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教育局 青海 海東 810500)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下面我就談談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要發(fā)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八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guī)范化、系統化,并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比如教學《三角形》這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尋找三角形形狀并且總結其特點。在課堂老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去拼接三角形,利用孩子愛玩、好表現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積極思考、大膽表現的機會,從實踐中獲取學習經驗,課上再由教師講解、總結規(guī)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交往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獲得教學反饋,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四個特點:
2.1 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如在四年級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這節(jié)課中我們可以借助不同樣式的情境,問學生:“看到這些,你想到了什么?”這些看似比較隨意的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一個問題利于教師及時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情況,教師可以較好的了解到學生的認知情況有更好地了解,并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使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得到提高。
2.2 問題要有層次,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比如在七年級《有理數》這一章課程中,教師對問題設計應有層次,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1)什么是正數?什么是負數?(2)正數與負數以什么為界劃分?(3)我們用什么來表示正數與負數?(4)我們學習過多少種數了?(5)正負數與有理數是什么關系?等等問題循序漸進,有坡度。隨著“漸進的問題階梯”,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的發(fā)展,通過動腦思考,動手,在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操作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2.3 問題應處在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教學中,問題對于不同年級的孩子來說難度不同,少數學生可能會有認識,但又不善于表達。這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問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總之,恰當的問題,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以初中生來說,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甚至一次考試的失利都會讓他們的學習熱情一落千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基礎好的學生有奮斗目標,基礎差的學生也能看到希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感興趣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一堂課中,老師可以借助課件形成過程,出示,讓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走進每一堂課的世界里,對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想了解知識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在練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于游戲中,使學生在玩的過程鞏固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學情境的文本資源。這節(jié)課教材特別注意選取了生動有趣、密切聯系情景作為教學主題圖。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學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由觀察,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角度去發(fā)現。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有效的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宗旨,教師要具有一切為學生發(fā)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把課堂變?yōu)槌錆M生命活力的學習樂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怎樣用,并用好自學——議論——引導,才會更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