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重慶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重慶 400051)
體育俱樂部是一種設有活動場地、器材以及技術指導人員的體育服務實體。為一些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供物質方面和技術方面的服務。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在體育教改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它一改傳統(tǒng)體育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形式單調呆板的弊端,強調“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倡“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為出發(fā)點,針對學生個體自身素質分層次、分階段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例如:開設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足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等體育項目,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內容。在教學內容上劃分為“無基礎、初級、中級、高級”等不同班級,對細化的層次班有針對性的強化教學,使體育教學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
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目前高校體育改革的熱點,它是從最初的體育選課開始逐步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改革經驗,但是在體育俱樂部管理體系和教學模式運作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1]。
2.1 師資力量難以滿足體育俱樂部教學發(fā)展要求?,F(xiàn)有的體育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專業(yè)知識薄弱、知識結構不合理等現(xiàn)象,高端體育人才匱乏,難以滿足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需求,更難以達到高校體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2.2 體育教學項目設置集中,師資及場館資源不匹配。開設體育項目多以乒乓球、籃球、健美操等項目為主,參加學生人數眾多,導致相應教師資源緊張,而冷門項目卻無人問津,場館閑置,從而造成資源浪費。
3.1 增加經費投入,完善體育俱樂部硬件設施。目前隨著全面健身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了體育鍛煉活動中,這不僅能發(fā)揮自身的運動天賦,而且還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滿足和尊重。因此體育俱樂部教學對體育場館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這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引進專業(yè)體育器材和修建教學場館,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與此同時,還應做好體育器材的日常維護和保養(yǎng)工作,定期檢修防止器材損壞或者老化等故障發(fā)生,為體育俱樂部教學工作提供安全穩(wěn)定的教學環(huán)境[2]。
3.2 注重體育俱樂部課內教學內容延伸,完善體育教育管理體系。目前,體育教學管理只是針對課內教學,尚未形成各管理部門聯(lián)動體系。學生根據課內所學自發(fā)組建社團,教學管理部門組織聯(lián)絡校內、校外機構相互合作開展一些體育競賽項目,比賽實行獎勵制度。課內教學為主、課外競賽為輔,課內外統(tǒng)一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連續(xù)與延伸,不僅強化了課堂教學內容還為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增添活力。同時獎勵機制的建立也會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挖掘教師潛能,使人力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3.3 師資及場館實現(xiàn)資源共享、合理利用,避免閑置浪費。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部門應多提供機會讓教師走出去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拓視野、了解最新體育動態(tài),高校之間也應加強聯(lián)系,教學上互通有無緊密合作,在師資及場館不足的情況下,實行資源共享,這樣既解決了經費不足的問題,又能避免場館的閑置浪費。在與校外合作的同時,校內也應爭取相關教育部門的支持和配合,獲得更多的體育教學時間,增加體育器材的利用率[3]。
3.4 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培養(yǎng)高水平人才。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師隊伍提出個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且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這就必須要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要熟練掌握自身教學需要的體育知識、技巧等,還要以科學精神去了解其他??浦R。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guī)劃體育運動項目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進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引進先進的體育人才,為體育教師隊伍不斷補充新生力量,提高教師隊伍的水平,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還可以聘請國家優(yōu)秀運動員進行培訓,對相關的體育項目進行難點點撥等,既開拓了師生視野又振奮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使原有的體育教學資源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一些與體育教學資源不匹配的現(xiàn)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工作者不斷的研究,摸索出一條合理利用體育俱樂部資源的途徑,更好的完成大學體育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