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娟
(貴州省務(wù)川縣鎮(zhèn)南鎮(zhèn)中心完小 貴州 務(wù)川 564300)
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jié)等是密不可分的,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導入得法,可以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zhì)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導入呢?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設(shè)置懸念應(yīng)生動形象、簡潔鮮明。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fā)展或人物命運產(chǎn)生一種十分關(guān)注的心情,根據(jù)學生這種心理去設(shè)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教《狐假虎威》一課時,我這樣導入:“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學生答:“這還用問?當然狐貍怕老虎,老虎吃掉狐貍?!蔽艺f:“但是今天要講一個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狐貍輕而易舉地指揮著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奇怪不奇怪?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文——《狐假虎威》這一段導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問題的心情,驅(qū)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有位實習老師在上《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陣:“現(xiàn)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jīng)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打,用彈子彈……至此,我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但話峰一轉(zhuǎn),說:“可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贏,卻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這只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庇捎趹夷畹恼T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qū)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時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lián)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孫中山破陋習時,我就先給他們講了孫中山的故事” “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tǒng)。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zhí)勤的衛(wèi)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并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tǒng)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tǒng)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么知道大總統(tǒng)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衛(wèi)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tǒng)。驚恐之下,衛(wèi)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孫中山急忙扶衛(wèi)兵起身,并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敝v完之后問他們還想不想知道孫中山的其他故事,接著就導入新課了。
溫故而知新,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溫習己學習過的相關(guān)知識,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chǔ)來導入并學習新知,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這里的“溫故”是一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許多《古詩二首》,仔細觀察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兩首古詩都是有相同主題的。比如北師大版語文十一冊第六單元“戰(zhàn)爭”主題中,就有兩首古詩,分別是《十五從軍征》和《出塞》,前者寫的是一位從軍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慘情景,通過學習,學生己經(jīng)明白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谶@樣的基礎(chǔ),在學習第二首〈出塞〉時,我先和學生再一次體會了前首詩的感情,并引導學生:“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總是苦和難,正所謂‘夫兵久而利國者,不從有也’今天我們再來看看作為邊塞的戰(zhàn)士,他們的生活又時怎樣的,他們是如何看待戰(zhàn)爭的?”這樣的溫故導入,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戰(zhàn)爭之不利,也為更好體會第二首詩打下了感情基礎(chǔ)。
課堂的導入不是華而不實的空談,更不是畫蛇添足的形勢,導入是為了能自然地揭示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在學生被吸引的過程中,自然地揭示本課的教學主題。如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一課,課文講述了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快樂情景,及蒲公英開花與合攏造成草地顏色不同的原因。在第一課時教學前,教師進行這樣的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蒲公英嗎?說說你看過的蒲公英?!弊寣W生各抒所見,說說自己曾經(jīng)看到的蒲公英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別印象。接著,老師拿出事先準備的蒲公英給學生看,學生再次根據(jù)近距離的觀察說說自己認識的蒲公英,學生非常感興趣,對本課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chǔ)。本課導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qū)W生已有的知識。教師再次引導:“那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和蒲公英有關(guān)的課文,課題是《金色的草地》。課文中是怎么向我們介紹的蒲公英的呢?”很自然地揭示了本課的教學主題,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巧設(shè)懸念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方法。讓學生帶著濃厚的疑問投入到學習中,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和愉悅性,而且為學生學習全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總之,課堂導入就是在學習新知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巧妙和導入,精彩的導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啟新課的金鑰匙,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緒和注意力迅速轉(zhuǎn)移到課堂上,還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為整堂課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