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躍
(福建省石獅市第三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雖然如今處于經(jīng)濟水平高速發(fā)展、各種文明交互融匯的21 世紀,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其綿延數(shù)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不可就此丟棄。不管是承載著文化精神的藝術載體還是其精神內涵,對學生而言,不僅能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還傳遞著中華傳統(tǒng)文明所熔鑄的情感態(tài)度與優(yōu)秀的價值觀,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兒”,成了教師需要用心思考的問題。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匯、各種文化既有融合性又有獨特性的民族,并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多種文化元素,它們交相輝映,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中華民族氣息的文化。
單從文學角度來講,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信息便可以稱得上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自己民族擁有燦爛的文化而感到驕傲,更應該去主動了解與接受。就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盡管不要求學生對我們的文學大家與作品如數(shù)家珍,但至少應該懂得基本的文化常識,如詩、詞、曲、賦、散文、小說或者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一般文學體裁的主要特點,知道自己所需要學習或者閱讀的文章屬于什么文體,并能在逐步的寫作練習中掌握幾種體裁的寫作方法;熟知如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這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了解他們的代表作品及作品的基本內容和寫作風格;熟悉對聯(lián)中所講究的平仄對仗,新體詩所注重的韻腳等技巧;明白詩詞作品中“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這樣經(jīng)典詩句中所包含的“孫郎”“八百里”“的盧”的典故到底所指何意……這些既可以統(tǒng)稱為文學常識,同樣也是文化常識。語文教學既然有傳承文化的責任,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與我們的文化“符號”相互熟悉,這些知識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過無數(shù)前輩的打磨所保留下來的,是承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文明的載體。
所以,要在初中課堂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要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有意地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教師也要在相關的課文中進行拓展,并采取從一些影像資料中獲取信息等形式,讓學生不只接受文學常識,還對我們民族的歷史、藝術、傳統(tǒng)習俗、各少數(shù)民族特色等內容進行廣泛攝入,在積累中逐漸懂得、逐漸愛上我們民族的珍寶[1]。
在教學中,我們一直在倡導去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其實文化不僅是一種看起來“高大上”的東西,只供人們來瞻仰,它也是一種“軟實力”,是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中融化于無形的一種動力。雖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呈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但是放在語文課堂上深入去了解、最直接接觸的,當然還是一些詩詞與文章,所以在學習這些文化“載體”時,需要深入了解、用心感受,享受詩詞文章所帶來的文化氣息[2]。
作為文學作品的接受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是知識的接受者還是審美的體驗者,如讀李白的《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币辉伻龂@的筆調體現(xiàn)了詩人狂放堅定的氣度。李白采用古體詩的形式將自身的失意、矛盾以及大氣融匯在跳躍的思維和激蕩的情緒中,學生在閱讀中能感受到一種雖身處困境但依然壯志凌云的美,體會到超凡的審美感受。
而同樣用古體形式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感情又完全不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蘊含著豐富而激蕩的情感,同樣也是身處艱難困頓之中,但杜甫的詩少了一份李白的狂放恣肆,而多了更加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讀這樣的詩會使人忍不住融情落淚,為學生帶來的是更加深刻而真摯的感情體驗。
如果說《行路難》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感情都還屬外露,那么現(xiàn)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中的感情就是含蓄而內斂的。全篇并沒有用多少抒情的詞匯去表達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愛與想念,也沒有將父愛描寫得多么轟轟烈烈,但卻用最普通的小事寫出了父親對“我”的愛和父愛的感人至深。一個小小的“背影”隱藏的卻是人間最“重”的愛,清雋流暢的文字帶給學生的是舒緩卻又深情的體驗。
語文教學離不開教材中的篇目,但其重心絕不僅僅是給學生灌輸字、詞以及文章主旨這些呈現(xiàn)出來的信息,語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傳承傳統(tǒng)文化,除了傳承形式、需要“記住”的知識,還有文化中的美感和情操,因此學生對詩詞文章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當能真正讀透這些作品時,其中的文化內涵才能內化于每位學生的心中,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以儒家倫理道德價值為中心的文化體系,雖然其中一些“三從四德”“君君臣臣”對現(xiàn)在而言早已不再適用,但依然有很多的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價值觀對今天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個人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出自《論語·述而》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與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都宣揚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而出自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那句擲地有聲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所傳遞的剛強與骨氣,對學生成長中的人格塑造都是極其重要的。也許會有人奇怪,這些句子似乎并非是出自初中必讀的書目,但筆者要說的是,這些千古名句承載著傳統(tǒng)價值觀的精華所在,不管是哪個學段的學生都應該知道、理解并能有所感悟。
其實不只是這些蕩氣回腸的作品,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所以能保留千百年,也是因為其中所包含的高尚的道德情感。例如,清明節(jié)是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時間在小雨淅瀝的仲春與暮春之交,也許是為了向已經(jīng)逝去的親人表達懷念,也許是為了對為我們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賢烈士以示尊敬,在清明節(jié)充滿儀式感的祭祀中,人們所感受到的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尊敬逝去的長者前輩、宣揚感恩情懷的態(tài)度[3]。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猶如一條長河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衰,也如一壇老酒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淡忘反而歷久彌新。將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帶入課堂,從來都不是在搞形式主義,而是希望在充滿文化氣息的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到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驕傲之所在,在被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征服的過程中,自愿自覺地承擔起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在提升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抱著“兼濟天下”的態(tài)度,投身于社會主義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建設,做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