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賀大為
內容提要 如何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對這一全新課題,新華社現場云全國服務平臺聯合3100多家媒體,通過具體的融合發(fā)展實踐,著力探索一條可操作上手快、效果可期風險可控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
如何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對這一全新課題,現場云全國服務平臺聯合3100多家媒體,通過具體的融合發(fā)展實踐,著力探索一條可操作上手快、效果可期風險可控的實施路徑。
現場云秉承現場新聞理念,向媒體用戶交付輕便、完整的移動采編發(fā)系統,采編人員用一臺手機即可實現前方即拍即采即傳、后方即收即審即發(fā)。由此,媒體實現了與以往采編場景完全不同的“行進式報道”,推動全程關注、全程發(fā)稿的“直播態(tài)報道”得到廣泛應用。
在傳統采編場景中,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并不發(fā)稿,而在現場新聞報道中,記者從確定選題一刻開始,就能夠實時發(fā)布新聞的最新動態(tài),記者、編輯、受眾三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接近零時差,受眾與現場的情況趨于高度同步,新聞生產實現了“全程化”。
在傳統采編場景中,只有廣電直播實現實況直播,展現了全程報道的雛形。現場云對“直播”的定義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延伸,衍生了“直播態(tài)報道”新業(yè)態(tài):一是實現直播的輕便化,用一臺手機替代了昂貴的直播車,用云導播臺替代了復雜的物理導播間;二是實現了直播的全員化,打破廣電對直播的壟斷,為紙媒及新媒體賦能;三是突破了直播的場景限制,極大拓展了直播的題材范圍,可以廣泛應用到日常報道中,為媒體的“全程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傳統采編場景中,采編發(fā)全流程基本上都是離線狀態(tài),而全程媒體對報道時效、協同效率的高要求將進一步推動媒體向在線生產轉型。現場云將采集挪到手機上,實現的正是在線生產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即采集和采集者的在線化。媒體用戶發(fā)現,移動在線采集后,在線化編輯和在線簽發(fā)自然而然地輕松實現。
目前,日均近400家媒體用現場云播發(fā)現場新聞。蘭州晚報、蘭州廣電、河北青年報等媒體初步實現了日常報道的全程化,具備了全程媒體的雛形。特別是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深入,現場云將這一生產模式帶到了900多家區(qū)縣媒體,有效推動基層媒體的轉型升級。
全息媒體適應資訊可視化發(fā)展態(tài)勢,對全媒體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現場云的發(fā)稿數據來看,一是文圖視頻及視頻直播形態(tài)齊備,單兵具備了全媒體生產能力;二是報道結構全面向全息化升級。目前,平臺內逾70%的現場新聞報道有視頻直播流,短視頻占比超過30%,圖片占比超過60%,純文字報道極為少見。這是因為,語境的變化帶來的語態(tài)的變化。一線記者反饋,用手機采集,在奔跑中發(fā)稿,視頻直播報道比短視頻拍攝輕松,短視頻比圖片輕松,圖片比文字輕松。記者自然而然選擇了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
相比以往的全媒體轉型,現場云是輕量化的,即便中西部地區(qū)的縣級媒體都能輕松上手,即便從未做過視頻業(yè)務的平面媒體、網絡媒體也能直播;也是新媒體化的,文圖視頻都是對標移動終端進行生產。這就保障了這一輪業(yè)務轉型具備可操作性,保障了內容更加適應移動端的閱讀習慣和傳播規(guī)律。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媒體通過現場云實現“全息化”之后,不僅采編效率提高,新媒體傳播力也顯著提升。而且,不少平面和廣電媒體探索全息廣告模式,實現了機制化盈利。
從現場云的實踐來看,對全員媒體的理解有三個層次:
一是媒體人員“全員”實現全程化、全息化生產?,F場云在媒體內部的適用范圍經歷了三個階段:上線之初,只有新媒體部門的直播人員使用,主要用來進行視頻直播報道;第二階段,新媒體部門發(fā)現,日常新聞也可以通過現場云實現直播態(tài)的報道,因此將使用人員由直播組擴展到全部門;第三階段,部分媒體負責人發(fā)現,傳統生產部門也可以和新媒體一樣改變“采訪與發(fā)稿分離”的狀態(tài),因此將現場云從新媒體部門擴展到全員使用。
