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卉
(江蘇省淮安市市級機關幼兒園,江蘇 淮安 223001)
課程游戲化是一種追求適宜性的教學,也就是說要讓幼兒園的課程變得更加適合幼兒,要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在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實踐活動的適宜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適合變成游戲,而是要選擇更貼近幼兒生活需要、體現(xiàn)幼兒學習特點、能發(fā)展幼兒能力的游戲活動。教師應把握好引入游戲的契機,對幼兒進行適當引導,注意設計具有整體性的游戲實踐活動,促進課程游戲化的順利推進。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如何開展適宜性實踐,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進行論述。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幼兒教師要用兒童的視角來理解兒童生活。在展開課程游戲化設計的時候,教師要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思考能給幼兒的活動提供哪些幫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科學地觀察幼兒,優(yōu)化觀察方法,從而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科學的解釋,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幼兒有效的支持,并反思自己的支持是否真的能對幼兒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在鼓勵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在旁邊觀察,看看幼兒都喜歡使用怎樣的材料進行建構。有的幼兒想象力十分豐富,除了使用積木展開搭建以外,還會適當?shù)丶尤胍桌?、紙板等其他物品,能更自由地使用各種材料展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但是有的幼兒思維就比較呆板,只是單純地使用積木,很少使用其他物品。對于這些幼兒,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支持和引導。對于不同特點的幼兒,教師采用的引導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對于善于觀察的幼兒,教師可鼓勵其觀察其他幼兒的搭建,看看是否有什么能夠學習借鑒的地方。對于善于交流的幼兒,教師則可使用語言對其進行引導:“是不是在為怎樣搭建屋頂犯愁呢?”“是啊,沒有那么大的積木,該怎么辦呢?”“你看看還有什么材料能使用的呢?”“紙板倒是夠大,可是它不是積木啊?!薄盀槭裁床辉囋嚹兀空f不定很好看啊。”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幼兒的目的是更好地展開教學反思,適當?shù)剡M行課程調整,推進課程游戲化,從而支持幼兒有效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除了觀察幼兒,改善自己的觀察和記錄方法以外,還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反思,進而提高課程游戲化的教學效率。
傳統(tǒng)幼兒教學往往以教師直接講授為主,這樣就讓幼兒成為了一個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久而久之會使幼兒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對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不利。教師在教學中應避免過多講授,而應讓幼兒展開自主探究和建構。這樣,就能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幼兒成為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者。
在午餐活動中,有幼兒提出問題:“我們吃的菜為什么都和圖畫書上畫的蔬菜長得不一樣呢?”教師回答:“因為在烹調食物的時候,還要進行各種加工?!边@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幼兒的參與興趣,使幼兒很想要知道怎樣烹煮食物。和直接灌輸相關知識相比,讓幼兒參與到操作活動中顯然會有更好的效果。教師鼓勵幼兒參與到“我的小廚房”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黃瓜、胡蘿卜等蔬菜,并讓幼兒思考在烹煮食物前要先做哪些準備工作。有幼兒提出要切割,也有幼兒提出要清洗。教師便鼓勵幼兒參與到模仿活動中,模仿教師的方法對食材進行加工。幼兒由于親自動手參與到活動中,所以對烹煮食物前的準備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幼兒的學習方式其實是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所以在指導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白什么是幼兒的經(jīng)驗,要怎樣把握住各種契機對幼兒進行指導才能促使幼兒逐步建構新經(jīng)驗。教師在幼兒活動中仔細觀察,并找對介入的時機,然后根據(jù)幼兒的實際需要給予支持,能更好地推進課程游戲化進程。
在推進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教學參考書只是能參考的材料,不能用來照本宣科。若只是講授課本中的內容,沒有和幼兒的實際生活相互結合,那么課程游戲化的效果也不會理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認為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幼兒園的教育價值要通過課程來實現(xiàn),而真正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其實是那些和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能激發(fā)幼兒興趣、滿足幼兒探究欲望的活動內容。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設計這樣的活動項目,促進幼兒的成長。
在了解了幼兒的生活后,教師發(fā)現(xiàn)不少幼兒都對家長的職業(yè)十分感興趣,很想知道家長在上班時都干些什么,便選擇了幼兒最感興趣的幾個職業(yè),包括醫(yī)生、警察、保安等,鼓勵幼兒參與到角色扮演的活動中。幼兒首先嘗試觀察自己身邊的醫(yī)生、警察和保安,了解他們的工作主要是什么,然后再嘗試展開模仿活動。有幼兒提出:“醫(yī)生就是在我們生病的時候給我們看病的人?!苯處熁卮穑骸澳敲瘁t(yī)生是怎樣給人看病的呢?”幼兒提出:“他們給人量體溫、聽心跳、看舌頭,然后就配藥給人吃。”教師便鼓勵幼兒分別扮演醫(yī)生和病人,然后將醫(yī)生看病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同時,教師還引導幼兒思考:“有的小朋友看見醫(yī)生就哭,不愿意看醫(yī)生,大家說這樣做對不對呢?”幼兒有所感悟:“不對,雖然醫(yī)生讓我們吃苦藥,給我們打針,但那是為了給我們看病?!?/p>
教師應了解幼兒對哪些生活中的事物更感興趣,圍繞這些事物精心設計游戲。這樣的設計才能更好地促使幼兒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滿足幼兒對游戲活動的需求。
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中,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幼兒,幼兒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的教學無法促使幼兒主動學習。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組織幼兒積極互動,通過幼幼互動和幼師互動讓幼兒就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展開深刻思考,從而發(fā)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一名幼兒十分害怕快遞,詢問原因后才知道該幼兒小時候喜歡哭鬧,其父母就騙她說不要哭鬧,否則快遞叔叔就會把你裝到箱子里帶走。教師了解了這個情況后,便組織幼兒參與到互動討論中,讓幼兒一起探究快遞究竟是做什么的:“大家有沒有看見快遞叔叔將小朋友帶走呢?”“沒有?!庇變簜兓卮鸬馈=處熥穯枺骸澳敲纯爝f叔叔是做什么的呢?”幼兒們紛紛答道:“快遞叔叔是送衣服的?!薄笆撬统缘臇|西的。”“你們都不對,快遞什么都送?!苯處熡謫枺骸澳敲此麨槭裁匆o大家送東西呢?”有幼兒回答:“那些東西都是爸爸媽媽在網(wǎng)上買的?!痹谶@樣的討論中,幼兒明白了快遞是做什么的,消除了恐懼心理,還參與到了“兒童快遞”的游戲活動中。
在幼兒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時教師可不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鼓勵幼兒參與到互動討論中,讓幼兒自主思考。這樣的活動能促使幼兒積極探索,滿足幼兒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
總之,在幼兒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適宜性非常重要。因此,幼兒課程游戲化的設計要符合幼兒這個特定人群的需要,要激發(fā)幼兒的參與心理,促使幼兒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提升游戲品質。具體來說,教師應通過觀察,給予幼兒有效支持;開展操作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建構;設計生活化游戲課程,滿足幼兒需求;促進有效互動,發(fā)展幼兒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