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慶
摘? 要: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典故,這些典故是文化語言的精髓,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通過對文學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學進行研究,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英語文化作品的精髓,能夠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yǎng),拓寬他們的眼界。該文主要圍繞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 西方典故? 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179-02
典故是對具有一定歷史底蘊詞語的再次使用,與其他文學語言相比而言,典故較為特殊,其文化特征非常鮮明。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時,對其中的西方典故文學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能夠使我們對西方人的世界觀有所認識。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其中的典故主要形成于《圣經》以及古希臘神話事件,這些典故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精髓,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索,才能夠了解典故中的故事內容,了解其內在含義。
1? 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
1.1 古希臘神話
在各國文化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古希臘神話都是他們的重要素材,其中更是有著許多優(yōu)秀的典故。如,在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就受到了古希臘神話的影響。愛倫·坡,美國非常著名的文藝批判家,它在《失竊的信》中就這樣說到:“Acertain set of highly …h(huán)is de-sigh.”其中,“Procrustean bed”這個詞就是一個典故,源自于古希臘神話,意在說明一種強求一致的政策。這個故事主要是講在某個小城中的一家旅店的事情,這個店主是一名強盜,他對進駐的客商進行殺害。在他的旅店中,專門有一張為殺人而制作的床,他將往來客商騙到這里,然后將旅客按到床上……最后這名強盜的兇殘行徑被人發(fā)現,英雄忒休斯挺身而出,抓住了這名強盜。至此“Rrocrustean bed”一詞被經常引用,而且被延伸為一種強硬非正常的手段[1]。
又比如在《唐·璜》這篇敘事詩中,“Place me on Sunium,s marbled steep……Dash down you cup of Samian wine!”在詩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即“There,swan-like,let me sing and die”,意為我愿似天鵝,哀歌而死亡。這句話其實源自于希臘神話傳說,天鵝在垂死后做哀鳴狀。詩人只是借助這個來表示自己寧愿死也不愿意做亡國奴的決心,通過這句話來烘托自己悲壯的氣質。如果讀者對這個典故不夠了解,那么就難以理解該首詩的真正含義。
1.2 圣經的典故
在《圣經》中,有著許多的典故,這些典故為人們所流傳。例如,“諾亞方舟”“替罪羊”等。莎士比亞,英國非常著名的劇作家,他的許多作品就引用了《圣經》中的故事。特別是他所寫的《威尼斯商人》,就體現了博愛的精神。在這篇著作中,主人公安東尼無論是生活細節(jié)上,還是言行舉止上,都體現了基督教徒的博愛之心以及寬恕之心。主人翁安東尼堅持著正義仁愛的思想,本著為眾人承受苦難而犧牲,這就是對基督徒形象的借用,所以才塑造了這樣一個堅守正義的人物。此外,不管是海明威還是歌德,他們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經》中的典故[2]。故此,要想更好地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就需要對圣經知識典故有所了解,才能夠理解這些文學作品的深意。
1.3 歷史事件
歷史上所發(fā)生的著名事件,或者說歷史上發(fā)生的人物故事,也會被人用一句簡短的語言來闡述,然后經過不斷傳播,這些短句也就成為人盡皆知的用語,就如同中國文學中的成語故事一般。如“Sword of Damocle”,這個詞的意思是達摩克里斯的寶劍,這個詞來源于西塞羅的《圖斯庫拉的談話》。該文章主要內容是說在公元前4世紀,在一個小島上住著一個非常名叫達摩克里斯,這個人是狄奧尼修斯的親信(西西里島的統(tǒng)治者),他日夜跟隨狄奧尼修斯。由于狄奧尼修斯的生活非常奢華,每天過著帝王般的生活,這使得達摩克里斯非常羨慕,他覺得過著這種生活的帝王才是世界上最為幸福的人。而他的這種想法剛好被狄奧尼修斯知道了,狄奧尼修斯為了教訓他,就在宴會上讓達摩克里斯坐在專屬于帝王的座位上。達摩克里斯不明所以,喜滋滋地坐在帝王的座位上。但是,當他坐上去才發(fā)現,頭頂上懸掛著一把寶劍,這個寶劍乃是被頭發(fā)絲懸吊著的,似乎隨時都會掉下來,進而刺到座位上的人。這使得達摩克里斯在整個宴會期間都非常忐忑,他擔心這把寶劍隨時都會掉下來傷害自己。因此,他再也沒有當初的那般想法,自此之后,該詞語便表示當前面臨的危機或者危險的時機,有點類似于我國詞語中的千鈞一發(fā)的時刻。
1.4 寓言故事
寓言指的是運用比喻的方式來闡述某種道理。其具有短小、精練的特點,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卻非常深刻,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寓言的應用非常廣泛。在西方文化中,《伊索寓言》的影響力非常大,是對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生動,寓意也較為深刻,所以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文化之中。其中,《狼和小羊》《狐貍和葡萄》等為人們所熟知,影響較為深刻。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這個詞語翻譯為披著羊皮的狼,顧名思義就是表示那些偽裝善良的人。又比如“sour grapes”,這個詞語翻譯為酸葡萄,其來源于《狐貍和葡萄》這篇語言,主要是諷刺那些自己吃不到葡萄,卻反而說葡萄酸的人。在伊索寓言中,其中的故事都非常平實而且精練,有些寓言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反映,而有的則揭露了人性。所以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大師們都非常喜歡引用這些寓言故事。
