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珠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00)
問題導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為主線的學習方法,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都得到發(fā)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筆者也積極展開問題導學法,用問題構筑課堂,并鼓勵學生主動展開探究。學生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探究地理問題,并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翻轉課堂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的手中轉移到了學生的手中。筆者在展開問題導學的過程中,也嘗試運用了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先觀看和學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多媒體課件,并嘗試自主提出問題,并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總結問題,把握住核心問題進行探究。這樣能更好地提煉學生的思維節(jié)點,讓學生學會如何自主提出問題。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課的教學內容有很多,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翻轉課堂的方法進行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在多媒體課件中,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直觀的圖片,展現出太陽的輻射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隨后又用圖表和動畫的形式展示相關的基礎知識,包括太陽輻射如何促使地球上的物質進行循環(huán),太陽的結構是什么,黑子、耀斑等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等。在學生自主學習后,筆者還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嘗試提煉思維節(jié)點。例如,有學生提出:“既然太陽的磁暴、電離層等會對地球的信號傳播和磁針等造成影響,那么我們能否通過屏蔽太陽光的方式減少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呢?”還有學生提出:“如果我們能直接利用太陽能,那么就能節(jié)省很多煤和石油,這樣是不是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呢?”筆者總結了學生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圍繞其中的主要問題展開探究。
為了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筆者在設計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常常給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懸疑性的問題,這樣不僅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多種不同的方向發(fā)展,讓學生的思路更加寬廣,也能促使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提出更高質量的問題,讓翻轉課堂的學習更為有效[1]。
不少教師在展開問題導學的過程中,只注意到了問題的數量,卻忽略了問題的質量。事實上,大量瑣碎的問題反而會影響學生的思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沒有太大的幫助。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先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而后采用聚合的方式,讓學生總結問題,并圍繞最重要的問題展開討論。尤其是當學生的思維產生分歧時,筆者常常把握住這些問題,鼓勵學生展開重點探究[2]。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內力、外力作用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同時讓學生了解各種巖石的形成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在教學中筆者嘗試聚合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學生的分歧。例如,有學生提出:“我聽說紅海在不斷拓展,而地中海卻在不斷縮小,這是不是因為地殼運動呢?如果是的話,又是因為哪一種運動引起呢?”有學生提出:“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子有不同的升降變化,這是因為海岸變動的原因嗎?這種現象為何會出現呢?”還有學生提出:“地殼運動有不同的方向,那么如果兩個不同方向的運動同時作用在一個地方,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有學生認為影響會相互抵消掉,也有學生認為會相互疊加,筆者便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分歧點展開討論,嘗試重點探究,自主解決問題。
此外,筆者還常常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時,運用充分聚合的原則,讓學生圍繞思維的矛盾點展開探究,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解決核心問題,還能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學科整合指的是在本學科本位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的學科展開教學,起到優(yōu)勢互補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法既能讓學生博采眾長,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章《區(qū)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fā)利用》第二節(jié)“流域的綜合開發(fā)──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一課時,筆者就嘗試展開學科整合,促使學生將歷史、生物等方面的知識和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了解美國國會通過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的歷史背景,并思考美國國會制定了哪些策略來改變田納西河流域的情況。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生物學科,說說田納西河流域有哪些植物和生物,其中是否有瀕危生物,并探究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fā)和改造對這些生物的生長是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樣的學習很巧妙地將地理和歷史、生物等其他學科結合在了一起,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了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并了解了流域不同部位的環(huán)保側重點。
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懂得地理學的相關知識點,更要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這樣就促使學生融會貫通,更好地解決問題。學生就能避免死記硬背等學習問題,轉而整合多種學科,展開活學活用的學習。
地理不僅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也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學科。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圍繞生活中的熱點新聞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展開分析。這樣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學會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3]。
在教學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第一節(jié)《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課時,筆者嘗試將課文和生活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鼓勵學生深刻思考。結合中國2015年中共全會公報二胎政策,筆者提出問題:“有哪位同學的爸媽考慮過生二胎呢?我國曾經提出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現在國家又提出了二胎政策,這樣和計劃生育矛盾嗎?”這個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學生可以在分析此問題的過程中深刻思考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什么。
圍繞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轉化為有趣的生活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抓住重點,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學習效果也會得到提升。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學法能更好地呈現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探究,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圍繞問題展開合作探究。這樣的教學將問題作為核心,將探究作為課題教學的主線,將引導作為橋梁,能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學到地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