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岱華 (上海市延安中學 上海 200336)
酶的工作特點是高中生命科學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其涵蓋的教學內容實驗性強、思維要求高,適宜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
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學》教材在關于酶的教學內容中,安排了“4.1探究酶的高效性”和“4.2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選做)”兩個學生實驗。這兩個實驗為培養(yǎng)學生從實驗實踐中學習科學理論、在探究中提高實驗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然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改進和優(yōu)化。
為了在高中階段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讓學生由實驗現象的觀察者轉變?yōu)閷嶒灮顒拥脑O計者,在探究實驗中貫穿定量研究的思維方式。筆者嘗試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驗相結合,改用注射器作為實驗裝置,通過氣體產生速率定量地判斷酶的活性變化。重新設計教學過程: 以“生活現象—基礎實驗—理論學習—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回歸生活”為主線,從基礎實驗到探究實驗,為學生鋪設學習的階梯,在學習中注重與生活的聯系,體會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的重要作用。
3.1 探究性實驗內容與材料的拓展 將“實驗4.1探究酶的高效性”改變?yōu)椤皩嶒?: 探究酶的特性”,增加了多酶片溶液的試劑,補充了對酶專一性的探究,由實驗1引出酶的特性、概念關鍵詞和命名法則。同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酶片的縱切結構(圖1)和藥品說明書(圖2),引導學生關注藥物設計和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自然過渡到實驗2。
圖2 多酶片藥品說明書
實驗2建立在選做實驗“實驗4.2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基礎上,設計了“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從實驗效果和實驗材料的熟悉度考慮,仍采用含有過氧化氫酶的豬肝和過氧化氫反應,并對尚未學習過溶液配制方法的高一學生,在課前配置了pH分別為1、 4、 7、 10、 13的溶液,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設計并完成實驗,結合坐標系歸納實驗結果,經歷科學實驗探究的完整過程。
3.2 實驗裝置的改進與制作 教材中采用玻璃試管為反應裝置,通過豬肝勻漿和過氧化氫的反應,定性觀察氣泡產生量的多少。筆者通過反復嘗試,設計了能夠將反應結果定量化的自制實驗裝置(圖3): 利用延展性較強的藍丁膠將20 mL標準醫(yī)用注射器的注射口封閉,反向插入針頭,連接處用封口膜包扎固定,在水槽中驗證氣密性,形成一個密封的反應體系。在實驗中可以通過反向針頭,用另一注射器注入液體,將過氧化氫溶液等加入的溶液定量化。在反應時通過計時器記錄反應時間,從注射器刻度變化讀取氣泡產生量,計算得出氧氣產生的平均速度(mL/s)。
圖3 自制實驗裝置圖
本節(jié)課在教學時嘗試讓學生的學習形式發(fā)生改變,以小組為學習主體完成學習過程。在實驗1中減少了重復操作過程,為實驗2的展開奠定基礎?!皩嶒?: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更關注學生探究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在重新編制的實驗報告的引導下,以生命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為線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彼此交流、討論后修改實驗設計,完成個性化的實驗探究。
4.1 實驗1: 探究酶的特性 學生分小組,兩兩配合完成實驗。
4.1.1 實驗操作 一位學生按表1中的順序分別在1~5號注射器內加入2 mL 3% H2O2,而后再依次加入對應的試劑或材料,在推動注射器的同時,另一位學生同步用計時器記錄時間,合作完成對氧氣產生速度的測定。
表1 “實驗1: 探究酶的特性”實驗操作及記錄表
注: 3號注射器建議記錄時間為5~10 s,其余為20~30 s
圖4 “實驗1: 探究酶的特性”短時間內產生氧氣量比較(注射器內溶液詳見表1)
4.1.2 實驗結果 在實驗1中短時間內積累的氣體量可以直觀地顯示出不同反應的速率差異(圖4)。注射器1、 4、 5在30 s內的氧氣產生速度為0 mL/s;注射器2反應速度較慢,約為0.4 mL/s;注射器3在1s內就可以基本完成反應,氧氣產生速度最大,約為240 mL/s。但是,放置一段時間后還可以發(fā)現雖然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存在差異,但注射器2和注射器3反應體系中產生的氧氣總量相等。
4.1.3 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通過學習單提出4個討論題,引導學生注意實驗設計的原則和目的,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①請從實驗設計原則分析實驗組1(注射器1)的作用。②比較2號和3號注射器的反應速率,可得出怎樣的結論?③若要研究溫度對酶的活性的影響,應選取哪些試管?能得出什么結論?④5號注射器中加入了多種酶,它們能否分解H2O2,請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通過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對照原則,并建立酶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的概念。
