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若希
2011年5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fā)展的通知》,對高校博物館發(fā)展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指導意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校博物館使命與功能的深入認識,中國的高校博物館也逐漸從過去“養(yǎng)在深閨”轉而日漸嶄露頭角,新一輪高校博物館的建設與發(fā)展高潮日趨明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已有300多所高校建立了博物館,而且這個數(shù)字每年都在增加。
前不久,籌備逾十年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開館一個多月以來,浙大博物館迅速成為了新晉“網紅”博物館。
“這是一座考古和藝術史的博物館,它的必要性在于推進大學教育中的考古和藝術歷史的教育,為本校的教學服務?!闭愦蟛┪镳^館長白謙慎介紹道。
然而,也有高校博物館因負面新聞而“出名”。不久前剛開館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因為“贗品事件”引發(fā)熱議;去年7月,尚未備案的北京師范大學博物館陷入“捐瓷風波”……
高校與博物館歷來密不可分,世界許多著名的高校都把建設博物館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1683年,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誕生于大學校園的現(xiàn)代博物館,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有展廳、研究室、教學室、報告廳,將收藏、研究和教育融為一體,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大學博物館之一,與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并稱為全球公認的最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大學博物館。
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大學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UMAC)目前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高校博物館有1624座,其中歐洲的大學博物館以德國、英國、意大利為主,美國有177座,日本有82座。
而在中國,高校博物館在現(xiàn)代中國博物館興起與發(fā)展時間并不長,還屬于“新生事物”。中國高校第一座現(xiàn)代化博物館,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實業(yè)家張謇創(chuàng)辦的南通博物苑。
為人熟知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大學校內的鳴鶴園中,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開館,至今不到30年時間。其前身是1922年北京大學設立的考古學研究室,藏品涵蓋了石器、銅器、甲骨、陶器、瓷器、書畫、碑帖等幾大類。“收藏、保存、展示、研究、解讀藏品并加強對藏品和資源的保護,發(fā)現(xiàn)新知,并與世界分享;博物館通過科研,教學,專業(yè)培訓和公眾教育,提高公眾對考古與藝術的理解和欣賞?!北本┐髮W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官網中明確表述了其定位和宗旨。
英文“Museum”在中國可以同時翻譯成美術館和博物館,因此,美術館屬于藝術類博物館的范疇。比如,首批被列入國家重點博物館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簡稱央美美術館),是一所集合學術研究、展覽陳列、典藏修復和公共教育等功能的專業(yè)性、國際化的現(xiàn)代美術館。目前,國內專業(yè)美術院?;径冀ㄓ凶约旱拿佬g館,并不斷推出展覽和相關活動,向廣大公眾呈現(xiàn)人類的藝術文明。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wèi)東在近日一場主題為“大學需要什么樣的博物館”的線上論壇中坦言,中國高校教學博物館是近幾年才開始引起關注的,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建設以教學為中心的博物館,正是希望能夠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而浙大博物館就是一家教學博物館,其建設旨在發(fā)揮大學自身的特色,面向大學教育的內在需求,滿足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他介紹。同時,為了支持高水平的教學,也強調浙大博物館的學術性,以研究支撐、帶動教學,他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重視建設自己的高校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以每年8座至10座的速度在增加。即便如此,設立博物館的高校僅占全國高??倲?shù)的一成。
隨著大學建博物館成為潮流,博物館日漸成為高校重要的文化教育設施。博物館與圖書館、校史館被視為一流大學的“標配”。《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8年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根據(jù)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新增高等教育學校“博物館”“美術館”統(tǒng)計指標?!锻ㄖ吠瑫r也明確,校史館不屬于高校博物館范疇。
2016年9月10日開館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其硬件的高標準、展陳的專業(yè)性、理念的國際化在國內大學博物館中“引領潮流”。開館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希望藝術博物館以“彰顯人文、薈萃藝術、涵養(yǎng)新風、化育菁華”為己任,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通過不懈努力把藝術館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博物館。
從媒體報道中不難看出,建設博物館能夠有力地助推學?!半p一流”建設。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必備條件之一就是學校要有博物館”。四川新聞網報道稱,四川大學博物館群將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大學綜合博物館群,以此作為川大建設“雙一流”大學重要支撐,助推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一流的大學要有一流的博物館?!痹诹_衛(wèi)東看來,博物館對于大學,就像圖書館和實驗室一樣重要;對于人文學科來講,博物館就相當于理工科的實驗室。理想的博物館不僅是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和宣傳推廣中心,更應該是學術中心和教育中心,大學博物館應該是這五個中心的集成。
