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燕丹
外國文學課程難度大,且學生文學積淀淺,民辦高校因為其教學定位偏向于實用,對人文類學科的重視程度欠缺,即使在文學院外國文學課程也面臨課時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狀況,為此筆者一直進行努力和嘗試,改革創(chuàng)新。
MOOC實際上是一種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我國高校運用MOOC也推行的風風火火。混合式教學實際上就是將原有的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有關的教學模式進行融合的教學模式。[1]
在2018年秋季學期筆者保留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特色,運用藍墨云班課,引入中國大學MOOC網課優(yōu)質資源共享課——北京師范大學劉洪濤教授的《西方文學經典鑒賞》嘗試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探索。選取對象是2016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兩個教學班?,F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和思考:
在線資源課程選精西方文學中10部經典作品,進行深入講解,并交給學生一些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線上講授由主講教師擔任,每次圍繞一部作品,集中講授一個專題,分解為多個知識點,以三至六段視頻呈現。
在教學實踐中網絡資源主要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為起到實際的作用,共采取了督促大家去看、宿舍集體觀看拍照證明、課前提問、把資源下載下來傳到藍墨云班課上涉及經驗值獎勵等多種手段。在期末結課的教學效果調查中,關于以上方式的有效性學生投票的結果如下:①自己上網學習占20%;②教師上傳到班課中設置經驗值、監(jiān)督大家學習占73%;③自己學習,老師課前檢測占33%;④以宿舍為單位集中學習,拍照留念占25%。
關于以上幾種方式可以混合使用,各有優(yōu)劣。在學生自覺性差的時候可以使用②加課前檢測的方式,學生自覺性較好的時候可以使用③,實際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表現靈活調節(jié)。
期末關于引進的網上在線課程在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調查中,其結果如下:認為作用很大的同學占37%;作用很小的人占4%;41%的同學覺得還可以;也有18%的同學坦言沒好好利用。
針對此情況,我做了“如果引入一門網上的在線課程,如外國文學,你想要一門什么樣的課程”的調查,其結果如下:63%的同學認為需要跟課本結合緊密,基本可以用來預習的完整版的在線課程;25%的同學認為需要有重點部分的解析即可;69%的同學需要有新穎觀點、切合現實、擴展視野的在線課程;也有20%的同學認為與課本的關聯度不需要太大,能起到補充作用的即可。
針對以上數據和情況,筆者認為:在線課程資源的選擇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的課程設計,最起碼這個課程需要有新穎的觀點、切合現實,起到補充作用。最重要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其方式可以多元化,視教學效果而定。
筆者從2013年學院開始開設外國文學課程以來,開創(chuàng)戲劇演出教學活動。此環(huán)節(jié)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了登臺演出的能力和膽量,又讓學生最大程度上熟悉了作品,已經成為外國文學教學的特色之一。如今課堂活動已經搬上報告廳的舞臺,成為文學與傳媒學院首屆“你好,經典”戲劇節(jié)的靈感源頭。
本次戲劇表演活動在學院新建的智慧教室進行,開啟了錄播功能,留下珍貴的影響資料。結合藍墨云班課中的課堂表現功能,根據每個小組的表現給予五至十個經驗值的獎勵,每個小組出一個人組成評審團打分,公平公正地給其他組打分,成績透明,選出積累經驗值為期末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在期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滿意度調查中,80%的同學對此活動表達了喜歡和滿意。
開學之初開出必讀書目,分成若干小組督促學生讀書,等課程上到該作品的時候,本小組的同學要上臺講述作品的內容,可口述或使用多媒體,可錄制小段視頻或表演作品片段。
實際操作中,結合藍墨云班課的課堂表現功能,給予上臺講課的同學10個經驗值的獎勵,配合完成或幕后努力的同學8個經驗值的獎勵。實踐效果良好,講述《威尼斯商人》時,同小組的同學對于同一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出現重大分歧,引發(fā)了一個關于“夏洛克究竟值不值得同情”的課堂大討論,教學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隨后又在班課中推出頭腦風暴“文學文本與被改編的電影該先看哪個,解讀文學作品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等話題。通過討論,《威尼斯商人》劇情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深化了教學效果,加強了師生交流,提高了鑒賞文學作品的技能。
