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朋友圈里曾流行一個小游戲:7分鐘內,連續(xù)寫出數字1到300,不能停頓,也不能涂改。這源于一所大學自主招生考題的游戲,看似簡單無奇,卻難倒了不少參與者?!笆謱懼鴮懼退崃?,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數字寫多了,就覺得煩躁,一煩躁就寫錯了”……游戲雖小,卻折射出了大多數人面臨的現實癥結——專注力的喪失。
日光不經透鏡曲折,聚于焦點,絕不能使物體燃燒。人的一生,同樣需要一塊聚光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讀書經歷,花時間把一頁讀通讀透,比囫圇吞棗地讀好幾本書更有收獲。的確,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三心二意、淺嘗輒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縱然能力再出眾,也難免跌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無旁騖、全神貫注,方能百煉成鋼。
孟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有一位名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兩位徒弟,一位徒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認真聽弈秋講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雖然人在聽講,心思卻在“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最終,學成之后,水平遠不如前者。師出同門,卻有高下之分,與其說是智力不同,毋寧說是專注有別。正如哲人所言,“達到敏捷的方法在乎專心治事而不在乎一次包攬許多事務”。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須力有所精。
很多時候,人們很難專注于一件事,從表面上看,是外物紛擾、誘惑太多,其實不然,根由還在于心不靜。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與友人同游,友人指著巖石中的花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樣一番對答,也啟示我們:心有所主,哪怕紛擾再多,也不會亂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無須外界干擾,自己首先便難沉住氣,更別說專注一事上下求索了?!胺舶偈轮梢?,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專注絕非是要讓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價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說,專注在本質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當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則固,力專則強?!睂τ趥€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一萬小時理論”,也就是說“經過一萬小時鍛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卓越”。一萬小時,看起來很長,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兩個小時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寧靜、抵抗不住外界的波瀾,東瞧瞧、西望望,別說一兩個小時,一兩分鐘都會成為奢侈。多幾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幾分古井不波般的從容,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歲月的畫布中,書寫下屬于自己的痕跡。
有人說:“一輩子,總是得讓一些善意執(zhí)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愿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專注做點兒事情,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世界嘈雜,我們無法避免;但內心的專注,卻可由我們自己把握。
(選自《人民日報》)
[賞析]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正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浮躁,專注力的普遍喪失,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诖耍疚挠兄鴺O強的現實性與針對性,足以引起我們的共鳴與反思。文章緊緊扣住“專注力”“內心的專注”來行文,其構思嚴謹,論證充分。結構上屬于“總分總”,循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推進:開篇以朋友圈的流行游戲作為引子,概括全文,引出“專注力喪失”的現實狀況,為下文的議論做鋪墊;接著擺事實、講道理,并結合正反對比論證,有力地強調了專注的重要性;然后深入一步,闡述人們難以專注的原因——心不靜,再次突出了專注的必要性;最后開出“藥方”,告訴讀者怎樣才能做到專注,引人深思。
(編輯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