1.5 文學中的作品
在一些經典文學作品中,因為創(chuàng)造了非常深刻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是塑造了一些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這些作品被廣為流傳,繼而成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典故來源。如,在19世紀奧古斯丁的書函《致維爾曼》中,就對當時法國作家維尼的作品進行了批判。因為維尼的作品中有著較強的悲觀消極情緒,在這個書函中呼吁作家應當進入一種純粹的藝術天地——lvory tower,也就是象牙之塔的意思。隨后,“象牙塔”這個典故就被廣為流傳,意為與世隔絕的夢幻境地[3]。又比如,在《年輕的公爵》這本小說中,借用賽馬場的俚語來將那些外表不起眼但是卻能夠奪魁的馬匹比喻為“黑馬”,隨后,這個詞在許多文學作品中被廣泛使用。
2? 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方法分析
2.1 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其實就是在保證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之下,將英語典故直接翻譯過來,在這個翻譯過程中盡量減少修飾,從而提高翻譯的直觀效果。在中外文化的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中,這種翻譯方法的應用較為常見。如滑鐵盧、象牙塔等。如此一來,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只要有一些常識的讀者,就能對直譯背后的典故來源有所了解。如,“Early communes were founded under the Utopian socialists.”在這句話之中,“Utopian”這個詞其實是來自于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描繪的一個理想世界,在我國漢語言文學中,“烏托邦”一詞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直接進行翻譯不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過多的阻礙。
2.2 意譯法
在英漢互譯中,很難做到字、詞、句的一一對應,此時,翻譯者就需要另辟蹊徑,對翻譯的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在保證原義不變的基礎下,對表達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調整。在英語翻譯過程中,直譯與意譯一般是相互輔助的,翻譯者需要以英語作品為依據,根據作品中的實際含義,然后結合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去深入地分析典故,以加深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2.3 借用法
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翻譯者可以借用一些人們熟知的英語典故來輔助翻譯,這樣就能夠讓原先非常復雜的英語表達變得更加的形象生動,繼而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如,“All the tickets have been sold for the singer,s performance in London this week,and the public believed that this will be her swan song. ”在《伊索寓言》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天鵝臨死才唱歌。故此,在許多英語文學作品之中,swan song被翻譯成絕唱。在這段話中,翻譯者就可以借用這個典故來體現翻譯中的文學情感。
2.4 釋義法
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的典故有著非常濃厚的民族色彩。故此,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需要對技巧進行靈活的應用,要盡可能根據原文的語用目的,將典故中所蘊含的內涵表達出來。如,“She sowed the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the countrise.”其中,“the apple of discord”這個詞源自于希臘故事,我們可以摒棄典故背后的復雜故事背景,可以將其直接翻譯成禍根。這樣一來,就能夠對其含義有所更加清晰的了解。
3? 結語
綜上,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是一種非常常用的表達方式,也能夠將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更好地體現出來。一般而言,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于古希臘圣湖、圣經、歷史故事以及寓言等,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之時,我們需要從英語文化著手,從典故的來源進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典故背后的深意。如此一來,就能夠借助典故線索來了解英語文化,繼而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 陳瑩.英語文學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學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9(26):119-120.
[2] 王慶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分析[J].校園英語,2018(41):238-239.
[3] 李智勇.淺談《圣經》典故對英語語言文學產生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8(4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