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花螺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羅山街道軍民小學,福建泉州 362200)
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教材引入了繪本故事,它的直觀性、生動性等特征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但是,由于篇幅等條件限制,《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繪本不如專業(yè)繪本書籍的畫面精美,圖畫內(nèi)容也不夠豐富[1]。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就圖教圖,學生便只能通過靜態(tài)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但是,繪本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看和聽的階段,我們還要在看、聽之外引導(dǎo)學生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想方設(shè)法讓繪本中的圖畫“活”起來,讓課堂教學 “活起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效。因此,筆者就平時教學過程中如何讓繪本故事“活”起來進行了一些探究。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豐富的繪本故事,但是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文本解讀能力較弱,因此,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觀察繪本圖片,厘清基本故事情節(jié),并通過故事對學生展開教育。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小馬虎》一課時,教材中有三幅靜止的圖畫,筆者引導(dǎo)學生觀察圖畫后,以故事的形式對圖畫進行講解。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圖一的小朋友扣子扣歪了;圖二的小朋友把鏟子弄丟了;圖三的小朋友又漏做了一道題。筆者含笑聽著,隨即表揚了學生:“你們觀察得非常仔細,說得很完整,一個個都是小小故事家?!?/p>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教材中靜止的圖畫“活”起來,再引導(dǎo)學生在具體的情境進行體驗。于是,筆者接著提問:“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犯下了馬虎的錯誤呢?”問題一拋出,學生立刻聯(lián)系生活,有的說可能起晚了,想快些穿衣服,沒想到越忙越亂;有的說可能家長在催促小朋友趕緊回家,落下了鏟子;有的說可能圖中的小朋友急著去看一本有趣的課外書,做完試卷就忘了檢查……
在筆者的引導(dǎo)下,一幅幅靜止的圖畫在學生口中“活”了。他們饒有趣味地“走進”繪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對話、一起思考,他們說出了自己對圖畫的觀察和感受以及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與感受。這樣,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展開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力莫過于對所學知識有內(nèi)在興趣,而最能激發(fā)內(nèi)在興趣的莫過于游戲。[2]”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運用游戲法實施教學既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輕松愉快的感覺,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寓教于樂,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例如,《有人幫,不一樣》教材中只有兩幅圖畫——兩個小朋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添畫,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合作的內(nèi)涵。但筆者明白,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絕不可能只通過教材中的兩幅圖畫加上教師的講解就能讓他們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所以,筆者打算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
在游戲前,筆者告訴學生游戲規(guī)則:一人蒙上眼睛從起點走到終點(途中有沙包、礦泉水等“障礙物”)順利通過者獲勝。開始游戲時,第一組學生磕磕碰碰,最終沒有人能順利完成任務(wù)。其余的學生早已笑成一團。此時,筆者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順利完成任務(wù)嗎?學生建議,應(yīng)該有人用話語提醒,或牽著他們的手,幫助他們避開障礙物。此時,筆者知道自己的目的快達到了。筆者笑著讓學生各自找一名同伴,互相幫助,再次進行游戲。
游戲繼續(xù)進行——兩人合作,一名學生不能動,另一名學生蒙上眼睛,不能動的學生來指路,蒙上眼睛的學生往前走。在第二次游戲中,蒙上眼睛的學生大多能在同伴的幫助下順利走到終點,獲得勝利。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讓他們感悟到:生活中,與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可以成為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習慣。
教材中的圖畫是靜止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突破單純的閱讀方式,開展繪本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繪本表演是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參考繪本圖畫,借助表演的方式,對故事中的角色或情節(jié)進行加工改變、再現(xiàn)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學《我們有精神》一課時,教學過程中筆者先組織學生閱讀繪本,再觀看上學期學校參加“隊儀式比賽獲獎”的錄像:在莊嚴的隊歌中,嚴肅認真的旗手和精神飽滿的護旗手如何出旗;中隊長如何發(fā)號施令;小隊長如何整隊;隊員們?nèi)绾尉炊Y……通過看錄像,筆者組織學生模仿表演。表演過程中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會在正式、莊嚴的場合里“有精神”的樣子,以達到預(yù)期的教學效果。
再如,在第二課時,筆者組織學生對比模仿表演走路的姿勢。如走路時垂頭喪氣、弓腰、駝背和昂首、挺胸、正步走表演。觀看表演后,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你喜歡哪種走路的樣子?為什么?借表演,引思考。學生都喜歡昂首挺胸、有精神的走路姿勢,并說出理由,也都能理解“精神”就是有“精”“氣”“神”,“有精神”還對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dǎo)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以獲取知識的方法。道德與法治繪本式教學過程中,運用討論法實施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例如,在教學《家人的愛》一課時,筆者借助繪本《肩頭上的愛》,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奶奶不幫“我”背書包是不是不愛“我”?討論交流過程中,有的學生說“不幫”就是“不愛”,有的學生說就是“愛”我們,才讓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討論后,筆者引導(dǎo)學生總結(jié)討論的結(jié)果:長輩對我們的關(guān)心疼愛是“愛”,嚴格要求也是 “愛”,都是“愛”的深沉表現(xiàn)。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看到繪本中的畫面、文字在筆者的再加工下,已經(jīng)由“靜態(tài)”圖畫變得“動起來”,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這怎能不讓筆者欣喜激動呢?筆者深深地感到,繪本就像一顆幸福的種子,不僅悄然落進筆者的心中,也悄悄地落進了《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并悄悄地、漸漸地在學生的心里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