教學實踐中多次出現討論,就“漢姆雷特延宕的原因”“于連有沒有別的路可以實現自己爬上上流社會的目標及其帶給我們的啟示”“于連與拉斯迪涅的形象的比較”展開討論,講述《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時引發(fā)關于風塵女子特殊身份的思考和討論,學生講解作品環(huán)節(jié)與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結合,激發(fā)出特殊的教學效果,以至于學生在課后還余興未了,討論不已。
原計劃學期中會進行一次外國文學常識競賽,事先老師編制好能覆蓋所學內容的試題,讓學生回答或搶答,積累分值,獎勵平時成績。
實際操作中,因為藍墨云功能中的搶答、舉手、選人、測試等功能,回答正確的同學每次可獲得1個經驗值。筆者取消正式的知識競賽活動,而是利用藍墨云班課使其貫穿于整個學期教學過程中。首先,根據教學進度,在學習完網上資源后,課前檢測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在藍墨云班課上搶答,也可以教師使用搖一搖隨機選人;其次在學習完一章節(jié)后,運用口頭檢測的方法去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樣使用藍墨云的選人、搶答、舉手環(huán)節(jié),抽查學習效果。
筆者萌發(fā)組建外國文學試題庫的想法,藍墨云班課中發(fā)出“關于同學自己動手出題組建外國文學試題庫”的調查問卷,92%的同學同意組建,然后在班課中按學習小組來分章節(jié)完成,主要出單選題和多選題。教師根據學習小組的出題質量來采納試題,并給予經驗值獎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期末復習時逐章推出測試題,幫助學生梳理內容,降低難度。期末調查,92%的同學都同意使用自己組建的題庫和重點提點的復習方式,期末考試成績斐然,師生歡欣。
筆者建立了外國文學興趣小組,進行課余時間的交流,也會在共建的群里不定時發(fā)布一些跟外國文學相關的視頻,推薦相關的書籍,甚至交流考研經驗。據期末不完全統(tǒng)計,本學期共上傳影視作品13部,文化視頻資料5個,電子書6部,教學短視頻6個,課件若干等等。
此環(huán)節(jié)沒有使用藍墨云班課,屬于響應學生需要而設的。期末調查中這個環(huán)節(jié)有67%的學生對此環(huán)節(jié)滿意,并要求保留、繼承下來。
筆者對參與混合式教學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以2班為例,得到下列數據:
關于藍墨云班課的態(tài)度和使用程度:1班共有59人提交,支持僅用來簽到的占14%,8人;拒絕使用的占3%,2人;非常喜歡,各種功能都想嘗試的,5%,3人;根據課程情況使用,可以推出一些與課程重點內容、有爭議內容深化內容、拓展課堂的,占78%,46人。
對我們共同經歷的外國文學學習歷程,超級滿意的人,71%,42人,滿意的,占25%,15人;還可以更好地,占3%,2人,不滿意,瑕疵甚多的,占0%。
從以上數據得出如下信息:計劃的所有的同學都對使用藍墨云和網上在線課程組成的混合式教學感到滿意,個別同學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追求完美。對藍墨云軟件的使用,近80%的參與者同意歡迎使用,僅有個別人拒絕,說明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去參與和補充課堂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深受90后大學生歡迎。在藍墨云的眾多功能中基本上都受到歡迎,其功能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掘和使用。
綜合本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有如下思考:
1.高校教師應該追求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但不可跟風。混合式教學方式下教學師生付出的精力和時間都大大超出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故在當下的教學環(huán)境中,混合式教學不能全面,各學科和課程同時展開,教師和學生難以承受如此繁重的體力和腦力消耗。開發(fā)混合式學習方案的關鍵因素是確定在恰當的時候,使用適當的混合方式為適當的學生實行教學。[2]
2.混合式教學中藍墨云班課的使用可以把學生的學習過程量化為經驗值進行記錄,用于期末時平時成績的依據,更加客觀和公正。藍墨云班課中的調查問卷功能不記名投票的方式出結果,讓教師能實時把握學生的想法;答疑解惑功能能擴展課堂,把課堂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課外進行,起到補充課堂教學的目的;小組活動能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加他們的交流。
3.根據學生的反饋,筆者認為有如下值得注意的部分:教師在學期初要對整個教學活動做細化的表述,開展活動的名稱、活動的經驗值獎勵,期末考試的依據等都要在第一節(jié)課上跟學生講明,使其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是可以量化展現的;選擇網絡資源要慎重,跟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能起到補充的作用;發(fā)布藍墨云班課的活動時要及時通知學生,明確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以免造成學生漏掉活動,引發(fā)后續(xù)的麻煩。
4.涉及課程考核問題,盡管以藍墨云班課中記錄的學生經驗值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但實際上在國內高校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中一般還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高校的政策自行設定每個考核的比例。[3]這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