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清華,陳 芳,夏劍飛,梁永康
(江蘇省蘇州永鼎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蘇州 215200)
子宮腺肌癥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對于該類疾病而言,臨床癥狀特異性不高,很難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進行確診[1-3]。從目前的臨床診斷手段上看,超聲診斷比較常見,但是子宮腺肌癥有著復雜多變的并發(fā)癥狀,對于其臨床診斷與鑒別而言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并且還容易對患者造成誤診、漏診現象,因此診斷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4-6]。MRI 以其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參數進行成像的特點,相對于超聲影像而言,其對病變位置及影像特點的顯示更加清晰、準確[7-10]。本文對我院子宮腺肌癥患者采用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討MRI 的影像特點及診斷價值。
選取我院2016 年1 月—2019 年6 月間經手術病理證實、具有完整臨床及MRI 資料的60 例子宮腺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診斷方案的異同分為實驗、對照兩組。對照組30 例中,年齡范圍為22 ~62 歲,平均年齡值(38.1±1.2)歲;實驗組30 例中,年齡范圍為23 ~66 歲,年齡平均值為(39.2±1.1)歲,兩組患者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采用陰道超聲診斷,使用GE Voluson E8 彩超儀,腔內探頭頻率范圍5.0MHz ~9.0MHz,對患者子宮進行多切面掃查,仔細觀察患者子宮的大小、形態(tài)、內膜及肌層內回聲等超聲特征。
實驗組采用MRI 檢查,使用Philips Achieva1.5T MRI 掃描儀,采用橫斷面T1WI、壓脂T2WI、矢狀位T2WI進行平掃,應用TSE 序列,T1WI、T2WI 的TR/TE 設置為460ms/10ms 及3373ms/80ms,矩陣為300×286,采集次數在1.5 次到3 次,層厚設置為5mm,層距設置為1mm。囑咐患者保持平掃體位不變,從肘靜脈注射對比劑(釓雙胺注射液,速率2.5ml/s,用量:體重(kg)×0.2)進行T1WI 橫斷、冠狀、矢狀位增強掃描。
①診斷價值:診斷準確率。
②影像學特點:子宮大?。蛔訉m壁厚度;結合帶與肌層分界是否清楚;子宮輪廓改變;T1WI、T2WI 及DWI 信號強度;宮腔改變;增強掃描強化程度、強化特點[7,9]。
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可得,實驗組患者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統(tǒng)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分析(例)
實驗組中所有病例子宮體積均呈不同程度增大,子宮壁彌漫性增厚,且增厚程度均在12mm 以上;結合帶與肌層無清晰分界;部分病例子宮局限性增大,子宮輪廓不規(guī)則;增厚的子宮肌層T1WI 上表現為等信號,T2WI 上表現為略低信號,其內可見斑片狀及團片狀更低信號影;部分病例T1WI、T2WI、DWI 上增厚肌層內可見多發(fā)點狀、囊狀高信號;宮腔體積受壓顯著減??;增強掃描后病灶呈輕度強化。
子宮腺肌癥多發(fā)于30 歲以上女性,指的是患者子宮內膜向肌層浸潤[2,9],按照疾病類型劃分一般可以分為彌漫性與局限性兩種,雖然有學者認為,子宮腺肌癥是屬于一種特異性的子宮內膜異位,但無法解釋全部臨床特點,所以該病目前臨床上尚無明確病理機制[2,11]。從現代病理學的角度分析[2,12],主要是由于患者子宮內膜會隨著體內卵巢甾體激素的變化而出現出血癥狀,并且在患者病變區(qū)域周圍也會出現炎性病變,如纖維組織增生等。在患者病變部位會出現紫褐色斑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又月經量增加、月經失調(經期延長、痛經、經量增加等)延長、繼發(fā)性痛經等[2,13],部分病人有尿頻尿急、妊娠早期流產、子宮病變及CA125 增高等。另外該病較為復雜,根據臨床統(tǒng)計得知,大約有30% 左右的患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15% 的患者還會并發(fā)子宮內膜異位,因而難以明確診斷。超聲診斷是一種常用的診斷方式,但由于患者子宮解剖結構復雜,且子宮腺肌癥本身病理機制多變,因而容易出現誤漏診現象[11]。
而在MRI 診斷過程中,從MRI 診斷影像學表現上看,彌漫性子宮腺肌癥典型的MRI 表現為患者子宮體積顯著增加(可局限性增大),且在子宮壁部位存在彌漫性增厚現象,T1WI 呈等信號,T2WI 略低信號,存在點狀高信號病灶;結合帶與基層無清晰分界;宮腔受壓變小。在增強掃描過程中,病灶成輕度強化。結合T1WI 上也存在點狀高信號時,則可以明確為子宮腺肌癥。局限性子宮腺肌癥患者而言,患者子宮體積會呈現不均勻增大現象,并且子宮輪廓比較清晰,病灶一般都發(fā)生在基層區(qū)域[10],容易發(fā)生于患者任意部位,其中以子宮內壁中后壁的發(fā)生最多。患者病灶邊界較為模糊,T1 與T2 加權成像顯示存在信號接近,且存在低信號腫塊影,臨床稱之為 “飄雪征”。對于子宮肌瘤患者而言,其體積會出現不均勻增大,子宮輪廓不清晰,進而使得黏膜下與肌壁下的局限性病灶變清晰,呈現多樣復雜信號[10]。
MRI 診斷準確率較高,一方面能夠明確患者病灶各個部位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還能根據患者的表現來判斷疾病進展程度[14]。本研究中,研究可得,實驗組患者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統(tǒng)計差異值合理(P<0.05)。
綜上,據此研究可知,子宮腺肌癥采用MRI 診斷,能多序列、多角度、任意切面對患者病變情況進行全面顯示,并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