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富強
現(xiàn)代經濟學往往將經濟人假設追溯到斯密的分析,但斯密所理解的自利人與現(xiàn)代經濟學所設定的經濟人果真是一回事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斯密認為,市場可以利用人性的自利來整合人類活動,這種“自利”人性使得人們顯得相互關心,通過增進他人利益來實現(xiàn)自身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密的自利人根本上體現(xiàn)為“為己利他”人,是內含特定社會倫理關系的社會人而非原子化抽象的“經濟人”。同時,盡管斯密以“無形的手”原理來解釋孤立的個體行為之間的預定協(xié)調,但實際上,斯密的自利根本上以“克己”而非放縱為條件。由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對斯密的市場觀加以闡釋:一方面,在個人性東西和社會性東西的背后存在著某種“預定協(xié)調”而使得兩者趨于一致,正是這種“預定協(xié)調”將倫理和經濟聯(lián)系了起來;另一方面,個人的自利行為并不一定有利于社會公益,從而強調了“克己”和“自制”的重要性,進而衍生出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尤其是,斯密對“克己”的自利人分析主要集中在市場經濟活動領域,而且面對的是一種熟人市場;因此,相對于當時更為激進的孟德維爾和休謨等人,斯密運用自利人進行分析的領域是相對收窄的。這也意味著,斯密這種“經濟學化”的分析實質上取消了經濟分析的普遍適用性。不幸的是,隨著肯定性理性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經濟學中的不斷滲透,后來的經濟學就變得越來越形式化和庸俗化,以致后來的經濟學人也遠離了斯密分析的限制條件。
斯密兩部重要著作所論述的人性存在明顯差異: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設而把源于人的同情心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在《國富論》中,斯密卻把人性本惡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把個人利己主義的利益追求當作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動機。為此,德國歷史學派指責斯密制造了“自利”和“利他”間的人格分裂以及經濟學和倫理學間的內在緊張:一種人性本善的利他主義社會道義論與一種人性本惡的經濟利己主義個人目的論,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作為偉大思想家的斯密的理論體系之中,這就是德國歷史學派發(fā)現(xiàn)和提出的斯密人性悖論問題。如何理解斯密的人性悖論這一問題呢?這就必須置于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來分析。
直到18世紀,英國的道德家都像以前的所有道德家一樣,愿意采用某種規(guī)范的行為標準和規(guī)范的判斷標準;與此同時,世俗活動已經替代了宗教活動而支配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性的關注也取代對神性的關注而成為“人”的學科的分析立足點。顯然,對于那些關注社會經濟行為的人而言,先驗的道德律令就具有強烈的形而上學色彩,其內涵也顯得相對空洞僵化;為此,他們更愿意把人道的利己主義轉變?yōu)橐环N理想,把指導這些人的行為理論轉變?yōu)樾袨橐?guī)范的來源。特別是,當時物質文明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時期,關注時事的學者也就將視覺投射在經濟行為上,從而就產生了對經濟理性的思考。此時,盡管多數(shù)人起初主要把“善”和“同情心”視為人之理性,從而相信個人能夠以社會容許的方式來理性地增進個人的幸福;但后來,更多人開始只關注結果而不關注動機,并轉而關注這樣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基本原則:凡是增進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好的,凡是損害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壞的。顯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就是成于前一種社會背景下,而《國富論》則是基于后一原則。
因此,從學說史中就可以看到,在斯密之前的英國社會流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思想:(1)英國社會占主流的是以沙夫茲伯利、洛克為代表的強調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和諧一致的道德主義觀點;(2)霍布斯、孟德維爾等人已經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的逐利動機,把追求私利視為人的本性。作為思想的綜合性論者,斯密在其學說中也充分契合了這兩種思想淵源:(1)承襲當時以沙夫茲伯利和哈奇森為代表的學者所闡發(fā)的英國道德主義哲學傳統(tǒng),斯密強調兩者可以自然地和諧統(tǒng)一,追求欲望并不有損于美德的培養(yǎng),盡管欲望追求的基本途徑是要“義中生利”;(2)受孟德維爾等人的影響,斯密認為自利是人類行為的出發(fā)點,主張政策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正因為內含了這兩類似乎對立的思想淵源,斯密的人性觀就似乎呈現(xiàn)出一種“利”和“義”的緊張,這也就是被歷史學派極力批判的“斯密問題”:斯密是倫理學上的利他主義者,經濟學上的利己主義者。
