(xiàn)紅色皰疹或灰白色丘疹,多有咽痛、煩躁、厭食、哭鬧,為患兒及家屬帶來較大的困擾。目前臨床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尚無特效藥物,多以抗病毒藥物、對癥治療為主,然而隨著臨床研究不斷深入,有學者提出,阿昔洛韋、利巴韋林、更昔洛韋等臨床常用抗病毒藥物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4],且藥物的長遠不良反應尚未明確,因此在用藥時需謹慎給藥。同時由于皰疹性咽峽炎多可自愈,因此并非所有患兒均需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只需對癥治療即可。皰疹性咽峽炎在中醫(yī)學歸屬于“喉痹”范疇,認為本病發(fā)生與內(nèi)因、外因有關(guān)[5]。肺司呼吸,咽喉部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又為肺經(jīng)循行之處,當外感風熱時,則毒侵犯肺衛(wèi),并循經(jīng)上逆,而脾胃積熱,引起內(nèi)外熱毒集結(jié)上攻咽喉,導致疾病發(fā)生,因此治療時可以以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為主。
康復新液為純中藥制劑,主要成分為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物,具有養(yǎng)陰生肌、通利血脈功效,藥物內(nèi)含肽類活性物質(zhì)、多元醇類等物質(zhì),能夠促進肉芽組織增生以及表皮細胞的生長;同時可達到消炎去水腫、促黏膜毛細血管增生,改善瘡面血液循環(huán)等效果。此外,藥物中黏糖氨酸成分有助于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提高吞噬細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達到顯著的抗炎效果。藥物無刺激,用藥后瘡面具有涼爽感,能夠快速緩解疼痛,減少患兒哭鬧。王欽田等[6]發(fā)現(xiàn),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康復新液治療,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提高至95.45%,證明了藥物的有效性。
開喉劍噴霧劑主要成分為山豆根、八爪金龍、薄荷腦、蟬蛻等,藥物味甜微苦、具有薄荷的清涼,噴入后可快速緩解創(chuàng)面疼痛。藥物中八爪金龍能夠緩解、抑制炎癥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滲出以及水腫,同時達到散瘀消腫、抗炎功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八爪金龍中提取的異香豆素中的巖白素,可抗病毒、抗炎,加速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因素的清除。山豆根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藥物中含有大量生物堿,可達到抑菌消炎、增加吞噬細胞分泌、興奮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提高機體免疫力功效。蟬蛻可散結(jié)、清熱、利咽涼血,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藥物具有抗過敏機制及較強的免疫抑制機制。薄荷內(nèi)薄荷腦能夠刺激深部血管收縮且伴有涼感,可達到止癢、止痛及消炎功效。此外,藥物采用霧化方式給藥,能夠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有助于藥液更好吸收,達到更佳效果。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聯(lián)合使用康復新液、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且主要癥狀緩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等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2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縮短病程,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觀察組用藥期間僅有2例患兒出現(xiàn)嘔吐、惡心反應,由于癥狀不嚴重,因此未做特殊處理。
總之,康復新液聯(lián)合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皰疹性咽峽炎能夠促進瘡面盡早愈合,減少瘡面疼痛,對癥狀早期恢復有著積極意義,同時藥物安全性高,因此在嬰幼兒治療中亦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