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紅 廣東省開平市第一中學
我校運動會是一年一屆,每年在秋季中段考試結束后舉行,歷時3天,比賽一般安排在第8周的周三至周五,計上周末共有五天,加上高考文化升學的壓力,國家財政的收緊,各種補貼取消,老師們擔當裁判工作意愿慢慢的改變了,部分老師利用這段時間的空檔期請假做自己喜歡的事,出現了消極怠工和運動會比賽項目裁判人手不夠的現象,造成比賽項目不能按秩序冊既定時間安排完成比賽,嚴重影響校運動會的正常開展。在新科組長的牽頭帶領下,經請示學校同意,體育科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學生裁判取代教師裁判是我校運動會改革的第一步,整個校運動會由我校13位體育老師和學生裁判來完成。高一和高二每個班級出2位志愿者同學參與裁判工作,學校為他們免費提供比賽期間的伙食、遮陽帽和禮品,對表現優(yōu)秀突出的同學頒發(fā)“優(yōu)秀裁判員”獎狀和特別獎勵。由體育老師分別司職校運會各項目的裁判長,并負責組織培訓學生裁判工作。裁判培訓是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影響整個校運會的開展和公平競爭,必須培訓熟練后才能上崗。
具體做法是:各項目裁判長老師用一周的體育課外活動時間進行裁判員工作的培訓和實踐。首先集體學習該項目的裁判理論知識,學習裁判法,裁判的常用手勢,執(zhí)法的尺度,觀看相關的比賽視頻,學習了解裁判中容易犯規(guī)的動作和歷屆裁判執(zhí)法中易犯錯誤的案例。其次進行多次的模擬裁判工作,對裁判工作的細節(jié)進行明確,依照秩序冊項目分組進行模擬比賽,教師進行點評和考核,經過反復的實踐和完善,提升了學生裁判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和比賽中的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在正式的比賽中,學生在裁判時面臨的是自己的老師、同學和學哥學姐,會出現縮手縮腳不敢管的現象,體育老師一定要注意給學生裁判建立自信,敢于裁判,做到公平、公正。
在傳統(tǒng)競技體育比賽項目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設計,多增加一些趣味游戲比賽項目,同樣給名次、發(fā)獎狀,計入團體總分。但新的問題出現了,隨著運動項目的增加,師生的參與度高了,但要在規(guī)定的3天時間內完成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對運動比賽和項目進行改革。
我校運動會不再是學生的專利,經學校和體育科組策劃,賦予校運動會更多內涵與意義,不僅僅是一次校園體育活動,更是一項重要的學校教育課程。利用運動會這個平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家長、學生、教師之間的溝通,挖掘其教育附加值。
具體做法是:增加教職員工和家長特別組(甲、乙、丙組),由學校各年級級長提供名單,體育科組根據實際人數編排進秩序冊。組織教職員工以年級為單位參與運動會接力賽和趣味項目比賽,工會對參與的教職員工進行獎勵。還廣泛邀請家長、社區(qū)代表和真正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人士共同參與到校運動會中來,運動會本身也許對他們并不重要,但是,通過師生、親子互動使他們感受集體生活的富足與幸福,明白參與體育活動的價值,糾正家長、社會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功利觀念,為以后的班級管理和教學都奠定了好的基礎。
傳統(tǒng)的體藝是分開的,搞完體育搞藝術,時間跨度長,學生白天開完運動會,晚上自習,心情無法平復,學習效率不高,從級組到科任老師反應強烈,影響學校文化課備考,體藝融合一起搞,也是一大改革亮點。
通過學生志愿者裁判的加入和體育教師嚴格的把關,大大提高了裁判的工作效率,每位同學都能各司其職,每場都能按預定時間完成,解決了以前因部分老師消極怠工,無法按時開工和結束的現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由于高考升學的壓力,許多老師在備課、批改作業(yè)和做學生思想工作方面耗費了很大的體力和精力,再額外的增加校運動會工作量讓很多文化課老師力不從心,不愿意再擔當裁判工作一職。體育科組通過跟校工會的聯動,引導更多的文化科老師參與校運動會去釋放壓力,培養(yǎng)老師鍛煉身體的習慣,體會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增強了師生互動和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由于體藝活動的整合,學生有了展示自己創(chuàng)意的平臺,師生的參與意愿更強烈了,整個學校工作的安排更合理了,由過去單一的校運動會演變成體藝節(jié)、師生運動會,或者說是校園狂歡節(jié),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學生的升學壓力都得到了釋放。經過這種方式的改變和引導,我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師生參與度非常高,個別體育項目出現場地難求的現象,校園體育文化異彩紛呈。
對學生而言:在擔任裁判的過程中,每一場比賽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節(jié)生動的體育實踐課程,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并將其延伸到其他項目中,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1]。
對體育老師而言:在校運動會結束后,還應該對學生裁判的工作感想進行收集整理,為后續(xù)的學生裁判培訓工作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料[2]。
對學校而言:減輕了文化老師的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激發(fā)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加強了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為良好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都奠定了好的基礎。
總之,通過思維框架改革,培養(yǎng)了師生的運動參與和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搭建了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讓體育真正的為學校教育服務,挖掘它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