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慶中學 貴州 務川 564300)
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和其他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做到積極思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該教學模式中應引導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將小組學習模式充分融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除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形成合作的意識外,還有其他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增強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在進行小組學習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經驗與教訓,做到取長補短思維碰撞,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與探討,同時進行思考方式傳遞,進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并增強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第二,在培養(yǎng)學生之間合作意識的同時,增加小組成員之間的良性競爭意識,在現代化的社會發(fā)展中,人才層出不窮,因此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精湛的專業(yè)技術與素養(yǎng)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以分組的形式使學生在相會幫助的同時互相促進,即是同盟又是競爭關系,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收獲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外,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
2.1 掌握合理時機,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管理。并不是所有所有內容的教學模式中都需要融入小組合作方式。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合理的組建教學小組,把握小組學習的時機。當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難免會遇到疑難雜題,對此教師可先分配任務給學生使其明白自己尚未理解的知識點是什么,進行自主探索,在查找相關資料后進行小組討論并掌握學習重點。通過討論后,教師在對難點重點進行解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但教師要注意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索知識時難免會出現方法使用錯誤、思考方式出現偏差等問題,教師要注意觀察小組討論的動態(tài)與過程,對于學生脫離教學方向的錯誤應當及時進行糾正與引導,使得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與探究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不偏離課堂討論的主題,符合教學的要求。同時教師要注意控制課堂小組討論的聲音,不能干擾其他小組或教室的學習,當出現部分小組討論聲音過大時,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避免其干擾其他學生的討論。若整個班級的聲音都較高時,教師注意及時喊停,組織學生小聲討論課堂問題。
2.2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忽視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并且做到在討論前進行相關合作技能的傳授,如表達方式、傾聽方法等,這就導致小組討論過程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的參與到討論中去,難以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當教師分配一些任務時,部分學生沒有思路,不知道應該查閱什么資料,不知道從何知識點出發(fā)進行研究,更有甚者不能接受與理解其他學生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就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價值。因此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時,就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科學的組建小組,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并有所提升,并且當出現不贊同其他人觀點情況時,要注意自己反駁他人或提出意見的表達方式。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掌握的情況較好可迅速的找出解題思路與答案,此時要注意不要第一時間就告知大家,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其他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時候,要注意認真的傾聽,不論正誤都不要立即反駁,待學生完全發(fā)表完自己的觀點后,在進行探討,這要使得小組每位成員都感受到被尊重,并且有效的避免出現小組成員之間中的矛盾。在小組下學習中,,每位學生都有要明確的責任,掌握自己的任務,并認真完成,以此提升何合作學習的能力與效果,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開展。
2.3 創(chuàng)造小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課堂上是引導者、教育者、活動的組織管理者。因此若要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除了需要組建小組學習模式進行合作學習之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境。對此,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小組學習合作模式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將小組學習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備案、知識講解、課后作業(yè)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自主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問題的新穎性、目的性、合作性與實用性,并將問題進行布置,促進小組以問題為主題進行的合作探討,使其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的新解讀,并進行知識的內化與強化,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彰顯小組學習的實效性。
為了大力推廣與實現新課改的要求,我國教學模式中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效果尤為顯著。在此方法下,學生提升了合作能力,樹立了正確的競爭意識,提升了學習的質量。尤其在初中數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還有諸多有效的教學新方式,均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融合與使用。不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進而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符合現代化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