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廣
摘 要:2019年全國Ⅰ卷理綜物理試題計算量大,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高,其中要求建模意識及能力的試題靈活、復雜、難度大.物理建模對學生分析能力要求高,是物理研究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研究一切物理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平時物理教師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建模能力; 理想模型
文章編號:1008-4134(2019)19-0028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品質指人的行為和作風所顯示的思想、品性、認識等.研究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和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1 分析研究需要模型的支撐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隨著物理知識的沉淀、思維品質的逐步形成,學科能力的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逐步體現(xiàn)出來了.近些年高考試題更加注重對思維能力和品質的考察,強調(diào)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2019年全國Ⅰ卷33題.[物理—選修3-3]某容器中的空氣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絕熱性能良好,空氣可視為理想氣體.初始時容器中空氣的溫度與外界相同,壓強大于外界.現(xiàn)使活塞緩慢移動,直至容器中的空氣壓強與外界相同.此時,容器中空氣的溫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溫度,容器中空氣的密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氣的密度.
評析 試題立足實際生活“空氣”, “可視為”體現(xiàn)了研究問題可以近似簡化為物理理想模型的“理想氣體”.通過對實際問題的研究觀察分解,利用物理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一些不重要的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模型即理想物理模型.命題思想:(1)滲透了物理學科必備素質,在一定條件下,把復雜的實際研究對象簡化和近似,抽象為最簡單的足以表征主要特點性能的理想化模型來表示;(2)強化用模型探討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圖1所示.
根據(jù)模型情景分析知,要減小內(nèi)部壓強只能是增大體積,即W<0;絕熱知Q=0,又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 知 ΔU<0,所以得出容器中空氣的溫度低于外界溫度;由氣體壓強的微觀解釋,影響氣體壓強的兩個因素:溫度和密度.容器內(nèi)溫度低,但壓強與外界相同,那一定是容器中空氣的密度大于外界空氣的密度.依據(jù)題意創(chuàng)建物理模型,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這是物理研究必備的素養(yǎng)品質.
2 函數(shù)圖象需要物理模型映襯
建模實際上是把復雜繁瑣的物理實際過程,通過建立模型展現(xiàn)、轉化成容易觀察、分析思考的簡單物理情景,形成常見的、熟知的、有認知經(jīng)驗的物理模型,從而使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物理問題的處理更加簡捷、準確和到位.同時,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應該初步具有現(xiàn)代物理的物質觀、相互作用觀、運動觀和能量觀,并且能應用其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試題以“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為考查內(nèi)容,以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為考察要求”,落實高考物理大綱的考核要求,強化能力立意,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diào)學以致用.例如,2019年全國Ⅰ卷21題:在星球M上將一輕彈簧豎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物體P輕放在彈簧上端,P由靜止向下運動,物體的加速度a與彈簧的壓縮量x間的關系如圖2中實線所示.在另一星球N上用完全相同的彈簧,改用物體Q完成同樣的過程,其a-x關系如圖2中虛線所示,假設兩星球均為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已知星球M的半徑是星球N的3倍,則
A.M與N的密度相等
B.Q的質量是P的3倍
C.Q下落過程中的最大動能是P的4倍
D.Q下落過程中彈簧的最大壓縮量是P的4倍
評析 “在星球M上”聯(lián)系的模型“地球”,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把這一“地球”模型延伸到“星球M”和“星球N”, 將文字翻譯成物理模型如圖2,
據(jù)牛頓第二定律:mg-kx= ma 即得a=g-kmx , 聯(lián)合圖得kx0=mg, kx0=mpgp,g=3a,得:2kx0=mQgQ,gp=3a0,gQ=a0,得mpgpmQgQ=12,mQ=6mp,B選項錯誤.又因RM=3RN,得ρMRMρNRN=gPgQ=3,ρM=ρN,A選項正確.
最大動能時彈力等于重力,Ekmax=mgx-mg+02,得EKQmaxEKPmax=mQgQ2x0mpgpx0=14
,C選項正確.
由上圖簡諧運動對稱性知Q、P下落過程中彈簧的最大壓縮量分別是4x0和2x0,D選項錯誤.
物理學是一門“精密”的科學,要用很精確的數(shù)學工具(函數(shù)、圖象)來表述它的內(nèi)容.從物理學的發(fā)展史看,物理學的發(fā)展是離不開數(shù)學的.2019年《考試大綱》確定高考理工類物理科考試內(nèi)容,高考要求考生掌握五種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其中對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求十分明確:即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jù)結果得出物理結論;必要時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shù)圖象進行表達、分析和處理問題.理綜Ⅰ卷21題,含有2個物體、2個星球和一個彈簧,考察了9個知識點,對象多過程多知識點多,而物理圖象a-x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規(guī)律,結合物理模型,直觀地描述物理過程,鮮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變化趨勢,增強對物理過程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對物理過程進行直觀的定性分析.有關以圖象與構建物理模型為背景的命題,成為近幾年高考考查的熱點.
3 建模能力在物理學發(fā)展史上是研究物理問題必備的綜合能力
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經(jīng)做過兩個著名的斜面實驗. 小球從一個斜面上滾下然后滾上另一個斜面,如圖4所示,小球可到達另一個斜面上比原來稍低一些的位置,伽利略再讓斜面的傾角減小,小球的運動距離越來越遠,如果斜面變?yōu)樗矫媲覜]有摩擦,小球為了上升到相同高度,將永遠運動下去.從而得出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等重要結論.
在研究自由落體的時候,伽利略讓小球從斜面上滾下,如圖5所示,通過測量運動時間和滾下的距離得出結論:小球在斜面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伽利略再讓斜面的傾角增加,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然后伽利略做出推論:斜面的傾角為90°時,小球的運動也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即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建模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綜合能力,需要對物理現(xiàn)象及其本質和內(nèi)在規(guī)律的探索,它依賴于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客觀世界中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相當復雜,許多物理學家在分析和研究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時,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通過簡化、理想化和類比等方法創(chuàng)建模型,進行大量實驗探討、理論論證,形成了結論.
4 結束語
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許多物理規(guī)律和定理都是
來源于將實際的研究對象或過程抽象簡化為理想化模型,進行演繹、推理得出所涉及的物理量間的相互關系.教師加強對模型的設計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實際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能力.在平時教學的潛移默化中要注意增強學生建模意識,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肖秋芳.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探究[J].中學理科園地,2017,13(05):16-17.
[2]樊蘭君.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思考[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7(21):102-103.
(收稿日期: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