盡管斯密的人性觀有兩大主要淵源:(1)源于英國傳統(tǒng)上注重的公益和克己的基督教道德;(2)源于孟德維爾首倡的私惡即公意的反叛思潮,但是,憑借斯密的廣博知識和條理思維,這兩種思想淵源在經濟學界和道德哲學界之間就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而構成了統(tǒng)一的人性和社會認知觀:逐利+克己=“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在斯密看來,自利本能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出發(fā)點,而利他則是親社會性的體現(xiàn),它要求個體在努力追求自我發(fā)展的同時也必須兼顧他人或社會福利,借助“通感”使人通過想象、參與、分享和模仿等方式形成諸如仁慈和正義等基本道德情操,從而保持其行為的“合宜性”。因此,通過社會性的利他手段就促成了人類個體目標與整體目標的內在關聯(lián),仿佛“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將個體的自利行為導向人類社會共同的善,即個體充分而合理的競爭和創(chuàng)造,必然帶來社會整體福利的增長。
事實上,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從人的同情心出發(fā),探討道德倫理問題,闡明道德世界的和諧與有益的秩序;而《國富論》則開創(chuàng)性地試圖將政治經濟學這一新學科植根于牛頓主義的宇宙中,社會從個人追求私利的無意的結果中得益。顯然,這兩部書有密切聯(lián)系,在道德世界,同情心完成這種整合;在經濟世界,私利心則完成這種整合。這兩個原則在其各自領域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諧,就如牛頓的自然秩序一樣。也就是說,斯密人性思想的統(tǒng)一基礎就在于人的自制力。為挖掘這種自制力的根源,斯密將行為者視為社會關系中的人,因而天然具有為別人設身處地考慮的特點,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從而可以分享他人的情感,這樣自己也會向往得體、高雅地行事。因此,斯密在倫理哲學中強調的利他主義并非無條件的,也是出于社會約束和自制相結合的產物。
這些都反映出,斯密對人性的認知不是單向度的,更不能等同于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所設定的經濟人,而是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第一,即使是在純粹的經濟領域,斯密也不是宣揚無限制的利己主義行為,而是在承認自愛心是人類的本意的同時也強調它需要受到制約,甚至認為良心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而且,在斯密看來,“克己”能夠將自愛心與社會利益統(tǒng)一起來。第二,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出發(fā)點,而在《道德情操論》中將這種基于個人利益的利己主義稱為“自愛”。事實上,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自愛的本性和同情心是相伴隨的,也是相互依賴的;同情心可能妨礙在自愛心的引導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更多是保證了長期自愛心的滿足。
總之,在斯密的認知里,同情心和自利是可以統(tǒng)一的,其基礎就是“克己”:一方面,在道德界,“克己”表現(xiàn)為同情心,目的是“義以生利”;另一方面,在經濟界,自愛引導的自利也不是損人的自利,它要求“見利思義”,這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斯密的倫理學和經濟學統(tǒng)一于相同的自主或自助原則:其中,在經濟學中通過自由放任的競爭來表現(xiàn),在倫理學中則通過相互關懷得到體現(xiàn),而兩者可以通過“克己”達到統(tǒng)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密所指的“預定協(xié)調”只有在一定的倫理關系下才可以實現(xiàn):一方面,由于每個人都具有自愛心,因而現(xiàn)實世界不是伊甸園式的和平狀態(tài);另一方面,由于每個人都具有克制力,因而利己的個人不再是通過戰(zhàn)爭而是通過互通有無的交換達到目的。顯然,這二重性體現(xiàn)出斯密高度的實用主義理論觀和現(xiàn)實主義人性觀。為此,我們可以把斯密的倫理學視為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賴的,這也是自由放任經濟學的基礎。
斯密人性認知觀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既體現(xiàn)了人性中逐利的生物性本能,又內含了關愛他人和互惠合作的親社會性。這反映出,斯密對人性的認知不是基于抽象的邏輯,而是基于活生生的現(xiàn)實人。一般地,任何社會個體都具有這雙重特性:生物性本能使得個體具有“為己”的根本傾向,親社會性卻限制了人類實現(xiàn)“為己”目的的手段選擇。而且,具體社會關系還使得人類行為具有這樣兩個特征:一方面,由于互動的緊密程度、發(fā)散性以及追求、欲望的層級性,人類的行為是以“己”的需要為根本的出發(fā)點的,作為個體的“小我”就是“己”的核心;另一方面,隨著“己”的圈層擴展而形成不斷膨脹的“大我”,而對“大我”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利他的,因為在追求“大我”利益的過程中“小己”會采取有利于其他“小己”的方式。
因此,現(xiàn)實個體行為也表現(xiàn)出“為己”和“利他”的雙重特征:“利他”是有效地“為己”的手段,互惠的利他主義則能更好地達到“己”的目的。由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1)“為己利他”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且是合理的行為方式,“克己”和“互惠”則是這一行為機理的基礎;(2)斯密的人性觀與“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具有內在相通性,其自愛心和同情心就是在“克己”基礎上得到統(tǒng)一,并體現(xiàn)了經濟世界的利己主義和道德哲學界的利他主義的統(tǒng)一。其實,盡管斯密強調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可能不是出于慈善之心,但更不可能是心存惡念,而主要是體現(xiàn)為通過滿足對方的需要來獲得自身利益。