發(fā)展到第二個階段后,新媒體部門的職能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以往,新媒體編輯不主動參與采編發(fā),只能被動地依附于傳統部門產出的稿件?,F在,他們可以全流程進行新聞生產,從原來僅僅復制黏貼成品稿的“搬運工”,拓展為自主策劃、組織實施的“媒體人”。
發(fā)展到第三個階段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出現了重要變化。一個記者從采訪開始就同步發(fā)稿,采訪結束時已經完成第一輪新媒體報道。記者可以通過現場云的編輯工具(“生成長文章”功能),便捷地將時間線性排列的直播態(tài)素材,改寫為結構化敘事的版面稿;或者,剪輯加工成視頻稿。在這里,這個記者既是新媒體記者,也是傳統媒體記者。擴大到一個媒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采集實現了一體化。
二是實現了社會化生產,大量通訊員實現了在線協同。以往通訊員和媒體的對接是離線的,實戰(zhàn)中往往“通訊員找不到記者,記者找不到通訊員”?,F在通訊員進入現場云后,也可以和記者一樣“舉起手機就拍”“隨時隨地發(fā)現新聞”,而且秒級聯通記者編輯,大幅降低了兩者對接的“交易成本”,為大規(guī)模在線協同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主流媒體發(fā)揮體制機制優(yōu)勢,將轄區(qū)內黨政部門“建制化”組織起來,形成了覆蓋廣泛的“一張網”。在這張網內,報道員“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媒體借助現場云成為“本地消息總匯”。大連金普新區(qū)廣電、寧夏永寧電視臺等縣級媒體由此建立了三四百人的報道隊伍,山東聊城晚報報道員超過3000人,他們的產能得以快速擴張,而新增的成本幾乎為零。全員生產的模式體現出極高的“邊際效應”。
三是有力地推動非媒體與自媒體參與主流資訊生產?,F場云上活躍著不少公安、消防、救援等行業(yè)用戶,他們提供的報道快速、鮮活、接地氣,傳播效果顯著。為進一步復制推廣這一模式,我們和相關職能部門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在行業(yè)內整體推進現場云的使用?,F場云還啟動了拍客計劃,規(guī)?;M織自媒體進入生產體系。
全效化要求媒體更加注重傳播效果、提升傳播精準度,全面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
提升傳播效果,需要對標新興媒體傳播規(guī)律優(yōu)化生產方式。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兩張皮的情況下,多數“鎮(zhèn)版之作”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刷屏之作”。對比明顯的是,移動端的生產從源頭開始就直接對標移動端傳播,有效推動了供給側和消費側的“卯榫對接”。
提升傳播效果,需要把握受眾的資訊閱讀需求和閱讀場景,針對性分類供給?,F場云的直播態(tài)報道以其高即時性、高既視感滿足對該新聞密切關注、持續(xù)關注的“剛性需求者”,精剪短視頻則滿足低成本閱讀、快速閱讀的“泛資訊消費者”。前者以高貼近性的本地化傳播為主,后者以高新聞性的大眾傳播為主。
提升傳播效果,需要把握受眾的閱讀心理。在對外傳播中,外國受眾對溫情、人性,故事化、情節(jié)化的新聞更感興趣,現場云大量來自基層的生動報道受到廣泛歡迎。2018年播發(fā)的《為愛停留!熱心小伙騎車為老太擋車流》在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收獲1.88億瀏覽量,刷新紀錄。
提升傳播效果,還要求媒體更加準確地把握時度效。四川宣漢縣融媒體中心現場云報道《脫貧攻堅路,巴山峽谷情》瀏覽量突破700萬,點贊5萬多次,1萬多條跟帖中負面評論率0.2‰。傳播時度效與具體的場景結合了起來,家鄉(xiāng)親情的紐帶將全國全球的宣漢人聯結起來,在移動互聯網建立了強大的主流輿論場。
媒體融合四梁八柱環(huán)環(huán)相扣,單解其中的任一個問題都是系統難題。化繁為簡的辦法是找到一個突破口?,F場云從源頭端創(chuàng)新入手,以在線生產為主線,推動全國媒體悄然實現轉型,成效初顯,并將朝著全程、全息媒體、全員、全效的方向持續(xù)深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