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定了第八批762處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古遺址、古建筑、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會議強調,要堅持價值優(yōu)先、質量第一,保證真實性、完整性,健全法規(guī)制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有效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遺存,促進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所屬的國家文物局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國務院在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3年先后公布過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shù)為4296處。第八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核定之后,這一名單已增加至5058處。
9月27日,成都博物館秋季新展“巧手奪天工——傳統(tǒng)工藝的現(xiàn)代新生”展覽在三層臨展廳開幕,作為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的專題聯(lián)展,展覽將持續(xù)到11月20日,全程免費面向公眾開放。本次展覽匯集了16位非遺傳承人、10位青年藝術家的近百件精美作品,包含60余項傳統(tǒng)工藝作品,其中有蜀繡、蜀錦、銀花絲、瓷胎竹編、成都漆藝,以及藏族鍛造金屬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羌族刺繡、瀘州分水油紙傘等非遺項目的大師級作品。每一件作品記錄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傳遞著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一項傳統(tǒng)工藝展品都有相應的現(xiàn)代設計作品與之呼應,真實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也正在構建當下具有中國風尚的生活美學。
近期,陜西省正式啟動石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程序,在此前,國家文物局已將石峁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石峁遺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鎮(zhèn)。自2011年起,陜西省文物局組織聯(lián)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展開科學系統(tǒng)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石雕作品、彩繪壁畫、占卜用具、生產生活工具、裝飾品、武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石峁遺址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大的史前城址??脊懦晒砻?,石峁遺址在農業(yè)、建筑、美術、音樂、天文、信仰等方面展現(xiàn)出極高的文明程度,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近期這里又出土了23件距今約4000年的樂器——口簧。最新研究表明,這一音樂史上的重要發(fā)現(xiàn),是中國北方文化沿歐亞草原向西、向北傳播的重要實物。今年4月,石峁遺址順利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9年歐洲文化遺產日期間,法國巴黎圣母院大火后幸存的頂級文物在巴黎多個機構正式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此次展出的頂級文物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巴黎圣母院塔尖上的公雞風向標。今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受損嚴重,塔尖倒塌,公雞風向標掉落在圣母院里,隨后被發(fā)現(xiàn)并移交文物管理部門。與公雞風向標一同展出的還有原本環(huán)繞放置在風向標四周的幾件青銅雕像。在大火發(fā)生前幾天,這些雕像被拆解下來進行維護,幸運躲過了大火,但眼下也無法“物歸原位”。
另一件受到廣泛關注的巴黎圣母院頂級文物是長達25米的“唱詩班地毯”,它作為公認的無價之寶,也在大火中幸存。不論是公雞風向標還是“唱詩班地毯”等頂級文物,都面臨需要文物保護部門考慮的現(xiàn)實問題:將來是否要將它們重新移回圣母院,還是就此永久存放于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