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香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呼吸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肺炎指的是存在與肺間質(zhì)、肺泡和終末氣道的炎癥,可由吸入性異物、放射線等理化性因素以及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引發(fā),其臨床癥狀有咳痰、發(fā)熱、痰中帶血、咳嗽等,還有能伴隨胸痛[1]。重癥肺炎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多見,且病情危急,患者生活和身心均會遭受極大負面影響[2]。目前臨床中,祛痰、止咳、抗感染已經(jīng)成為主要治療原則,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并不能起到根治效果[3]。鑒于此,本文以80例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為例,詳細分析了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護理在患者治療和搶救中的作用,具體內(nèi)容見下文。
選擇本院自2015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甲組(40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25例;年齡49~69歲,平均年齡(62.38±8.07)歲。乙組(40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25例;年齡49~69歲,平均年齡(62.38±8.07)歲。兩組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并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關于重癥肺炎、呼吸衰竭診斷標準;②資料完整;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②患者痰液粘稠或氣道存在大量分泌物;③呼吸停止或抑制。
甲組患者予以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護理方法:⑴在使用呼吸機之前,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在每分鐘10~16次呼吸頻率、40~55%的氧濃度、0.294~0.784kPa呼氣壓力以及1.16~1.764kPa的吸氣壓力中進行調(diào)整。初始保證每次通氣3~6h,每天通氣2~3次,之后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調(diào)整。等到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患者每次上機前4h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此外,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做好呼吸機管理、排痰、呼吸道、營養(yǎng)支持以及環(huán)境護理工作。
乙組患者予以普通護理方法,對患者實施少量鼻塞吸氧、化痰、糾正電解質(zhì)、抗感染以及營養(yǎng)支持措施。
⑴肺功能情況:包括FEV1/預計值、FEV1/FVC指標[4];⑵呼吸頻率;⑶住院時間。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乙組,且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乙組,呼吸頻率低于乙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肺功能、呼吸頻率及住院時間分析()
表 兩組患者肺功能、呼吸頻率及住院時間分析()
組別 n 住院時間 呼吸頻率(次/min) FEV1/預計值(%)FEV1/FVC(%)甲組 40 7.1±1.8 19.2±3.7 68.9±4.1 72.6±4.8乙組 40 8.9±2.1 26.8±4.6 58.7±3.7 60.1±4.4 t 4.1159 8.1422 11.6810 12.1410 P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甲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1/39),乙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8/40),t為6.1346,P=0.0132(<0.05)。
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過程中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可以有效提高肺泡氧濃度和呼吸末功能殘氣量,還可以開放肺泡防止塌陷,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和順應性,增加通氣量,糾正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減少呼吸肌做工以及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有創(chuàng)治療,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病死率和糖皮質(zhì)激素的使用率[5]。但是無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引發(fā)相關并發(fā)癥,降低治療效果,所以本次研究中也加強了患者呼吸道護理、心理護理、排痰護理以及呼吸肌管理等護理措施。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甲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與乙組患者比較顯著更高,提示了無創(chuàng)呼吸輔助呼吸方式在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搶救中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在重癥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搶救過程中采取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呼吸頻率,且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效果較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