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萇毅軍 萇彥軍 萇炳軍 萇名甲 執(zhí)筆/許領軍
萇家拳講究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只有堅持不懈地長期用功,才能取得最后成功。《少林與太極》2018年第12期介紹了萇家拳的初學,后經萇毅軍叔父與家內其他傳承人商討,囑咐筆者將萇家拳有關用功方面的拳譜進行介紹。
練形者,曰展脫筋骨。骨為枝干,支撐人身;筋以連骨,不敢脫離。故骨在內而筋在外,兩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筋有十二經緯。練形首務,二者為先。蓋骨節(jié)不松活,而筋道不舒長,欲屈而骨實不能屈,欲伸而筋束不能伸,往來有牽扯,其何以靈動捷便?練之之法,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練。
練膊用掄法。上下十字交叉掄四法:齊往上攉掄一也,齊往下劈掄二也,先一后十字交叉遞換摟掄三也,一先一后十字交叉遞換攉掄四也。平掄二法:雙手平抱胸前齊分齊合掄一也,雙手平伸直轉身摞腿左右換掄二也。斜掄一法,上下側擱,下手仰托,往來進走。一仰雙膊齊攉起,一俯雙膊齊劈下,左右遞換掄之。凡掄時,肩尖一節(jié)宜松活,莫堅硬壅氣,致膊伸不展。自緩而緊,不必記數,以靈以久為妙??傄獟嘀敛财鸶泶?,色變青紫,手頭指節(jié)足脹難過為度。如是練之則膊之骨自開,筋自舒矣。
練腿用踢、提、坐、灑法。踢法有三:一腳注地,一足前蹺,腳尖勾擎,頭往來俯磕,注地腳尖一顛,左右換踢,一也。此展舒腿下之筋骨也。一腳注地,一腳橫往外擺踢,左右換踢,二也。此展舒腿內之筋骨也。一腳注地,腳橫往內擺踢,左右遞換,三也。此展舒腿外之筋骨也。提法有二:一腳注地,腳勾尖,曲膝俯身,往來左右走換提之,此單提法,一也。勾尖曲膝,提后膝起,提前膝落,左右遞換起縱提之,此雙提法,二也。此二法巧三折,展舒腿之筋骨也。坐法有二:一腿前伸,腳跟著地,一腿后伸,腳背挨地,直身分伸,兩腿往下緩緩進挨于地,一也。左腿橫往左伸,右腿橫往右伸,俱是橫腳,內棱著力,直身緩緩坐挨于地,二也。此二法巧開襠展舒腿根之筋骨也。灑法有二:伏撲身猛伸左腳,直插右膊。猛伸右腳,直插左膊。十字遞換,后腳尖顛擎。此二法展舒全身各節(jié)之筋骨也。
起勢時,氣要松活,氣要擎而不硬,落點方一齊著,使盡平生氣力,始得剛柔相濟之妙。
通身俱要氣擎,頂心往上一領,然后發(fā)勢??傊硪獢R于兩腿正中,直起直落,方無斜歪不亭之病。
腳不可平放,全腳覆地將力用死,致犯轉勢不捷之病。惟用腳尖著地落點一,方無不穩(wěn)不靈之患。
要三尖照。三尖,頭手腳三尖也。其次要氣催三盡。盡者,臻也,頭手腳三臻也。
第一用功時,兩胳膊俱要柔活,切不可使著力。拳頭要握得緊,與胳膊平直相對,不可上仰、下勾、外斜,胳膊來去柔活,方能練到疾快猛地位,不致落于強硬,死勁墜里。拳頭握得緊,直對胳膊,方能練得勁法岀來,及黏著人皮膚時,渾身如打電形象,怒力一盡,三尖照落,方能打得結實著勁,而人難招架矣。若拳頭上仰如抬頭狀,下勾如提勾形,外斜如扭項樣,不惟力用不出,打人不著重,落到人身必致損傷自己手脖,而難用功矣。
攢骨節(jié)者,前骨節(jié)往后攢,后骨節(jié)往前攢,上骨節(jié)往下攢,下骨節(jié)往上攢,所謂合則無處不合也。
回環(huán)者,合之半,供者,小回環(huán)。凡拳勢有直入者,此發(fā)勢也。有掄圓圈者,有將手一擰者,皆是回環(huán)之意,只以退為進一語盡之。但合在未交手之先,先將自己力氣一振一聚。回環(huán),則即交手之時所用之勢,因我身初進,未黏他身上,不必著力發(fā)泄。故必須回環(huán)以擎其氣,若既近彼身上,即便發(fā)勢,恐仍力有未足,故須再加一盡,氣力方勇而人莫擋。故學此道者,先掄大圈,漸掄漸小,迨于成時,則有圈而不見圈,純以意知,自不著跡。
深者見之謂之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形者,象也。練之使頭、手、足、腰、肩、背、腿、胯、膊、肘、腕、膝,四肢百骸,無不相隨,所以為入手第一層功夫。
引氣者,引周身之氣發(fā)于四肢,以著人也。即如引戰(zhàn)是也。
身氣者,上中下通身之氣也。茍能熟練,則渾身成就一塊,不致散漫無紀,身卷之有觸即發(fā),發(fā)無不中,又何患有此牽彼扯之病乎?
內氣者,內五行之氣也。煉之既久,則形由氣發(fā),氣利形捷。劈堅破銳全在乎此。須知中氣在內。
形氣合煉者,則內外合于一致,形氣化于無跡。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藝雖未至于至精、無以復加之地,而功及于大半矣。是以列次于五,即“中二十四勢”之屬是也。
浮氣者,氣浮于上而為上盤也。即如起縱飛舞,“上二十四勢”之屬是也。
沉氣者,氣沉于下而為地盤也。即如地盤滾伏,“下二十四勢”之屬是也。
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隨,如影與形。煉之之法,蓋由其氣養(yǎng)之有素而神生焉。生之日久,則神氣合一,動靜之際,出于不知不覺,疑有神助焉。
五形者,五臟也。變者,隨動而變化也。素無內功,其變于外者無由推煉內氣于平日,內氣一動,則其外無不隨之而變矣。如心臟屬火,心氣動,其變于外者為赤。肝臟屬木,肝氣動,其變于外者為青。脾臟屬土,脾氣動,其變于外者為黃。肺臟屬金,肺氣動,其變于外者為白。腎臟屬水,腎氣動,其變于外者為黑。即《中庸》云“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其功自不能已之意也。
元者,一也,首也,本也,始也,長也。氣者,天賦于人,而人受于天之氣也。人之生死全在元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所以修道之士,常伏其氣于臍下,守其氣于身內。元氣不散,死從何來?且天下凡事起于一而歸于一,豈獨于藝而疑之?學斯藝者,始則由一本而發(fā)于萬殊,終則由萬殊而歸于一本,舍是則無以為功矣。謂非圣人博約一貫之意乎?藝中之能事,孰有加于此哉,故于此而要其終焉。至于益壽延年,超脫飛升,一切神妙之致,無不從此一練中來矣,其功又何能盡述哉。
心即物兮物即心,
心物物心非非心。
心無物無物非有,
心物兩無見真心。
心物若無還是有,
心物若有更非真
有心無物見玄妙,
有物無心始通神。
神哉陰陽理,呼吸實難求。
追思有名在,依然跡未留。
俯仰心有反,屈伸更自愁。
何時迷途盡,先后兩自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