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在新時期教育課改之前我國已經(jīng)在小學音樂教學上進行了很多的實踐教育,也取得了不少的教育成果。但是步入教育新時期后,課程的核心要有所轉變,不能再以教師為中心,要開始以學生為中心,拋棄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重視各種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別出心裁的教學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得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但是現(xiàn)今很多老師教學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只顧自己講解,不與學生互動,認為反正學生不重視藝術類課程,這是不可取的想法,教師要擺正位置,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小學生還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心智發(fā)展都不成熟。此時培養(yǎng)個人的審美能力,促進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再好不過。因此,基于現(xiàn)存的問題我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藝術類課程不需要像主科一樣嚴肅,輕松自由的氣氛才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利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技術在營造課堂氛圍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小學生對不熟悉的事物有強烈好奇心,營造與課程內(nèi)容相應的情境,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歌曲的氛圍。像《茉莉花》一課,要求是鑒賞。因此我事前準備了一些和茉莉花有關的物品,上課時提問到“你們最喜歡的花是什么?。俊钡玫搅撕芏嗖煌拇鸢?,引起興趣,然后播放了茉莉花的觀賞紀錄片,讓孩子了解花到底長什么樣子。再讓學生欣賞合唱團表演的歌曲版本,悠揚的江南小調使得人仿佛回到了青巷里的季節(jié)。通過講解讓孩子了解到這首歌的社會意義,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是主體的意義。不是讓學生上課隨意,也不是過分嚴格去控制學生的自由,要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來開展教學。選入課程的歌曲都是充滿美感和意義的,每個學生對歌曲的感受都不一樣,像《茉莉花》女生更加喜歡,不僅是鑒賞,還想跟唱。此時,就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改善課程內(nèi)容,鼓勵學生學唱。
海倫辛普森曾說過:“人類需要通過音樂并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音樂教育中能學到的不僅是基礎音樂知識,還有審美能力,堅韌的意識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優(yōu)良品質。
音樂課程需要學生主動去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像《雨花石》一課,音調不太容易掌握,我就組成了比賽學習小組,已經(jīng)掌握的學生教還不會的學生,同時討論這首歌它所蘊含的故事,在老師還沒有講解,只根據(jù)歌詞的情況下。最后通過小組比賽唱,選出了完成度最高的組,并和全班分享了他們所認為蘊含的意義。說錯說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小組的成員們有了交流溝通,不再是個人封閉學習。通過交流互動,使得他們有了信心,踴躍展現(xiàn)小組成果,從而使音樂學習氛圍濃厚起來,也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
掌握基礎音樂學習技能是關鍵的一環(huán)。在互動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難度,針對學生不足的情況,幫助他們逐漸建立起音樂鑒賞的能力,能夠從簡單的歌曲開始自我學習,教師也要多多參與其中,及時解答不會的問題。
小學生處于成長初期,他們模仿、想象能力出眾,因此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動作和情緒表現(xiàn)出來。抽象的音樂理論概念和枯燥的技能練習,需要用趣味的教學和道具,轉化成吸引人的游戲。像發(fā)聲練習,很多老師不重視發(fā)聲練習,要么就是布置過量的發(fā)聲練習,總結來說形式化嚴重,并沒有實際應得的教學效果。在音樂學習中,不僅要動手動口還要動腦,結合學生個人的差異,進行不同教學,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學習,還在實踐中漸漸鍛煉出了能力。音樂不再是抽象的體驗,而是疲憊之余的治愈利器。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濃厚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塑造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教師也要及時提升自己,時刻關注教學前沿,在教學時摸索出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情況,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和與之對應的解決辦法。
小學音樂學習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對塑造健全人生也有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缺乏互動,趣味性不足,沒有掌握基礎音樂能力等。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在于提升個人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基礎發(fā)聲等技能。但需要得到重視的是音樂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學習過程中,團隊合作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品質也要耐心培養(yǎng)。
總之,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程氣氛,努力打造寬松自由的音樂學習氛圍。借助多媒體設備引起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針對學生個體情況,尋求合適的教學方式,改變音樂學習枯燥的刻板印象,讓學生學會享受音樂,提高課堂效率,為他們以后的人生鋪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