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冰
(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遼寧 錦州 121400)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可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在臨床上常見。左心衰竭是以肺循環(huán)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為主要表現(xiàn)[1]。通常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咯血、心悸、乏力、少尿及腎功能損害癥狀。右心衰竭是以體循環(huán)淤血為主要表現(xiàn)。通常表現(xiàn)為上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體征上表現(xiàn)為頸靜脈怒張、下肢水腫等。該病嚴重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對其加以重視,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案,促使治療效果的提高[2]。在本次研究中,對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析,入選時間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采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與實驗組43例(采用間歇性洋地黃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在54~82歲,平均為(65.7±3.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2例,高血壓心臟病5例,肺心病9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擴張型心肌病1例。實驗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在55~84歲,平均為(66.3±3.9)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0例,高血壓心臟病4例,肺心病9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需要給予患者靜脈注射或口服利尿劑,血管擴張藥等,以便對癥狀進行顯著改善。減緩心率,對無禁忌證患者需要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進行治療。針對冠心病與高血壓等基礎病患者,需要對冠心病、高血壓進行合理控制,改善患者癥狀。對照組患者采用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每次4粒,1日3次,療程4周。實驗組患者采用洋地黃間歇性治療,每天口服0.125 mg或0.25 mg洋地黃,對其進行間歇性服用,連續(xù)治療5 d后停用3 d,之后重復,對其間歇性用藥效果進行分析。在治療6個月與12個月后分別采用超聲心動圖對患者LVEF進行檢測,了解患者心率情況。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變化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與12個月的LVEF水平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變化情況(±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及死亡病例分析: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3例,占7.0%,死亡1例,占2.3%;對照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9例,占20.9%,死亡2例,占4.7%;在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對比中,兩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病死率對比中,兩組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臨床上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比較常見,其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需要對該病加以重視。針對該病的治療,需要制定出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3]。
洋地黃是一種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重要藥物,盡管在現(xiàn)代醫(yī)藥中對藥物進行不斷研究,研究出多種強心藥物,但是,洋地黃藥物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較好。由于患者個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治療劑量與中毒量接近,在同時采用利尿劑治療時,電解質會出現(xiàn)異常,酸堿平衡失調(diào),腎功能不全,從而會導致洋地黃在血清中游離濃度顯著增加,在常規(guī)用量時出現(xiàn)洋地黃過量的情況,繼而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惡化與心律失?,F(xiàn)象,嚴重者會出現(xiàn)猝死[4]。因此,需要對洋地黃用藥劑量進行合理控制,在以往持續(xù)用藥中,會增加患者洋地黃中毒概率與病死率。采用間歇性洋地黃治療,可以在洋地黃半衰期33 h后停藥3 d,促使洋地黃排出體外,如果同時停止使用利尿劑,可能存在電解質異常,機體自身調(diào)整時會及時糾正電解質異常現(xiàn)象,有效的避免洋地黃持續(xù)作用引起中毒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可以顯著降低心力衰竭加重引起心律失常與猝死現(xiàn)象[5]。
洋地黃在治療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中可以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能夠明顯增加心肌的收縮能力,促使患者運動耐量與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可以有效的減慢心室率[6]。洋地黃主要是通過對心力衰竭心肌細胞膜進行有效的抑制,促使細胞內(nèi)的鈉離子水平不斷上升,發(fā)揮出正性肌力作用。但是長期治療中,需要對洋地黃的劑量進行合理控制,合適的藥物劑量是治療慢性心理衰竭的關鍵之一,較低劑量的洋地黃可以對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進行顯著改善,并且可以對患者體內(nèi)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異?,F(xiàn)象進行及時糾正處理[7]。如果洋地黃劑量過高,左室功能會明顯增加,但是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出現(xiàn)異常,其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可能會導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會增加心力衰竭的病死率。目前,小劑量洋地黃治療更加安全。在臨床上洋地黃停用后會導致患者癥狀惡化,如果病因沒有去除,沒有出現(xiàn)洋地黃中毒現(xiàn)象,在原則上可以長期應用洋地黃治療。該藥治療方便快捷,且價格低廉,療效滿意。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需要對洋地黃的使用劑量進行合理控制,采用間歇性洋地黃治療方案,促使治療效果的提高[8]。
在本次研究中,對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間歇性洋地黃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間歇性洋地黃治療,可以有效的緩解病情加重情況,顯著降低洋地黃中毒現(xiàn)象的發(fā)生,該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能夠減少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次數(shù),可以有效的節(jié)約醫(yī)療費用,緩解患者家庭經(jīng)濟負擔,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