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張文明 吳建濤
摘要:文章結合河海大學交通工程專業(yè)《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實踐,從課時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和思考,以期提高《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路基路面工程;課時;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0-0243-03
《路基路面工程》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yè)(交通土建方向)、交通工程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的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就業(yè)后的專業(yè)技術能力,但它又存在著知識點多且分散、理論與實踐并重、工程性較強等特點。因此,如何提高《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效果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師研究的熱點課題。本文結合河海大學交通工程專業(yè)《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實踐,從課時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設置合理的課時
《路基路面工程》在教學內容上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兩大部分,具體有路基穩(wěn)定性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擋土墻設計與施工、一般路基設計、路面基墊層的作用要求及常用材料、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的基本原理及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內容[1]。在我校2008年版的本科培養(yǎng)計劃中,該課程為48個學時、3個學分。
作為本科生的基礎課程,與我校交通工程專業(yè)的其他課程相比,《路基路面工程》的3個學分相對較少。調查發(fā)現(xiàn),電工電子及其實驗為3個學分,大學物理及其實驗為3個學分,英語為4個學分。一般來說,課程的學分越多,在學生學習成績的績點計算和獎學金評比中所占的份額越大。學生為了獲得好成績,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學分高、且相對較容易的課程上。《路基路面工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學分相當,甚至略低,完全顯示不出這門專業(yè)課的重要性,不足以引起學生的充分重視。
對教師而言,雖然多媒體、幻燈片等目前已經成為常用的授課工具,且比板書授課在時間上縮短了左右[2],但仍感覺《路基路面工程》的48個學時過于緊張,沒有時間與學生交流互動;而且多媒體教學有時達不到好的效果,對于書中的公式推導、數(shù)據計算,多媒體課件只能給出結果,不能帶領學生推導、理解。這就導致了教師為了趕進度,對學生采取一種“全堂灌”的方式,使一堂課的信息量過大,學生難以接受[3,4]。久而久之,導致學生不能牢固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達不到開設這門課程的最佳目的。
鑒于上述問題,2012年版和2016年版的河海大學本科培養(yǎng)計劃將《路基路面工程》調整為64學時、4個學分。
二、《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教材的編寫
教材是教學的必需,它的質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從而影響著學生的所獲所知。對于《路基路面工程》課程而言,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所屬的知識領域不盡相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路基工程主要涉及土力學、土質學等巖土工程的相關知識;而路面工程與道路建筑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道路勘測設計等課程具有重要的相關性,目前高等院校道路工程專業(yè)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往往只偏重于路基工程或路面工程,一名教師往往難以把路基、路面工程的所有知識講透。因此,從《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的知識結構上看,可以考慮分為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分別授課。
另一方面,與《路基路面工程》課程內容相對應,承擔我校路基、路面工程教學任務的道路與鐵道工程研究所教師,從科研方向上來看,也主要分為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方面的教師直接來自我校國家重點學科——巖土工程,他們在路基高邊坡分析、軟土路基處理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歷;路面工程方向的教師則一直從事著路面結構與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因此,我校《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具有按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分別授課的師資力量。
此外,教材內容過于全面,容易使得重點不突出。學生看著厚厚的書本,往往感覺任務太繁重、距離學完整本書太遙遠,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只會越來越懶散,任務會越來越向后拖,導致學習效率低,產生厭學情緒。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校《路基路面工程》課程的教學不僅學時數(shù)有所增加,而且從2014年開始把《路基路面工程》分為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兩門課程,分別采用獨立的教材《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各安排2個學分、32個學時,由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方向的教師分別授課。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路基路面工程教學內容呈現(xiàn)下述特點:(1)書本內容大多為基礎理論,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如:瀝青路面的高溫穩(wěn)定性,大多在講高溫穩(wěn)定性不足的表現(xiàn)與影響因素,對于高溫穩(wěn)定性的評價方法只是大略地介紹,沒有具體地講述試驗方法與步驟,使學生只知道評價瀝青路面高溫穩(wěn)定性的試驗名稱,卻不知具體的操作流程。(2)隨著交通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道路工程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不斷涌現(xiàn),專業(yè)技術規(guī)范也不斷更新,路基路面工程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這些內容難以在教材中完全得到體現(xiàn)。(3)教材中缺乏一定數(shù)量的工程案例,理論知識點與實際工程問題的契合度不高。(4)路基路面工程的許多知識點與《道路勘測設計》、《道路建筑材料》有關內容的相關性高。
