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妤
(廣東省臺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廣東 臺山 529200)
在特殊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關注特殊兒童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立足于這一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這一目的,在促進特殊兒童學習進步的同時,也提升其生活技能及生存能力。以語文教學為例,在特殊教育語文課堂上融合“生活語文”這一理念,是勢在必行的教學舉措。
在《殘疾人保障法》的指導下,特殊教育學校要意識到每位特殊的學生都有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也有權享受社會物質文化成果。而且不僅是國家與社會有責任對殘疾人采用康復措施,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特殊學校的教師更要承擔起這一責任。在新時期,世界推行的是全納教育,我國的特殊教育應該注意和國際接軌。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重視提升特殊兒童生活能力這一要求,讓特殊兒童能夠懂得自己照顧自己,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與生存能力[1]。而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語文教育要回歸生活,這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重要發(fā)展趨勢。在這個基礎上,要求語文教師能夠關注生命,圍繞著和諧發(fā)展這一主題,并且立足于生存這一條件,對特殊兒童給予足夠的尊重,并從特殊兒童的生活需要入手,貫徹“生活語文”理念,提升其生活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都具有相應的特殊性,他們在身體或心理方面或多或少有些缺陷,平時往往也是受保護的存在,使其生活能力比較薄弱,而且教育難度也很大。在較長一段時間以來,語文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教師要承擔起自己的教學職責,立足于促進特殊兒童的發(fā)展,并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質量,則必須要推進生活語文的開展。
2.1 幫助兒童掌握生活技能。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貫徹“生活語文”理念,提升特殊兒童的生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幫助特殊兒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讓特殊兒童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提高其生存能力[2]。比如教師要讓特殊兒童懂得洗潔精、洗衣服和潔廁液是生活中的好幫手,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增加實踐操作的環(huán)節(jié),讓特殊兒童能夠在直觀又形象的畫面下,刺激自身的感官,也使其更好地記憶相應的生活技能。比如在洗潔精這方面,教師可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洗餐具的過程,要讓特殊兒童懂得洗潔精可以清洗油漬,平時可以用它來刷洗有油漬的東西。教師還可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蔬菜瓜果殘留農藥的清洗過程,在清洗結束后,還要讓特殊兒童看到自己用清水沖掉洗潔精。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幫助特殊兒童掌握好基本的生活技能,為提高其生活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礎。
2.2 引導兒童學會快樂生活。語文教師要提升特殊兒童的生活能力,還應該讓他們懂得快樂生活。在這個方面,要求語文教師能夠充分調動特殊兒童的各項感官,使其在感官刺激下深刻記憶其中的生活要素。比如在《看電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營造看電影的氛圍。在這個方面,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以刺激特殊兒童的視覺和聽覺。同時,教師可準備一份爆米花,讓特殊兒童聞一聞或者摸一摸,刺激他們的嗅覺和觸覺。在刺激他們感官的同時,也要協調好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懂得看電影是一個快樂的生活體驗,引導他們學會體驗生活。
2.3 引導兒童學會健康生活。在生活語文理念下,教師要提升特殊兒童的生活能力,還要引導他們學會健康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比如在《公園的早晨》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滲透行為習慣教育,讓特殊兒童懂得晨練、讀書都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特殊兒童在課堂上討論:“文中提及了打羽毛球,你們會打羽毛球嗎,打羽毛球有什么好處?”在這樣的問題探究下,特殊兒童能夠體會到打羽毛球是一個健康的運動,每天早晨打羽毛球更是一個健康的行為習慣,可以鍛煉體魄,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在這樣的引導下,特殊兒童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教師要注重引導特殊兒童將這一意識外化成行為,使其真正做到健康運動,學會健康生活,以達到提升特殊兒童生活能力的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當前特殊教育兒童生活能力的提升備受社會關注,特殊教育工作者更要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在生活語文理念下,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推進語文生活化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