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香芳
【摘 要】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都按預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無人”導致課堂失去生命活力。我對課堂中教學資源生成的有效利用進行研究,研究如何增強教師的生成意識和資源意識,提高教師對課堂的調(diào)控能力,使每位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抉擇者,更有效地引導、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讓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預設走向生成,從而成就有效課堂。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成資源;有效
精彩的課堂具有無限的生成性。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利用預設性生成資源,還要學會捕捉和利用非預設性生成資源。借助學生的已有認知經(jīng)驗和思維能力,對生成資源進行深層挖掘,機智處理,靈活調(diào)整教學預案,讓教學由封閉走向生成,從而演繹出更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
一、精彩型資源——精心預設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追問一個問題、出示一道習題,看似“信手捏案”,卻是精心預設的結果。在備“數(shù)松果”時,我無意間聽到有學生在背“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雖然孩子還未真正接觸到乘法,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見多識廣,很多都已經(jīng)把乘法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們真的弄懂了其中的意思了嗎?也許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陷入了沉思。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剛一板書,有幾個學生就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輕聲地說著:“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面對此景,我略微一笑,并在課件上出示這樣幾道算式:5+5+5=( ),5+5+5+5=( ),5+5+5+5+5=( ),5+5+5+5+5+5=( ),5+5+5+5+5+5+5= ?( ),說:“老師和大家先來一次口算比賽,看誰算得又快又對!”可想而知,肯定是我贏的。學生們都有點不甘心,于是我就賣起了關子,說:“老師之所以算得那么快,因為我是有訣竅的。”稍作停頓,我又說:“其實你們也有這個訣竅的,只是大家還不會好好運用它而已!”學生聽了很是驚訝。我接著說:“這個訣竅就是乘法口訣,有的同學會背了,而且已背得很熟,但是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會為你所用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它,學習它。然后再進行比賽,好不好?”
有了這樣的預設生成,我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展開探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課堂上學生們學得也格外認真。
二、質(zhì)疑型資源——拋磚引玉
質(zhì)疑型資源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同一內(nèi)容時,常常會因為認知經(jīng)驗、生活背景、學習基礎等差異而提出不同的見解,這種充滿質(zhì)疑的資源往往容易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沖動。教師應該以此為突破口,采用“拋磚引玉”之計,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帶著質(zhì)疑主動探究、討論,從而形成正確的認知。
例如,聽俞正強老師教學“小數(shù)的意義”時,俞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0.3,要求學生不說此數(shù),但要表達出此數(shù)。學生們說出了很多說法,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十分位上是3的小數(shù)。俞老師問道:“同學們,我們第一波下來,有了幾種不同的說法?最讓你想不到的是哪種說法?”一個小男孩舉手說道:“十分位上是3的小數(shù),這句不太對?”師追問:“那你覺得這句話完整的話,應該怎么說?”生1:“十分位上是3,個位上是0?!鄙?:“十分位上是3,其它位上是0?!鄙?:“上面的這句是錯的,因為0.3和0.30意義不一樣?0.3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0.30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30份。所以正確的是:十分位上是3,個位上是0的一位小數(shù)?!痹谧犝n的老師的不得不佩服這些學生,可以把小數(shù)的意義理解的這么到位。
三、意外型資源——提升課堂
精心的預設可以引領學生的生成,靈動的生成可以超越預設,兩者之間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課堂教學中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學生隱藏的思維需要教師去挖掘,這就要求教師憑借高超的教學機智和高度的教學敏感,用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并進行價值判斷,抓住其內(nèi)在實質(zhì)進行生成利用,讓課堂變得有趣,有味,使“課堂為生成而為,教師為生成而教,學生為生成而學”,實現(xiàn)師生價值的不斷提升。
四、對比型資源——引導反思
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出現(xiàn)超出預設外的生成,使得學情變得生動、靈活,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這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情入手,捕捉能夠引發(fā)思維對比的生成,讓學生獨立思考,去嘗試探究和尋找方法,形成個人對知識的反思,從而獲得對知識的獨特理解。
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一課時,有這樣一道題:有兩根長度相同的繩子,第一根用掉了4/10米,第二根用掉了4/10,哪根剩下的最長?學生經(jīng)過組織討論后,覺得當繩子的長度小于1米時,第二根剩下的長;當繩子的長度等于1米時,則兩根繩子剩下的長度相等;當繩子的長度大于1米時,第一根繩子剩下的長。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我改變問題的條件:“一個水箱里有一些水,兩天用完,第一天用了4/10噸,第二天用了4/10,問哪天用得多?”許多學生會認為,這題跟剛才的那道題沒有什么變化,答案也就是三種情況水總量小于1噸、等于1噸、大于1噸三種情況。這時有個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為第一天用得多一些。我讓學生在4人小組里展開討論交流。結果大家發(fā)現(xiàn)自己忽略了題目中“兩天用完”這個條件,雖然第一天用掉的是4/10噸,但既然是“兩天用完,第二天用掉了”,那么第一天一定是用掉了6/10,所以第一天用掉的水肯定要比第二天用掉的多一些。也就是說,在這道題中,我們可以忽略“第一天用掉4/10噸”這個條件。
課堂生成資源無處不在,只要教師善于關注,并巧妙利用,就能開拓學生思維,不斷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縝密性和靈活性,演繹數(shù)學精彩課堂,讓數(shù)學課堂走向深刻和高效。
【參考文獻】
[1]黃少紅,林模忠.把握動態(tài)生成 構建有效課堂[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7年11月
[2]徐國裕.駕馭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策略[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