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祎博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由于學生在發(fā)展速度上存在著差異,所以在教育活動中產(chǎn)生了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這也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無法規(guī)避的一種客觀存在。如果語文教師及時轉(zhuǎn)化他們,勢必可以提高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因此,本文對語文教學中的學困生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原因并提出相應(yīng)的解決策略。
“學困生”是對“差生”的重新定義,因為他們并非是不可塑的。學困生在課堂上常表現(xiàn)為注意力分散,易受外界的影響,對學習不感興趣,或犯嚴重錯誤,與同齡人相比,在品行與學業(yè)方面發(fā)展相對滯后。學困生大致可分為品行端正但成績一般、不遵守紀律且在班級中經(jīng)常違反道德原則兩種。而本文所指的就是品行不良的學困生。這些學生大多都是教師的“眼中釘”,嘴中的“刺兒頭”。雖然教師沒有置之不理、任其為之,但在語文教學中依舊頭疼不已、費盡心思。
第一,家長溺愛和縱容孩子。長輩和家長眾星捧月的做法助長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使孩子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例如,孩子想要達成某種目的時候經(jīng)??摁[,使家長束手無策。家長無奈順從的做法,導致孩子任性、固執(zhí)。同時家長不以身作則,導致孩子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如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使孩子無心學習,從而影響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二,“濫用”德西效應(yīng)。著名心理學家德西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實驗,他抽取一些學生做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學生在解題后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能夠完成難題的學生會得到1 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的學生繼續(xù)解題;第三階段,學生可以自由地進行休息。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獎勵的學生比有獎勵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結(jié)果顯示:得到獎勵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削減得很快,而無獎勵的學生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的興趣。實驗說明當一個人愉快地進行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對這項活動的內(nèi)在吸引力,這就是“德西效應(yīng)”?!暗挛餍?yīng)”給家長的啟迪是:當孩子對學習沒有內(nèi)在動力時可適當?shù)乩猛庠谖镔|(zhì)喚醒他們內(nèi)在動力。如果一味地用這樣的獎勵機制,會一點點消減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孩子不久便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方面,這就適得其反了。
第三,家長認知上的錯誤。由于漢語是學生的母語,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有這樣的一種認知:語文成績是靠長期積累慢慢上去的,根本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語文,卻不知長期下來孩子的語文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和其他孩子逐漸拉開差距。在小學階段,部分家長也是偏重數(shù)學和英語,很少有家長愿意找真正懂語文的教師給孩子傳授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學生自然也在內(nèi)心輕視語文這一學科,興趣逐漸淡薄,加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課堂上就會把精力放在學習以外的事情上,做出一些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
第一,傳統(tǒng)的管理方法。學生在課堂上說話時,教師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大聲呵斥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并且重復多次進行。教師以為大聲斥責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威嚴,但是一遍遍過強的刺激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致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思想情感與心理上的對立,由此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第二,對于語文學困生的學習,教師不能給予合理、恰當?shù)闹笇?。學困生得不到及時的關(guān)注與愛護,情感上逐漸呈現(xiàn)消極狀態(tài),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在呵止無效時,語文教師大多數(shù)選擇無視,于是學困生便成了角落里永存的“灰塵”。
第一,難守紀律,自控能力差。在調(diào)查中,一位語文教師表示:調(diào)皮的學生上課只能專注聽課15 分鐘,之后就亂動,和同學聊天,影響其他學生。自控力差的學生大致有這樣的特點:常說一些惹人惱怒的話,大人說話時喜歡插嘴,在同學之間喜歡爭吵打罵,上課時也不能專心聽講,東張西望。
第二,自身需要關(guān)注。學困生在課堂上被教師忽視過久之后,會因為教師和同學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問題在心理上產(chǎn)生自卑感。有些學生搗亂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學習中獲得認可,于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引人注意。其實,與學優(yōu)生相比,他們更需要關(guān)愛和理解。
第一,以身作則,正確引導。為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家長必須自我反省,改掉壞習慣,日常生活中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起做作業(yè),杜絕出現(xiàn)分散孩子注意力的電子產(chǎn)品。當孩子出現(xiàn)厭學的情況,家長要耐心勸導和引導,使孩子從小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chǔ),使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養(yǎng)成不驕縱、不矯情的性格。
第二,適度獎勵,強化學習意識。適度獎勵時,家長可以把玩具一類的東西換成書本或者體育器材等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有益處的東西。如果將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作為獎勵,會引起孩子在同學之間炫耀、攀比的行為,給學校教育帶來阻礙。
第三,引導孩子均衡學習。巴金先生說:“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睌?shù)學就像米一樣給予孩子們生存的基礎(chǔ),而語文則給他們帶來幸福。如果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低,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被語文能力的缺失影響。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在過程中受益,不是單單看結(jié)果。語文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學好語文可以更好地審題,提高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
第一,通過有效的交流,幫助孩子成長。當教師友好地與學生交流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guān)愛,愿意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應(yīng)把注意力多放在學困生的身上,課上課下多輔導他們,讓他們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并知道自己能夠被認可。當學困生愿意放下心里戒備時,教師再及時指出他們的錯誤,適當立規(guī)矩。這樣既可以改變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不恰當行為,也可以幫助他們學會自控與合作。
第二,南風效應(yīng)策略。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中講到因為北風凜冽刺骨,行人為了抵御寒風便把身上的大衣包裹嚴實。而南風徐徐吹動,陽光明媚,行人覺得暖和便脫掉了身上的大衣。這則寓言對于教師的啟示是:當學生調(diào)皮搗蛋時不用聲嘶力竭地吼喊,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用溫柔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改掉身上的惡習,像溫柔的南風徐徐吹掉他們身上的塵垢,如與學生進行課下交流,把談話變成聊天,使師生之間不再有間隙。
第三,讓學困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上教師可以提出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既可以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增加學困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guān)懷。課后教師對學困生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水平布置課后作業(yè),設(shè)置小目標等,多給予鼓勵和關(guān)愛,逐漸改變學困生的壞習慣。
學困生在語文課上總是出現(xiàn)違反課堂紀律的不良行為,主要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的興趣也不夠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yīng)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自控能力,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對自身的不良行為進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從而主動尋求幫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困生應(yīng)進行反復的自我教育,改正自身不足,逐漸縮短和同學之間的差距。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教育與轉(zhuǎn)化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語文教師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艱難和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影響學困生的內(nèi)外因素很多,語文課堂中的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也很多。教師要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探尋、創(chuàng)新轉(zhuǎn)化學困生的方法,使他們成為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