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智
? 【摘 要】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由原來的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轉變。史料實證是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在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所飾演的角色會直接影響到培育效果。本文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具體案例,從“史料鑒定者”“史料組織者”“實證培育者”三個維度探討初中歷史教師在培育“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中應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史料教學;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
史料實證是培養(yǎng)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方法,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什么是史料實證呢?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飾演好鑒定者、組織者和培育者的角色。
一、史料鑒定者:去偽存真
在培育“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中,課前對教學中所用史料進行去偽存真地鑒別,是有效培育的前提條件。課堂教學時,學生往往僅關注教師所呈現的史料,不會過多質疑這些史料的真實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考證史料的真實性,不可偏聽偏信。
例如,在蘇聯(lián)經濟體制弊端的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運用圖一漫畫《片面的經濟》來說明蘇聯(lián)在經濟發(fā)展中存在重視重工業(yè),忽視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問題。但筆者看到該圖片時,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要把蘇聯(lián)的形象設計成一個西方資本家的樣子?
帶著疑問,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在劉迅先生編寫的《蘇聯(lián)政治諷刺畫選集》第17頁找到了這幅漫畫的原畫。原畫的作者是前蘇聯(lián)的庫克雷尼克塞,這是三位蘇聯(lián)畫家(М.В.庫普里亞諾夫、П.Н.克雷洛夫、Н.А.索科洛夫)從1926年起共同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所使用的筆名,他們主要合作創(chuàng)作政治諷刺畫。在圖二原畫中,人物胸前的衣服上寫有“資本主義經濟”六個字,右腿上寫有“軍事工業(yè)”四個字,左腿上寫有“民用工業(yè)”四個字。從原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原意想諷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片面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忽視民用工業(yè),窮兵黷武。在人物形象上設計成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西方資本家的樣子也就非常合情合理。但此后的某位“大師”憑借其高超的PS技術,將圖片上原有的文字抹去,偷梁換柱,貌似能說明蘇聯(lián)經濟體制上存在的弊端,但從漫畫的整體設計上已經違背初衷,且改得不倫不類,經不起仔細推敲,更給學生傳遞了錯誤的歷史信息。
所以,教師的史學素養(yǎng)對學生“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至關重要。初中歷史教師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教學,除了鉆研教材,還要多閱讀歷史專業(yè)的書籍文章,了解史學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
二、史料組織者:恰到好處
能否將史料恰當好處地設計在教學內容中是在考驗初中歷史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羅列堆積大量史料,但這些史料往往內容不夠精簡,且與知識點之間缺少必要的邏輯聯(lián)系。
在江蘇師范大學承辦的2018年“國培計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初中歷史教師培訓中,有兩位教師同課異構統(tǒng)編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兩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來證明張騫通西域時面臨著惡劣自然環(huán)境;筆者又在“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網站下載《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共72份課件和教案,其中有30份也引用了這兩句詩作為西域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證據。雖然在課堂上學生能從詩歌中得出教師預設的答案,但用唐朝詩歌佐證漢朝時西域自然環(huán)境惡劣是否恰當呢?筆者認為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始形成于中更新世或中更新世晚期,所以教師可以直接提供西域地形地貌的圖片,進而說明張騫通西域時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史料。其次,史料運用要有針對性,即要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組織史料教學,并不是所有的歷史知識都需要通過史料來教學。第三,以史料為載體,以問題為驅動,提高學生依據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和課堂教學的參與度。最后,要充分考慮史料與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出現張冠李戴的教學設計。
三、實證培育者:史料實證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在現行統(tǒng)編教材中,編者設計了歷史圖片、相關史事、材料研讀、知識拓展等模塊內容,提供了相當多的史料。教材所提供史料的難易度和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情況相適應,且這些史料可信度較高,這就減輕了教師在課前鑒別史料的負擔。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史料的來源及價值,幫助學生形成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和運用史料的能力。這對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發(fā)學生的實證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初中學生“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要從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實證興趣入手。如何才能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實證興趣呢?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向初中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史料,包括史料來源多樣性、史料角度多樣性和史料類型多樣性,這既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歷史的真相,也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史料之間的價值。
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求真精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教師、教材是權威,學生不敢質疑,不敢僭越;有時即便有疑問,也首先質疑自己。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學生對史料質疑的瞬間,一旦發(fā)現,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并指導學生查找相關史料論證自己的觀點。
3.培養(yǎng)解讀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解讀中,首先要看史料中的關鍵詞句或史料的顯著特征,這有助于幫助學生判斷作者的觀點和他描述的歷史事實。其次是要看史料的來源,這有助于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對史實作進一步的研判。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對獲取的有效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得出歷史結論。
例如,在《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一課教學中,在評價辛亥革命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向學生提供以下史料:
材料一:在這樣的國家里(中華民國),是否能夠突然用一個同東方概念和傳統(tǒng)格格不入的共和國政府形式,來代替君主政體?
——1912年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社論
材料二: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度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曰: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1913年2月23日《獨立周報》第7期
這兩則材料一則來自歐洲,一則來自本國,可以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材料一中的關鍵詞在“突然、概念和傳統(tǒng)格格不入、共和國政府”,史料來源于1912年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正值清帝退位之后的第四天。從材料的內容看,歐洲國家不看好中國革命的前途,認為實行共和制在中國缺少歷史傳統(tǒng)。材料二從內容上看,反映出農夫不了解時局,史料來源于1913年2月23日的《獨立周報》,此時中華民國已經成立了一周年,這說明辛亥革命缺少廣泛的社會基礎。從這兩則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失敗是必然的。
結語
歷史是一門具有嚴密論證的實證性學科。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恰到好處地運用去偽存真后的史料培育學生的實證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客觀的歷史認知,是歷史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頁
[2]穆桂金.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時代及發(fā)展過程[J].干旱區(qū)地理,1994年第3期第17卷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