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靜
摘 ?要:奧地利當代作家伊爾莎·艾興格的短篇小說《被束縛的人》,塑造了一個“邊緣人”的形象。本文將從“邊緣人”的定義和分類,“邊緣人”的存在特征和“邊緣人”的表現(xiàn)形式幾個方面入手,探討《被束縛的人》中“邊緣人”的心理變化、精神困境和他在小說中的存在方式。
關(guān)鍵詞:《被束縛的人》;伊爾莎·艾興格;“邊緣人”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01
一、引言
伊爾莎·艾興格是二戰(zhàn)以后活躍在文壇上的一位奧地利作家,1946年她在奧地利的文學(xué)雜志《計劃》上發(fā)表了一篇散文《呼吁懷疑》。1948年她又發(fā)表了她唯一一篇長篇小說《更大的希望》。除此之外,艾興格還發(fā)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和廣播劇,如《鏡中故事》,還獲得了“四七社獎”。
艾興格在她的另一部短篇小說《被束縛的人》中,敘述了一個拋開兒童、女人、老人三個弱者身份的純粹的人,他從一醒來就發(fā)現(xiàn)自己被一根細繩綁住,所幸還能站起來走路,一個馬戲團老板被他的走姿所吸引,便讓他在馬戲團開始表演。而馬戲團老板和被束縛的人都因享受觀眾的喝彩從沒有解開過繩子,繩子和人仿佛成為了一體,最后當他的繩子被馬戲團老板娘解開的時候,他整個人都失去了活力,他的冬天也到來了。
二、“邊緣人”的定義和分類
在邊緣人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區(qū)分兩種狀況:一種是潛在的邊緣人自身發(fā)生改變;另一種是群體發(fā)生改變,邊緣人的位置保持不變。這兩種情況也就形成了兩類“邊緣人”,第一類也就是潛在的邊緣人自身精神世界發(fā)生了變化,與群體出現(xiàn)對立,并自愿選擇這種邊緣,最終導(dǎo)致孤立,這一類人為“意向性邊緣人”;另一類則是由于出身、種族、膚色、偏見及不當行為被社會拋棄、驅(qū)逐到邊緣的人,這一類人則被稱為“生存型邊緣人”,而他們都經(jīng)歷了相同的邊緣化過程,即“被唾棄,被孤立,被剝奪權(quán)利,直到受迫害與被鏟除”。諾伊貝特又將這兩類人分為“自愿”“自決”和“非自愿”“非自決”。
三、被束縛的“邊緣人”
3.1“生存型邊緣人”
在艾興格的《被束縛的人》中,沒有交待故事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也沒有主角“被束縛的人”的具體信息,全文中只用“他”一直來指代這個“被束縛的人”。故事的背景被模糊化,人物也被符號化。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是以“馬戲團老板”“馬戲團老板娘”和“村民”這樣的具體身份而出現(xiàn),從一開始,這個被束縛的人就被看作“邊緣人”。
他一方面不被人重視,已經(jīng)被人遺忘在這里,另一方面人們存心作弄他,他受到人們排擠。當他努力掙脫繩子的時候,他又覺得“近處似乎有人好不容易才忍住沒有笑出聲”,在被繩子綁住并且嘗試走路時他想的是“那個人憋了這么久,現(xiàn)在可要哈哈大笑了,可是周圍一片寂靜,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痹谏鐣A縫中苦苦掙扎的邊緣人對自我身份、自我歸屬及存在意義充滿困惑和疑慮。他們的內(nèi)心充斥著孤獨、懷疑、壓抑和恐慌,這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困惑和無助”。這都說明,他的“邊緣性”是“非自愿”且“非自決的”,也就是一個“生存型邊緣人”。
3.2“意向型邊緣人”
但當他習(xí)慣這種被束縛的感覺以后,他不再懷疑、困惑、恐慌,而是適應(yīng)這種狀態(tài)。當他在馬戲團表演獲得觀眾掌聲以后,他拒絕別人幫他將繩子解開,對“解救者、對使他喪失活力的同情者”存有戒心,他也從不覺得自己被捆著好笑,馬戲團老板娘同情他,最后剪斷了他的繩子,他卻內(nèi)心充滿怨恨,對他來說,“草地泛出生長的又是死亡的色調(diào)?!?/p>
繩子是讓他和其他人聯(lián)系,吸引他人注意的一個渠道,作為一個“生存型邊緣人”,他享受并珍惜著得之不易被人們關(guān)注的機會,但與此同時,只有個別人出于同情或者嫉妒想解開他的繩子,其他的觀眾只是出于消遣和樂趣去看他的表演,他依然是一個“邊緣人”。而他的心理變化說明,他的“邊緣性”已經(jīng)由“非自決”“非自愿”過渡到“自決”“自愿”,成為一個“意向型邊緣人”。
3.3 “邊緣人”的逃離、孤獨、死亡
“邊緣人”的存在特征是逃離、孤獨、死亡。
他從醒來就是孤獨的,只有他一個人被繩子綁著,也沒有人幫助他。他通過被繩子束縛住進行表演從而吸引他人注意,則表現(xiàn)出他渴望與他人交流和溝通。他的孤獨源于缺乏關(guān)愛、理解和被人拋棄。
逃離、孤獨、死亡都說明,邊緣的境遇給他們帶來了太多傷害和痛苦,他們隨時在等待靈魂被拯救。
四、結(jié)語
在《被束縛的人》的最后,“他向河邊走去,怨恨的心情漸漸平息下來。晨光熹微,他仿佛覺得冰塊在水里漂浮,積雪覆蓋了河邊的草地,也掩埋了他的往事?!蔽覀儾恢?,“邊緣人”他向河邊走去,只是簡單地走去,還是選擇了用死亡拯救自己的靈魂,他的起點是“邊緣人”,終點依然是“邊緣人”,然而作為“邊緣人”的他,不僅僅是他,還有我們這個社會上所有位于“邊緣”處境的人,在被別人遺忘的過程中又該何去何從。
參考文獻:
[1]Baumann, Barbara / Oberla, Birgitta: Deutsche Literatur in Epochen[M]. Duisburg: Max Hueber Verlag, 1996.
[2]韓瑞祥、馬文韜:《20世紀奧地利、瑞士德語文學(xué)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侯丹:《新時代的邊緣人——談奧爾加·斯拉夫尼科娃作品〈永生的人〉》[J].俄羅斯研究,2017年第4期,第105-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