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21)
發(fā)散式教學是從學生個人學習需求出發(fā),以學生個性化思維發(fā)展為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更新與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對各門學科教學、學生長遠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巧妙融入發(fā)散式教學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長期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缺乏發(fā)散式教學的經驗,造成了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本文在肯定發(fā)散式教學價值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展開了深入研究。
高中歷史知識點較為枯燥、乏味,不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影響發(fā)散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將發(fā)散式教學巧妙融入其中,這樣才能逐步提升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歷史事件分析講授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地講述事件發(fā)生的過程、意義,只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生動的故事、形象的語言等不同途徑來創(chuàng)設更為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融入當時的歷史背景,綜合思考歷史事件。
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學為例,教材已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及其過程,并將革命運動的崛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的首次合作等重大歷史事件、基本史實囊括其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敘述,不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無效重復,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筆者以歷史漫畫的形式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了幽默豐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切換視角,重新審視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真實背景,認識到當時歷史的實際情況。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又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有關“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視頻短片,讓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入手對這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具體的原因、詳細的過程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在情境的支持下,學生已經形成了較為深刻的認知,筆者再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考,組織學生分析中國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意義等多個方面的內容[1]。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高中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對不同的問題也有著全方位的思考與認知。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習慣將一些已有的知識點、思想內容灌輸給學生,“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求異思維的發(fā)展。對此,教師應一改過去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問題進行不同維度的思考,這樣才能將發(fā)散式教學融入歷史課堂中。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某一個知識點、某一個問題展開專題討論,組織學生以求異精神為支柱,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應給予肯定與鼓勵,提升學生自信心[2]。
例如,在學習“美國1787年憲法”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筆者結合憲法的主要內容、聯邦制權力結構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作為不同的代表團,在參與討論的基礎上,體會美國政治家的智慧與魅力。在這次活動中,每個代表團都有各自的議題,主要包括:如何防止專制,保證民主;如何正確處理美國南北方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各州之間的關系。在參與探討與辯論的過程中,代表團不僅需要做好口頭敘述工作,還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草案,提出自己的論點與論據,從而贏得他組的支持,并且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投票表決,形成最終的議案。在這次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大膽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實現了發(fā)散思維的成長與發(fā)展。
當前,高中歷史教材雖然涵蓋了豐富的知識內容,但是在歷史事件的呈現上依然有所局限,因此教師必須要在現有教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展教學范疇,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個更為長遠的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歷史知識面,為學生拓展知識提供良好的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權,使其能動地收集整合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外的歷史活動,通過參觀歷史古跡、博物館等途徑學習、感受不同的歷史,達到深化思維能力的目的[3]。
以《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較為詳盡地敘述了中國古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展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先進與“保守”,讓高中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書本上展現的內容只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在正式教學之前,筆者讓學生于課前開展調查,利用互聯網、實踐調查等多種方式,了解中國古代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及其取得的成績,并書寫相應的調查報告,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這種調動之下,有的學生以“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工具的變遷”為專題,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現了專題內容,并且結合當前現代化、信息化的技術進行了思考,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肯定了中國古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有的學生則列舉了中國古代知名的水利灌溉工程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古代人的智慧。這些拓展性的知識不僅構建了發(fā)散性的歷史課堂,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關鍵,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良好的主導作用。但是,學生才是歷史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擁有獨特的想象力與情感認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圖片、文字來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場景,帶動學生想象歷史發(fā)生的詳細過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當時的歷史人物,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而在發(fā)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將想象力的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會思維遷移,利用以前的知識聯想新的知識內容,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儒家文化”知識點的教學中,為了讓每個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知,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扮演孔子及其弟子,通過模仿他們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來感受儒家思想。在演繹的同時,學生需要對孔子的出身、穿著等進行研究分析,還需熟讀孔子的名言名句,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禮與中庸思想,充分融入自己的想象與認知。在學生演繹后,筆者又播放了《孔子》這部電影中的片段,在學生認知錯誤的地方進行糾正。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還能誘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散他們的思維。
高中歷史本身就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僅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展開知識點的傳授,否則只會阻礙學生的自主學習,限制教學的開放性、發(fā)散性。對此,教師應該在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努力為每個學生營造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突破思維的局限,接受豐富歷史知識的熏陶,在發(fā)散式教學的支持下得到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全面發(fā)展,這樣才能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