值得注意的是,“公立大學建的博物館屬于國有博物館,按照規(guī)定,大學成立博物館首先要經過大學內部行政機構的批準。如果對社會開放,還應該到文物部門去備案。當前博物館屬于備案制,并非審批制。先經主管單位批準,然后去文物部門備案,就可以成為合法、正規(guī)的博物館?!敝袊嗣翊髮W博物館館長張丁告訴記者。
縱觀國內高校的博物館,其收藏和研究方向各有特色,同時也具有學術優(yōu)勢。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是在原校圖書館的基礎上建設的,設置了北國春秋——北方文物展、遙遠的記憶——于闐文書展、耕讀傳家——徽州文書展、尺翰之美——中國傳統(tǒng)家書展等專題。四川大學博物館以書畫、陶瓷、美術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藏品為特色,頗具濃郁的巴蜀文化特色。
目前,國內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婦女博物館位于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qū)內,館藏了1200余件反映不同歷史時期有關婦女的實物和標本;北京服裝學院的民族服飾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yè)博物館,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yè)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
上海也是高校博物館的云集之地。上海交通大學董浩云航運博物館、華東政法大學李昌鈺法庭科學博物館等都凸顯了各自的學術特色。
大多數(shù)博物館立足于本校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在某一領域做到小而精,既滿足了高校教學,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需求,也對其他的公共博物館等形成了補充,滿足了普通受眾的部分需求。
顯然,與公共博物館相比,多數(shù)大學博物館往往藏品門類單一、專業(yè)性強,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學校的學術優(yōu)勢決定的。
高校建設博物館一是靠長期積累,在長期辦學的過程中留存的寶貴教學資料,作為博物館藏品;二是靠校友以及社會上的收藏家向高校捐贈藏品,這也符合國務院《博物館條例》的規(guī)定,博物館可以通過購買、接受捐贈、依法交換等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方式取得藏品。
那么,高校博物館收入藏品有哪些標準呢?
浙江大學浙大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介紹,就浙大博物館這類博物館而言,收入藏品一要滿足教學需要;二要符合全文明的收藏規(guī)劃。藏品是教學和研究的實物證據(jù),在收入藏品時,并不以作品的藝術品質為首要標準,需要的是反映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的代表性文物和藝術品。為滿足教學和研究需要。除了原物,文物數(shù)字化的數(shù)據(jù),以及高品質的復制品也納入收藏范圍。
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高校博物館接受捐贈需要經過嚴格的鑒定程序鑒定真?zhèn)?,但目前文物的真?zhèn)斡烧l鑒定、如何鑒定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
根據(jù)《博物館條例》,博物館藏品應造冊登記、建立檔案并向社會公布。但藏品不同于文物的概念,文物藏品的認定應依據(jù)《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進行。如果是文物,應事先依照相關程序進行認定,使用復制品和仿制品應當明示,以確保展出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在世界博物館的發(fā)展歷史中,每一歷史進程都能夠看到高校博物館在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影響。當前,世界上許多著名高校將博物館作為高校建設的重要部分。高校博物館不僅承擔學校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任務,更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廣泛的公共社會服務中。在基礎建設、數(shù)字化程度、社會服務和信息化建設水平方面,中國高校博物館也正在努力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博物館縮小差距。
美國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最大的特點是將收藏、展示、研究、教學一體化,還附加了一個專題圖書館,吸收全世界研究英國藝術的專家到博物館開展研究。其“開放獲取”政策能確保全球各地的學者、藝術家和個人,都可免費使用耶魯大學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的全部圖片,實現(xiàn)數(shù)字資源共享。
浙大博物館在數(shù)字化方面也進行了探索,通過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來展示文物,讓已經消失了的或者正在消失的文物得以復原,讓“遠在天邊”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近在眼前。目前,展廳中的“漢唐奇跡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shù)字化展覽”就是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實現(xiàn)的。
在對外開放與社會教育方面,高校博物館也嘗試在虛擬平臺上開展工作,通過與專題展覽相結合的網絡課程的研發(fā)來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圍繞文化史、文明史和藝術史的通識課程體系,讓更多的學生和社會公眾分享最形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與其他公立或私立博物館、美術館相比,高校博物館、美術館更多的職責是面向本校學生,成為學科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專業(y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學生在這所大學中學習相關專業(yè)最好的資源。
不過,大學博物館除了為學校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任務服務外,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共服務之中。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約有70%的大學博物館全天候向社會開放。發(fā)揮“組團”優(yōu)勢和學科影響力走向社會是央美美術館的選擇。央美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表示:“央美美術館同時肩負著學院的專業(yè)研究以及社會的公益美育兩項職能。我們也響應國家的政策,開展了‘高參小‘高參初‘高參高等項目,發(fā)揮高校藝術館、博物館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利用開放性的窗口平臺,對周邊學校和社區(qū)進行藝術教育輻射,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將高雅藝術不斷向外推廣。(資料來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