由此可見,“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在斯密基于自愛的人性觀中得到深刻的刻畫,具體說明如下:
其一,人性本質具有雙重特性。斯密認為,一方面,人類天生固有的心理使得他對離自己最近的事情感興趣;另一方面,現(xiàn)實個體的行為也不局限在自身利益而是會關心別人的幸福。在斯密看來,自愛的個體為了獲取他人的贊同,基于通感而萌生出同情心;并且,這種同情心往往潛移默化地改變個體的偏好,從而人的行為也就不再是純粹自私的。
其二,人類行為具有差序性。斯密認為,個體行為所呈現(xiàn)出的關愛強弱與其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性程度有關,因而人的利他性更多地表現(xiàn)在對周邊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關注上。為了說明行為的差序性,斯密舉了不少日常生活中例子來說明。例如,相對于父母來說,兒女的未來與自身的利益更為緊密相關,因而人們愛護兒女往往甚于父母。再如,就兄弟姐妹的關系而言,他們的關懷也會隨著利益聯(lián)系的減弱而降低。
其三,人類遵循“為己利他”行為機理。斯密認為,人類之所以愛護別人、幫助別人,也就因為自己也需要他人的愛護和幫助,這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人類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同時,斯密還揭示出“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因為它實現(xiàn)了“利己”和“利他”的統(tǒng)一,從而也是促進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統(tǒng)一的根本機理。
其四,“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以移情為基礎。斯密之所以強調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需要“克己”,就在于他認為,移情是一種必要的社會聯(lián)系,自我約束和仁慈可以根據(jù)移情在“想象”中換位。正是基于移情效應,就如經濟界利他是相互的一樣,在道德界同情也是相互的,由此就形成了相互關愛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
其五,“己”外延具有圈層擴展性。盡管人類行為根本目的是“為己”,但“己”的內涵和外延卻是變動的,這產生了“己”和“他”的相對性。斯密非常清楚地指出,人們在具體社會中所采取的行為往往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特征,利他主義的方式和強度都存在很大差異。之所以如此,正是人類強烈自愛心在起作用,人們總是深深地為任何與“己”有關的事情所動而不為任何與他人有關的事情所動。
其六,自利人嵌入在社會倫理關系之中。斯密強調,人在互動中基于通感而產生的同情心內化在他的偏好之中,從而構成了親社會性的基本特質。由此,斯密還揭示了親社會性的兩大特征:(1)親社會性由社會互動而起,因感通強弱而具有差序性;(2)基于人類的天然感情產生了對一般準則的尊重,因而親社會性又體現(xiàn)了社會人具有關愛的一般特性。
最后,斯密人性觀根基于倫理主義的自愛。盡管《道德情操論》探討的中心課題是人的同情心,但斯密強調社會人的行為出發(fā)點還是自愛,是“無形的手”而非自覺的“同情心”引導著社會制度的改良。但在致力于洞悉“無形的手”之根本作用的同時,斯密并不是要否定人的同情心和合作的主動性,而是強調個體根本無法離開人類社會的相互幫助而獨自生存。因此,斯密的人性觀就根植于這樣的市場倫理,其基本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即基于克己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
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往往將經濟人假設和理性分析框架追溯到斯密,但實際上,斯密提出的“自利人”根本上嵌入在社會倫理之中,從而不是抽象的經濟人。在很大程度上,斯密的自利人與其說與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相通,不如說是與“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相通。明顯的事實是,斯密強調,理智的個人在社會中追逐私利時往往表現(xiàn)出“克己”的傾向,這樣,理性就成為自愛的幫手,兩者相結合就形成了社會人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尤其是,用“為己利他”機理來解讀斯密的倫理學,我們就很容易認識到斯密整個學說系統(tǒng)中兩種人性觀的內在統(tǒng)一性,所謂的斯密人性悖論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進而也就可以更深刻地審視社會學科各分支在人性假設上的設定差異。
斯密的自利人之所以是嵌入社會關系的具體的“為己利他”人而不是先驗設定的抽象的“經濟人”,重要原因就在于,斯密深受當時勃興的經驗主義之熏陶,對社會現(xiàn)象的分析往往都在社會經驗的基礎之上,對人性的提煉也是源于對現(xiàn)實社會性的觀察以及對人性本能的挖掘。正因如此,盡管根基于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自然主義思維,斯密相信事物的“自然”秩序可以從一般判斷中演繹出來,但同時,他又更經常地用實際歷史過程來檢驗自己的結論。顯然,正是基于人的原初本能與今后日益擴展的社會性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基于“為己利他”機理的分析思路;進而,斯密不僅將自利心和同情心以及經濟學和倫理學統(tǒng)一了起來,而且將個人逐利行為與社會公益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就為“無形的手”協(xié)調原理夯實了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