4.2 實驗2: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以小組為學習主體展開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先提出假設,根據給予的條件,參照表1的模式列出實驗設計(表2)。
表2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實驗步驟和結果記錄
4.2.1 給予的實驗材料、試劑和儀器 3%過氧化氫溶液、新鮮豬肝勻漿液、溶液A(pH 1)、溶液B(pH 4)、溶液C(pH 7)、溶液D(pH 10)、溶液E(pH 13)、自制注射器若干等。
4.2.2 實驗步驟 完成設計后,學生點評分享彼此的實驗設計,在討論分析中發(fā)現彼此實驗設計的不足并加以修改,形成科學的實驗設計,而后完成自主設計的實驗。
4.2.3 結果分析 教師電腦上輸入全班的數據統計分析(表3),由于小組之間存在系統誤差,表現為標準差較大。
表3 “實驗2: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全班實驗結果匯總
要求學生將實驗測量的數據轉化為曲線,在實驗報告中繪制小組實驗報告的曲線(圖5),并根據曲線描述溶液pH對過氧化氫酶影響的特點,通過實驗建構概念: pH 7時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最強,低于此pH時,酶活性隨pH增大而增強,大于pH7,酶活性隨pH增大而下降。
圖5 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5.1 建立課堂與生活的聯系 酶隱藏在許許多多的生活現象背后,酶制品在生活中也被廣泛應用。在課堂引入部分以運動會受傷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關注到“傷口”中的酶,建立對生物催化劑的感性認知,明確學習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生活化的實驗材料“豬肝勻漿”和“多酶片”,結合藥物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多酶片的成分與消化道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分析其背后蘊含的科學原理,體會科學知識的活學活用。作業(yè)則要求學生獨立進行科學探究,選擇一種加酶洗衣粉完成“探究洗衣粉中某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探究,學生課后自主選擇實驗材料,建立生命科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系,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通過這些取自“生活”的素材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生物學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讓學生能夠透過生活中的現象,通過生命科學實驗研究認識科學本質。
5.2 分析實驗方案學習實驗設計 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基礎是切實掌握實驗設計的原則,而對實驗設計原則的學習可以充分借助教材中經典成熟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分析實驗方案的基礎上體會實驗設計原則的應用。
本次探究性實驗教學以“實驗1: 探究酶的特性”為基礎,結合自制實驗報告中的分析和討論部分,讓學生復習鞏固實驗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例如,討論1號注射器在實驗中的作用,學生大部分可以答出蒸餾水作為空白對照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加入相同體積的溶液也起到了控制變量的目的。
由于教學的時間限制,每組學生并不能依據平行重復原則完成3次以上的實驗重復,此時可以從全班的分組來實現平行重復的原則。但由于操作者的不同會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可能導致結果差異較大,因此在科學實驗探究中應盡量保證操作人員和過程的一致性。
5.3 在錯誤中鍛煉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性課題的前提是模仿,讓學生能夠模仿經典實驗展開探究實驗,而后再漸漸轉化為獨立設計研究課題。
探究性實驗“實驗2: 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是對前一個實驗的拓展和挖掘,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做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在實驗設計部分學生往往會對添加試劑的順序存在爭議,大部分學生會照搬實驗1的試劑添加順序,設計依次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豬肝勻漿和不同pH溶液的錯誤方案。但在討論中也有部分學生會發(fā)現應該先改變酶的活性,設計出先將豬肝勻漿和不同pH溶液混合,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設計意圖,并預測實驗結果,在交流中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共同得出正確的實驗設計。
從認識錯誤到改正錯誤,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彼此學習,完善實驗設計,基于相同的實驗材料和設計原理完成個性化的實驗探究,在提高學生的生命科學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同時,鍛煉科學思維,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