上述特點一方面要求教師除了鉆研教材之外,還需掌握最新的路基路面工程科研成果與發(fā)展動態(tài),并有意識地將新技術、新規(guī)范帶到課堂上來,擴充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打破以往各課程互不相通,只是將知識點簡單堆砌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梳理出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網。如:講授《路基路面工程》的路基設計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道路勘測設計》中橫斷面的組成、橫斷面布置形式、平曲線的加寬設計等知識點;將《路基路面工程》中瀝青路面的穩(wěn)定性及耐久性與《道路工程材料》中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融合起來,從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低溫抗裂性、水穩(wěn)定性、抗疲勞性能、耐老化性能等方面進行講述。
四、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路基路面工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大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面對的是企業(yè),而不是高?;蚩蒲袡C構,學生應該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因此,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學方法應突出學以致用的特點。
一方面,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工程實例引入教學中。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知識能力和興趣,設計出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的形象直觀、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任務。使學生通過自主的方式完成任務,達到積極主動學習的目的,并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知識。
另一方面,我校還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基礎,搭建了本科生與導師/研究生綜合培養(yǎng)的方案。根據導師所從事的科研項目、研究生的研究課題、本科生的興趣,以自由組合的方式形成本科生輔助導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指導本科生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率,加快科研進程;又能給本科生提供一個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的平臺,提升本科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
《路基路面工程》教學效果往往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但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形式往往導致一些學生只關注考試成績,平時不學習,考試之前做臨時突擊,快速地記住一些理論,應付考試。這種方法往往記得快、忘得快,最后什么也學不到。為抵制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我校路基路面工程的考核形式調整為期末成績(50%)+平時成績(50%)的方式。其中,平時成績是課堂上不定期小測試(用時15min左右)的成績,這種不定期的小測試不僅起到檢驗學生對前階段所學知識熟練程度的作用,還可以實現(xiàn)復習過去所學知識的目的。
教學效果的反饋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于教師授課效果的評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推進授課效果的依據。因此,課程結束后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十分必要。我校每學年的路基路面工程結束后,學生按照學校要求去教務系統(tǒng)進行不記名評教。為保證每位學生都參與,學校采取不評教影響教師后期成績錄入的強制措施。但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把評教僅當成任務來完成,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根據心情隨意點評,導致評教結果的可靠性不強。以至于改變了評教的初衷,達不到促進教師提高與改進教學的目的。而且,這種評教方式是在教學完成之后進行的,不能根據學生反饋及時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
根據這種情況,近年來我校對路基路面工程教學效果的反饋方式進行了適當調整和補充,具體為:每個月組織一次教學效果反饋,讓學生采取不記名的方式寫出在上課內容、教學方法、學習心得、收獲知識等方面的個人見解或建議。這種方式方便了教師根據大多數(shù)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案,最大效率地用好課堂時間,達到了學生與教師共同進步的目的。
六、結論
《路基路面工程》在交通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精心組織包括教材、工程案例、最新規(guī)范及科研成果等教學內容,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突出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學鈞.路基路面工程[M].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梁偉.路基路面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思考[J].科技信息,2008,(21):253-254.
[3]洪英漢.產學研項目驅動式的工科教學改革新模式[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1):151-152.
[4]孫星.工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綜合改進[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3):236-241.
[5]朱興龍,肖鵬.研究性教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的融合——路基路面工程課程建設中的一些體會[J].大學教育,2014,(2):73-75.